(8)接种疫苗不是终生保护的,一般一个完整接种程序,一旦产生保护性抗体,成人持续保护时间在7~9年,儿童3~5年。所以,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员,仍需每年例行1次检查,如果发现表面抗体已消失或滴度降至保护限度以下,必须及时补种(仍按0、1、6方案进行)。
(9)有其他疾病存在时,注射乙肝疫苗,效果不佳。如果接种疫苗时,处于发热、严重皮肤湿疹、过敏、急慢性器质性疾病(心脏病、肾炎等等),预防效果不佳。
(10)即便是严格按照以上正规的免疫方法接种疫苗,仍有5%左右的人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或者仅产生少量抗体,不足以产生免疫效果,这些人被称为乙肝疫苗无反应或低反应者。对于这些人,可以加大乙肝疫苗注射剂量,每月1次,共进行4次。也可在注射疫苗之前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如猪苓多糖、胸腺素等,增强这部分人群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尽快产生表面抗体。
11.乙肝预防重点在儿童,治疗重点是中青年吗?
乙肝预防有效武器就是乙肝疫苗,如果严格按照计划免疫程序为所有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90%以上的新生儿将会产生积极的保护性抗体,今后免受乙肝病毒感染,我国乙肝新发病例也将逐渐减少,直至消灭。我国现有乙肝现症感染者1亿多人,绝大多数来源于幼小时期母婴及父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输液、打针、镶牙等),这些情况现已可以杜绝,只要新生儿一出世,即刻给予乙肝疫苗接种,后面的麻烦就完全可以避免。乙肝疫苗越早接种越好,预防效果越佳;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乙肝病毒概率逐渐增加,如果已注射过乙肝疫苗,有效抗体形成,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从疫苗接种的成功率来看,年龄越小,成功率越高,新生儿注射疫苗后几乎都能预防成功,但是老年人只有一半可以获得保护性抗体。另外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后果要比成人威胁大得多,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几乎都会慢性化,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成人感染乙肝病毒的结局相对较好,只有2%~6%的感染者会慢性化,绝大多数都是一过性感染,因此,婴幼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至关重要,接种疫苗需要尽早进行。
小儿乙肝患者,绝大多数处于无症状的病毒携带状态,此时患儿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和异常,几乎都是在偶然查体时被发现,一旦被发现,患儿家长往往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花了大量冤枉钱,但是没有任何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小儿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往往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可长驱直入侵入肝细胞,与肝细胞核发生整合,此时各种治疗无法唤起机体免疫应答,各种药物只能是“对牛弹琴”,无法发挥治疗效应。小儿乙肝并非最佳治疗时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识别和反应能力逐步提高,青年时期机体的免疫耐受和麻痹被打破,机体会调动自身能力抗击乙肝病毒,这时肝脏往往处于明显的炎症阶段,转氨酶升高,此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这时如果使用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联合免疫增强剂(胸腺素和日达仙等)可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治疗时机和如何选择用药,一定要在正规医院、正规专家指导下进行,要格外慎重。因为完整的疗程都在1年以上,要花费大量资金,没有严格掌握适应证,盲目用药,后果不堪设想。
老年人免疫预防乙肝的效果不佳,因为经过几十年的生活历程,老年人基本都会接触或感染过乙肝病毒,不少人自身早已产生了抗体,这时再打疫苗,没有什么意义。即便是没有受过乙肝病毒感染的老人,接种乙肝疫苗,效果也不好。对于老年乙肝患者也已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如果老年乙肝患者经过多年慢性乙肝的折磨,病情已经发展到肝硬化阶段,无论再用什么药物,也不可能彻底治愈,各项治疗只能围绕阻断癌变和抗肝纤维化治疗,预防并发症产生等,并且可以取得的效果相当有限,各种药物尚不能完全有效地阻断病情恶化的进程。因此治疗乙肝最佳的时机在于中青年时期,等到老年时期再动手,往往为时已晚。
12.乙肝疫苗:针到之处为何无抗体?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好措施,接种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转为阳性。可是,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疫苗按规定时间接种了3次,但几个月后复查乙肝病毒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疫苗效果如同泥牛入海无影无踪——乙肝表面抗体始终不产生。为此,有不少人感到疑惑和恐惧——不打疫苗不行,打了疫苗又没反应。生活中乙肝病毒无处不在,少了“防弹衣”,面对乙肝病毒的“枪林弹雨”不就要坐以待毙了吗?
注射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原因比较复杂,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检测方法不精确:实际已产生抗体,但因检测方法不精确而致结果阴性。这时应当用最灵敏的方法,如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来重新检测。因为有的地方检测方法不先进或不灵敏而得出假阴性结果。
(2)免疫反应太弱: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反应太弱,只产生微量的抗体,以至用先进的检测方法仍未能发现表面抗体的踪迹。这时可加大乙肝疫苗的剂量(每次10微克),每月注射1次,共3次。
同时,合用其他免疫刺激药物,如猪苓多糖、卡介苗等,被认为可以提高免疫效果。
(3)已发生隐匿性感染:如按规定时间接种后仍不产生表面抗体,则可应用PCR(体外核酸扩增技术)方法检测被接种者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因为,有少数病人实际上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产量很少,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查不出来,或者乙肝病毒已经发生变异,与普通试剂不发生反应,另外还可能有其他原因。这些病人虽然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产生免疫反应而机体呈免疫耐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不会产生表面抗体。或可检测其他乙肝病毒标志物,如核心抗体(抗-HBc)、e抗体、e抗原等是否为阳性。如果为阳性则说明感染了乙肝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再注射乙肝疫苗也可能不会产生抗-HBs。
有乙肝家族史或经常和乙肝患者接触的人,应特别注意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乙肝家庭成员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极高,有一些成员感染乙肝病毒后,呈现出隐匿状态。乙肝患者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一定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以阻断大部分乙肝病毒的传播。但是,即便是及时注射乙肝疫苗,仍会有极少数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这可能与母体孕期宫内感染乙肝病毒和遗传因素有关。对此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乱用药;定期复查,注意肝功能变化至关重要。
(4)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缺陷者:有类似情况的人不易产生抗体,如晚期肾病、器官移植后、艾滋病感染者等。
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毒,其生物特性有了新的变化,可使乙肝疫苗无法发挥作用。另外,一些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亚型有所不同。亚型种类有多种,乙肝疫苗是针对主要的病毒亚型而设,所以难免有顾及不到的亚型,如果是较为罕见的病毒亚型,乙肝疫苗也不会有保护作用。
总之,打了乙肝疫苗不产生抗体者,可以加打1个疗程;如果还不产生抗体,应注意排除是否为隐匿性或低水平乙肝病毒感染者,以及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变异情况。以上复查工作须在水平较高的正规医院进行。
13.注射乙肝疫苗的禁忌证有哪些?
注射乙肝疫苗的禁忌证有:①当转氨酶明显高于正常(正常值5倍以上)一般暂不接种。②患有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或有过敏史者,尤其是指对灭活乙肝病毒用的福尔马林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不宜接种乙肝疫苗。③已感染HBV的人虽然接种乙肝疫苗无不良反应,但并无保护作用,故不主张应用。
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需要检查乙肝五项中表面抗体(抗-HBs)是否阳性来判断是否产生保护性抗体。如果抗-HBs(+)表示接种成功。一般3~5年后再查抗-HBs滴度,如降至很低需要复种。
有人认为新生儿接种后一般免疫应答好,至少10年不需要再加强免疫。但也有报道乙肝疫苗注射后,抗-HBs在体内存留时间一般在5年左右。所以也有人主张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在4~5岁时复种乙肝疫苗1次,10岁时再复种1次。
14.如何预防慢性乙肝复发?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活肝)病人长年累月肝功能反复异常,症状突出,易发展为重型乙肝和肝硬化,且治疗难度大,是慢性乙肝中的“老大难”,本文主要介绍这一类型肝炎的特点及治疗。
慢活肝病人的主要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厌油、皮肤黄染、小便赤黄、腹胀以及齿龈出血、鼻出血等。有的人还常有低热、月经失调、性功能紊乱或减退,部分患者兼有关节炎、肾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肝外损害表现。这类病人体检可见虚胖或面色晦暗,皮肤有毛细血管扩张、肝掌、蜘蛛痣,脾脏肿大。多数患者可反复出现或持续黄疸,肝功能检查持续或反复升高,有的可持续数月。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降低,球蛋白增多,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降低。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及乙肝核心抗体持续阳性,70%以上患者的乙肝核心抗体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