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一生要知道的欧洲艺术名作
13788900000030

第30章 一生要知道的欧洲雕塑名作(11)

088渔童

作品介绍:

大理石雕刻《渔童》是一件造型极为优美、雕刻技巧非常精制的作品。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渔家少年,他笑眯眯地戏弄着刚捉到的水龟。这种反映劳动者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对于学院派的古典传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也是欧洲雕刻史上,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一件名作。由于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入理解和观察,将渔童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在渔童的欢欣愉快的面容中带有一种村野的质朴气息,尤其那蓬松的卷发越加显示出性格上的无拘无束。他的右手扶在泥沙地面,双腿自然地盘坐,伸出左手用一根绳子轻轻地牵扯着水龟的颈项,使它举足不前,由于孩子开心地笑了起来,脚趾也随着挠动。雕像的整体姿态虽为盘坐,但不是静止的,躯干四肢都在活动,恰巧反映了少年的旺盛精力,他在劳动之余还贪恋着游戏。

这确实是一件喜人的雕刻,因为它通过生动的写实技巧和完美的形象,给人带来了欢悦与美的享受。

089马赛曲

作品介绍:

《马赛曲》是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壮地开赴巴黎战斗时所唱的爱国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立即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吕德借用这一曲名作为浮雕的题名,无疑是要在这座雄伟的凯旋门建筑物上宣传革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让这一尊浮雕成为象征人民民主思想的纪念碑。

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那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

在这件不朽的作品中,雕塑家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具有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人民的特征。雕刻家在这座高浮雕的处理手法上也是巧妙的,他运用了联想和照应的处理手法,通过一面向前迈进,一面伸手向后召唤的自由女神与蓄髯男子的动势,人们自然地会感觉到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汹涌澎湃的进军人流,而不是把这种革命热潮局限在少数人身上。由于雕刻家运用照应的手法把人群分为上下两层,女神向前飞跃的形象加强了人群的动势,下面人群中勇敢坚定的英雄形象则回答着女神的热情呼唤,使人感到他们的真实性。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为了保卫祖国,这股战斗的洪流将从墙上冲出,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让·巴普帝斯蒂·卡尔波

1827-1875

作者简介:

让·巴普帝斯蒂·卡尔波,着名的法国雕塑家,吕德的学生。法国19世纪中期,他的作品表现出反学院派的倾向,是一位现实主义雕刻家。卡尔波的艺术形象力求真实性和青春的生命力表现。他是运用表情语言和人体语言的高手,能大胆构图,不受传统雕塑规范的局限,为罗丹的艺术创作踏出了一条新的现实主义表现的路子。在法国雕刻发展演变的长链上,卡尔波这一环直接扣住了罗丹那一环。罗丹虽然未能成为他的入室弟子,但却从他的作品中获益匪浅。但他也有些作品,为迎合当时上层社会的趣味而流于浮华。

090乌谷利诺及其子孙

作品介绍:

乌谷利诺是13世纪意大利比萨的一个政党头子,曾与主教路格瑞和谋,驱逐了比萨执政者尼诺。岂料事成之后,乌谷利诺本人又被他的和谋者路格瑞阴谋囚禁,他与二子二孙被关进一座塔里活活饿死。据史料记载,当时因为饿得即将绝命,这个残暴的阴谋者乌谷利诺吃下了他的孩子的尸体。这一历史故事包含着一种道德与兽性的冲突。

卡尔波是这样处理雕像的:乌谷利诺的长子仰着头,向正在发愣并咬着自己左手的父亲哀求。乌谷利诺被悔恨与绝望啃噬内心以至于无可解脱,脸上的肌肉露出紧张、悲愤与痛苦的表情。通过晦暗的眼神,凹陷的颊肌,撕嘴啮手的动作,浑身紧张蜷缩的姿态,两足相叠而脚趾死抠的设计,把人物的形象及心理表现得可谓镂心刻骨。四个子孙高低俯仰地环绕着这位悲剧主人公,丰富了圆雕群像全方位的表现力,使作品的悲剧气氛得到更为强烈的渲染。

091舞蹈

作品介绍:

《舞蹈》是一座装饰性雕塑,整个《舞蹈》群雕像再现出一种热烈的音乐气氛。青年男女舞蹈者翩翩起舞。中间的一个舞蹈者原是女性,后改成男性。他双臂高举,右手摇着手鼓,造成向外放射的动向线。包括面部表情所构成的形体也是向外开放的,因而产生了奔放、欢快的感觉。一群少女在围绕着他跳舞,动作豪放,充分显示出狂欢的气氛。在形式上,一群舞蹈者的人物拉起的手臂组成一个圆弧形,把向外放射的形式收拢起来,使形体的自由跳动统一于浮雕的整体范围内,因而使浮雕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着无限的生机勃勃的运动。

这件雕塑具有装饰性与圆雕塑的双重特征,彼此紧密结合,使之具有一定程度的神话色彩。观赏者在欣赏这一组雕塑人物时,会顿感参加跳舞的不仅是这几个雕像人物,而联想到圈外还有更多的人物在欢快地环跳着。此外,神话人物的野性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代之以山林女神宁芙的是几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由于它那旋转性的律动与青春狂欢的运动组合,巴黎人把它美誉为“天使的舞蹈”。

092花神

作品介绍:

《花神》这件作品的主题是颂扬花神给人间带来幸福与欢乐。浮雕被镶嵌在建筑物的墙面上,呈横长形。构图中心那个焕发着少女青春美的花神,是以裸体来展现的:她蹲踞在地面上,栖身于万花丛中,她将花朵洒向周围的孩子们,女神的表情愉快而生动,并含有古典味道。

身边的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天使,活泼可爱,有的与花神嬉戏,有的在花丛中钻进钻出,有的在作轻盈的环舞。这些小天使的生动姿态来自雕塑家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形象鲜明而生动。这块浮雕因造型手法独特而被人们注意。它借助光影来塑造形体。不像通常用压缩形体的办法制作浮雕,而是用近乎圆雕的塑造方法来表达并利用雕塑自身的立体空间所造成的光影效果衬托出形体,很有实体感。它跟壁面自然地连接,这就使形体出现在实在的空间中,从而在光的照射下,实体是亮的,空间部分是暗的,近似镂空的雕刻手法,使暗影衬托出来的实体非常鲜明突出,特别是增加了自由和运动感,而且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看也不会变形。同时,也由于暗影错综变幻,使花朵飞洒飘落的形象特征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增强了活泼的气氛。

奥古斯迪·罗丹

1840-1917

作者简介:

奥古斯迪·罗丹,法国着名雕塑家。十四岁学画,后又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093沉思

作品介绍:

大理石雕像《沉思》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可是在这美丽的头部下面,却既没有肩颈身躯,也没有手足,而是一块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他认为,在一些和主旨无关的局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中心主题的注意,因此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他在这个年轻妇女头像下面保留了一整块粗糙石头的原因。人们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初时会感觉好像未做完,形象似乎不完整,但渐渐地,注意力就会完全被这个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中,而不会再因为她没有手足,没有身躯而深感困惑。

094青铜时代

作品介绍:

“青铜时代”这一名字看似与这个裸体男人没有关系,它实际上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裸体男人正舒展身体,似乎“缓慢地从深深的梦乡里苏醒。”这一动作象征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开始。从这件作品开始,罗丹开始以人的形体来象征某种文化意义。

《青铜时代》展出后,因为它与真人非常相似,有人怀疑这种写实手法所造成的逼真效果,指责这件作品一定是罗丹用真人浇铸模子制作的。罗丹被迫拿出模特和雕像的照片为自己辩白。

095思想者

作品介绍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096三个影子

作品介绍:

《三个影子》是雕塑《地狱之门》顶端的一组群雕。《地狱之门》是罗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为非凡的雕塑作品,它取材于但丁的《神曲》,雕刻家主要借助这件雕塑来揭示法国现实生活的悲剧。

本件雕塑作品上刻画了三个人,但这三个人实际上是一个人,因为其身姿和动态完全一样,每一个人都似乎是另一个人的影子,他们胸腰都扭曲着,站立在一起。三人的头部接触于中心,每人的左手也都垂伸下来,互相触碰在一起,好似在寻找什么,或者是雕刻家有意识地通过这种手势,引导着观众注视三个人脚下所发生的地狱情节。他们表现出一种充满痛苦的挣扎,走近地狱的边缘。组雕左边一个是亚当,其他两个自然就是亚当的影子,但谁又能说得清到底哪一个是亚当,谁又是谁的影子呢?他的姿态倾斜,好似摇摇欲坠。他曾遭上帝的惩罚,因为他同妻子夏娃偷吃了上帝唯一禁止人吃的“知善恶之果”,被逐出乐园,并使这种人类的痛苦世代相传——人类犯下的第一个罪行,正是因为追求智慧和光明的到来!亚当,这是人类的父亲,是一个健美雄壮的男人,为自己的孩子辛勤的劳动。而一代又一代的父亲们,这些在构造上重复着亚当的影子们,在精神上也仍然是他的影子。他们在肉体上如此强有力,却永远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分离的罪孽和苦难面前,他们低垂着头,他们大幅度歪扭的身躯和向一边使劲歪倒的头,显示了精神和肉体的重压是如此艰巨。但宽厚的肩胸和健美的肌体,却显示着内在的生命与力量。他们那沉思的表情带着忏悔后的宁静和甘愿自食其果、忍辱负重的勇气,仿佛坚信自己肉体的力量,足可以承受无尽的磨难。

罗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但他却得出一个悲剧性的结论:一种不可克服的欲望,对智慧和光明的追求,而且是第一次追求,却给人类带来了永恒的劫难,使之不得不落入痛苦的深渊。罗丹在表现手法上,以掌握“艺术中的运动”来传达人文的内在情感。亚当的形象虽被称为“影子”,但他具有活人的生命,而这生命正是罗丹所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