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13789400000050

第50章 明白乙肝该怎样预防(2)

7.为什么预防乙肝不能缺少乙肝免疫球蛋白?

预防乙肝的最佳免疫方案是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前者承担主动免疫预防作用,后者担负被动免疫预防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确合理的配合使用才能达到完满的预防效果。但是,多年以来,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生产质量控制及一些技术环节未能过关,致使该药一度缺乏,长期以来,乙肝疫苗单枪匹马地应用于临床,乙肝预防的成功率有所下降。乙肝免疫球蛋白具有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及乙肝病毒的父婴、母婴垂直传播的功能,也可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的意外感染,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确是预防乙肝的多面手,预防乙肝,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才是珠联璧合的选择。以下简要介绍一下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什么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它是以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价血浆,经低温乙醇分离提取,结合低pH孵放病毒灭活处理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制剂,抗体效价不低于100国际单位/毫升。该药进入人体与乙肝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达到中和乙肝病毒(HBV)颗粒,并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最终清除乙肝病毒。

(2)乙肝免疫球蛋白起什么作用?如何使用?

①阻断乙肝病毒的宫内传播。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乙肝孕妇可以通过胎盘循环及羊水污染的途径,将其体内的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这就是所谓的乙肝宫内感染。其危害极大,往往是乙肝顽固不化的祸根。被感染过的胎儿,分娩后再给予乙肝疫苗接种往往失败。但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正确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具体方法是:乙肝孕妇从产前3个月起(怀孕的第7、第8、第9月)每月分别注射1次,每次剂量为200单位或400单位,新生儿出生4~8小时内,再予200或400单位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10微克的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可使新生儿的感染率大大降低。

这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独特作用。

②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我国乙肝人群之所以众多,母婴垂直传播,占据了50%以上的原因,毫无疑问,阻断这一传播途径是预防乙肝的根本措施。多年研究表明,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配合使用,是阻断垂直传播的最佳手段,具体方法如下:乙肝孕妇所生婴儿,应在出生4~8小时内肌内注射200单位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1个月再注射200单位,同时,乙肝疫苗按照0、1、6方案实施(即出生第1天、第1个月、第6个月分别注射1支乙肝疫苗),其对乙肝病毒传播的阻断率可达97%。

③预防乙肝病毒的意外感染。受血者、血友病患者、肾透析者、医务人员或皮肤破损者,都有可能意外被乙肝病毒污染过的血液或物品所感染;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的乙肝人群,如乙肝家属、去流行区出差及旅游人员、服务性行业工作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等,都可能在意外情况下感染乙肝病毒,所以,他们都有必要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具体方法是:儿童每次肌内注射200单位,成人400单位,1个月后再进行一次加强,乙肝疫苗的使用按0、1、6方案实施。

④联合其他乙肝药物,起到治疗作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特殊的抗体进入人体后可与乙肝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达到中和乙肝病毒,阻止其扩散、复制的作用。因此,乙肝免疫球蛋白可用来和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如与干扰素、胸腺肽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e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阴转率。

(3)注意事项和保存期①只限肌内注射,不得用于静脉注射。

②与乙肝疫苗同时使用时,不能同时使用同一注射部位,应该一个在左臂三角肌,一个在右臂三角肌。新生儿在大腿前外侧肌肉。

③制品应一次注射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④保存于2~8℃暗处,在有效期内使用。

(4)是否安全?有无副作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制备血浆来源于乙肝疫苗免疫过的正常人,供血员定期检查各项肝炎病毒及爱滋病毒等等指标,合格者才行;机采血浆,一次性耗材,无交叉污染,安全可靠,对孕妇及婴儿没有任何副作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5)价钱如何?每支(200单位)大约为人民币200元左右。

8.接种乙肝疫苗后多长时间出抗体?

注射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要刺激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这种抗体的产生,标志着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和抗御能力,就不会得乙肝了。注射乙肝疫苗必须按照0、1、6方案实施,即注射第1针后1个月时,打第2针;6个月后打第3针,一共要打3针。注射第1针后,机体进入感应阶段,疫苗作为小剂量的特异性抗原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细胞,这期间大约30%~50%的人会出现表面抗体。注射第2针后,进入效应阶段,表现为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增强,这一阶段,大约80%~90%的人都会产生表面抗体。注射第3针后,进入加强阶段,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处于最佳状态,大约90%~95%的人可以出现表面抗体。第3针打完2~3周时,抗体滴度达到高峰,之后滴度逐渐下降,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一般乙肝疫苗保护的时间都在5年以上,由于个体差异较大,要求有抗体形成者,也需要每年检查一次乙肝“两对半”,观察表面抗体是否消失,如果消失,还需要再次注射。

影响表面抗体滴度的因素有:①母亲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如果母亲已有表面抗体形成,婴儿接种疫苗后,效果最好,抗体滴度高,持续时间长;如果母亲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为阳性,或是母亲本人就是乙肝,婴儿产生抗体的滴度就会较低;如果母亲是乙肝“大三阳”,产生抗体最差。②年龄越大,产生抗体的概率就越小,女性对疫苗的应答明显高于男性。③如果疫苗中含有前S蛋白的,抗体产生好。④患有艾滋病、营养不良、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血液透析、大量饮酒者,抗体产生较差。

9.意外感染乙肝病毒该咋办?

日常生活中,难免接触乙肝患者或乙肝患者用过的东西,例如陪护乙肝患者时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不小心被乙肝患者用过的针头或针灸刺中;与乙肝患者发生性接触、接吻;使用了乙肝患者用过的医疗器具、生活用具等等。乙肝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汗液、尿液、唾液和精液等)都含有乙肝病毒,如果意外接触到这些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和体液,有可能导致乙肝病毒感染,没有打过乙肝疫苗或自然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人,就会引起乙肝发病,有的人会转化为慢性病毒携带者,终身被乙肝困扰。正常人如果平常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而被感染该咋办?如果接触者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未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者,一旦意外接触乙肝病毒,应在接触后24小时以内,及时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效价滴度大于200国际单位),等到2天后再在不同的注射部位(最好是上臂三角肌)接种1次乙肝疫苗,过1个月后和6个月后,分别在接种1次乙肝疫苗,目前国内使用的基本都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每支5微克,每次1支即可。如果接触者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未按要求进行全程免疫,应在免疫球蛋白之后,重新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于已经按要求全程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接触者,如果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始终存在,而且抗体滴度较高,说明机体处于免疫应答状态,虽然有乙肝病毒侵入,但是不会造成感染发病。如果表面抗体滴度较低,可以加强注射1支乙肝疫苗。如果打过乙肝疫苗,但是始终没有产生抗体,需要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支。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具有高滴度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球蛋白,对乙肝病毒感染有快速预防作用。成人皮肤、黏膜的伤口一旦感染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免疫力可持续3周,所以在3周内,再给予乙肝疫苗接种,可以提高预防效果,刺激机体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对于“大三阳”孕妇,怀孕的第7、8、9个月分别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待新生儿出生后,立刻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过半个月或1个月后,再按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对新生儿保护率可达97%。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应用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是我国计划免疫法规和《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的,具有法律效应,其效果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预防乙肝的最佳免疫方案是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前者承担主动免疫预防作用,后者担负被动免疫预防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正确合理的配合使用才能达到完满的预防效果。但是,多年以来,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生产质量控制及一些技术环节未能过关,致使该药一度缺乏,长期以来,乙肝疫苗单枪匹马地应用于临床,乙肝预防的成功率有所下降。乙肝免疫球蛋白是血制品,曾引起争议,重要原因是未经严格筛选的血制品很可能潜伏有乙肝、丙肝或艾滋病、梅毒等微生物,通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有可能引起其他病毒的感染。但是现在使用的乙肝免疫球蛋白非常安全,制备血浆来源于乙肝疫苗免疫过的正常人,供血员定期检查各项肝炎病毒及艾滋病毒等等指标,合格者才行;机采血浆,一次性耗材,无交叉污染,安全可靠,对孕妇及婴儿没有任何副作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以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价血浆,经低温乙醇分离提取,结合低pH孵化病毒灭活处理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制剂,抗体效价不低于100U/ml。乙肝免疫球蛋白进入人体与乙肝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达到中和乙肝病毒(HBV)颗粒,并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最终清除乙肝病毒。

乙肝免疫球蛋白注意事项:只限肌内注射,不得用于静脉注射。与乙肝疫苗同时使用时,不能使用同一注射部位,应该一个在左臂三角肌,一个在右臂三角肌。新生儿在大腿前外侧肌内注射。

应一次注射完毕,不得分次使用。保存于2~8℃暗处,在有效期内使用。

10.打过乙肝疫苗就万无一失了吗?

有不少人按照规定接种了乙肝疫苗,过了几年后,查体发现还是得了乙肝,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接种乙肝疫苗就白搭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见到不少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打了疫苗会不管用呢?

(1)接种乙肝疫苗时机太晚,接种疫苗之前,早已感染乙肝病毒。有的人出生时没有注射乙肝疫苗,到了青少年时期,甚至更晚的时间才注射乙肝疫苗。如果在年幼时早已感染乙肝病毒,并且病毒始终存在,病毒呈现隐性感染状态,这种情况下,再接种多少疫苗也不会管用。有些人接种之前检查没有发现乙肝,但是并非真的就没有,要特别注意化验是否准确,一些小医院,检验水平有限,仪器设备落后,结论不一定可靠;有些单位使用反向血凝方法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可能使20%左右的乙肝患者漏诊;如果只检查表面抗原为阴性,尚不能完全排外乙肝,有一部分患者为表面抗原阴性型乙肝,这些患者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或乙肝病毒DNA为阳性。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接种前乙肝病毒实际早已存在,再接种多少次疫苗都不会管用。

(2)乙肝病毒变异发生。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变异病毒,发生变异后,就会形成新的变异病毒亚种,其生物特性,特别是乙肝病毒编码蛋白发生变异,乙肝疫苗对于这些变异病毒,起不到任何预防作用。

(3)接种使用的乙肝疫苗有质量问题。乙肝疫苗属于生物制品,需要在2~8℃环境中冷藏保存,如果长时间放于常温或高温环境中,疫苗将会变质,失去免疫能力。超过有效期的疫苗,免疫能力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疫苗长期放置后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前必须先摇匀后再用,如果不摇匀就用,效果不好。

(4)接种的程序不对。目前我国接种乙肝疫苗多采用0、1、6月接种方法(即第1次接种后1个月、6个月时再分别打1次,一共打3次),如果不按此方法接种,效果可能不好。如果乙肝母亲为“大三阳”,乙肝病毒DNA也为阳性,乙肝母亲需要在怀孕的第7、8、9个月时,分别接种一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后立刻打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半月后,再按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新生儿免受乙肝病毒感染。

(5)接种部位不对。目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采取上臂三角肌注射,因为三角肌处血管少,皮下脂肪层薄,且不易损伤神经,预防效果好。如果在臀部或其他部位注射,效果可能不佳。新生儿和婴儿应该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处接种疫苗。

(6)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肾移植、肝移植、骨髓移植者,都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些人群注射乙肝疫苗,表面抗体形成应答率只有17.6%,对于这些人,注射乙肝疫苗需要加大剂量。

(7)与某些人的遗传基因缺陷有关。参与控制乙肝表面抗体形成反应的有白细胞抗原(HLA)免疫反应相应基因区(DR区),如果该区域发生变异或缺损,就可以对乙肝疫苗无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