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患者健康箴言:明明白白治乙肝
13789400000048

第48章 明白治疗乙肝有哪些药物(9)

不按药物的适应证用药,后果是严重的,这不仅是疗效差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让患者花大量的冤枉钱,换不来应有的疗效,反而贻误甚至加重了病情,如此看来,乙肝新药(中药制剂)也需要有专人、专家首先对患者进行辨证,符合药物主治证型者,方可用药。

3.各种新闻媒体宣传的乙肝用药是为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展开的“炒作”行为,被“炒作”的中药制剂,疗效已被无限拔高,与原样相比,已变得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真实的成分了。治疗乙肝新药辈出,成百上千,疗效大同小异,因此,药品竞争十分激烈和残酷,加之药物研制巨大的前期投入,任何一个药厂都不会善罢甘休、等闲视之。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药物占有市场、抢得先机,并且收回前期投资,乃至于大量赢利呢?一是要靠疗效,二是靠广告宣传。由于各种新药疗效都是半斤八两,并无特效者,只是在广告上下功夫、做文章,广告词语怎样来做,“学问”很大,实事求是地讲其疗效,还不如不讲,既然做广告,疗效就要说得神一点,以便吸引患者。于是,各种乙肝药物广告竞相攀比,疗效逐渐被拔高,演变到最后,完全成为荒诞不羁的谎言大战。一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乙肝药物经过广告的包装和运作,顷刻间变成了连研制者自己都不敢相认的神药。

以下原文转载几种乙肝用药的广告词语,以供佐证:

①“迅速识别和撕掉肝炎病毒伪装,直接杀死病毒。抑制残余病毒DNA复制,破坏整合状态,激活人体免疫因子、细胞因子,二次杀死病毒,同时迅速补充营养,修复受损的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功效包括治疗乙肝大小三阳,转阴率高;逆转早期肝硬化,治疗肝腹水,疗效显着;阻断肝脏纤维化;治疗酒精肝、脂肪肝和肝炎病毒携带者疗效好。”

②“其有效成分BEr能迅速识别乙肝病毒,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并渗透到病毒细胞表层,促使病毒外膜僵化,并在病毒表层形成屏敝作用,减灭病毒活性,达到清除病毒,有效解决了治疗过程中的复发、重叠感染以及基因变异等问题。”实际上这些带有“科学”神秘色彩的广告词语都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没有任何事实根据,至于宣传中的那种药可以治疗所有肝病的奇闻更是无稽之谈。根据我国医药广告法规的有关规定,上述广告内容都有违法之嫌,广告法规定:禁止宣传疗效;禁止使用患者和医院、医师形象作广告;禁止使用非科学、迷信词语等等,目前见之于各种媒体的药物广告多半有违规违法问题。轻信这些广告的乙肝患者大有人在,他们往往经不住广告词语的诱惑,掏钱一试,结果没有什么显着疗效,和广告上说的大相径庭,不过这也没办法,钱白花了,也无处说理去,只好自认倒霉了。由于广告用药大多言过其实,疗效平平,往往是依靠广告效应火上一、二年,赚了一大笔钱,之后逐渐冷清,直至无人问津。曾几何时,灭澳灵、松刚XX、金马XX,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广告之中,掀起过一阵波澜,现在新的药物涌起,广告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旧的药物逐渐沉沦下去,新的药物不断跃起,结果并未给广大患者带来多少福音,倒使一些厂家、个人发家致富。

综上所述,中药制剂已经在治疗乙肝的一些环节上(诸如保肝降酶降黄、免疫调整、抗肝纤维化等等)取得突破,并且治疗价格相对低廉,在乙肝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解决乙肝的核心问题(抗病毒治疗)上,中药制剂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中药治疗乙肝尚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乙肝新药辈出,正好说明治疗乙肝尚缺特效药物,目前大量中药制剂普遍有效,但是有其明确的适应证,用药时,需要有中医专家负责辨证,只有合适的证型方可奏效。乙肝广告铺天盖地,已演变成促销赢利的“炒作”手段,广告内容胡吹冒料、荒诞不经,旨在骗钱。广大患者求医问药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地市级以上更好),千万不要赶赴各类诊所、各种“义诊”、“会诊”、“免费咨询”活动。

35.乙肝患者慎用哪些药物?

乙肝患者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其他一些身体不适或疾病,如何用药,事关重要。有一些对肝脏有明显损害作用的药物一定要慎用或禁用,否则,对于已有乙肝病毒损害的肝脏,将是雪上加霜的打击,以下列举常见、常用的一些药物,这些药物乙肝患者最好不用。

(1)四环素,若用量过大,可导致中毒性肝炎。静脉滴注四环素以每日用量不超过1.0克为宜,口服也不能超过2.0克,并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对肝、肾功能不全或妊娠后期应禁止使用。

(2)无味红霉素(红霉素丙酸酯):也容易引起肝损害,发生率为10%~20%,主要是过敏所致。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瘙痒等。同时,转氨酶、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升高,大多在用药后10~14天发生。

(3)氨苄西林:若用量过大,疗程较长,也会在用药5~24日发生中毒性肝炎。

(4)甲基多巴:是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其毒性反应可引起重度肝炎。以30~60岁妇女病人居多。一般在服药后1~3周内出现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甚至导致肝坏死。有时还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坏死性肝硬化,但这是过敏反应所致,与剂量无关。

(5)异烟肼:是常用的抗结核药。对异烟肼过敏者不宜使用,否则易引起严重的药物性肝炎,甚至发生致命性的肝坏死。因为这些病人的肝脏中,只含有少量的乙酞转移酶,以致异烟肼不能及时代谢、排泄,从而大量堆积在体内造成中毒。一般在用药后1~2个月内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肝区疼痛、腹胀、黄疸等。严重者若未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异烟肼与利福平合用,有时也会引起暴发性肝炎,发生率可达25%。

(6)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吲哚美辛(消炎痛):

如果长期或过量使用,也会导致急性肝损害,出现黄疸和转氨酶升高。治疗糖尿病的甲磺丁脲(D860)、氨甲磺环己脲也可引起肝损害。

(7)以下中药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川楝子、龙胆草、山豆根、苦杏仁、天花粉、青黛、雄黄、斑蝥、朱砂等,应尽可能不用。一些中成药也有肝毒作用,须慎用:跌打丸、消渴丸等。长期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肝脏血液循环功能障碍,产生新陈代谢功能紊乱,造成肝功障碍迟迟不愈。

(8)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非那西汀、含碘的造影剂、新生霉素、蛋白合成激素及避孕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胆红素代谢紊乱,引起黄疸和转氨酶升高。

(9)一部分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大量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因脂肪代谢紊乱出现肥胖、免疫功能抑制和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进食良好的慢性肝炎病人,长期大量应用葡萄糖液静滴,可引起脂肪肝,以致肝功能长期不良。又如重型肝炎伴有腹水或尿少的病人,不适当地应用强效利尿药,常易引起大量水、电解质丢失,诱发肝昏迷。

此外,6-巯基嘌呤、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保泰松、布洛芬、氯霉素、先锋霉素、呋喃坦啶和氯丙嗪、他巴唑、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均可引起药物性肝炎。麻醉镇静剂应慎用。

需要强调的是:①对已有肝病的患者,用药要格外谨慎,否则犹如雪上加霜,极易诱发药物性肝炎或使病情加剧恶化;②一旦发生药物性肝炎,应立即停药,并服维生素C、维生素B及肝泰乐等,或对症治疗,同时多饮开水,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③为了防患于未然,病人切莫自作主张滥用药物,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用药史或过敏史,在用药过程中亦应密切观察和定期检查,以防用药不当带来新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