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一生要知道的欧洲艺术名作
13788900000029

第29章 一生要知道的欧洲雕塑名作(10)

这件雕塑作品描写的是圣德列萨在幻觉中见到上帝的情景,表现了她对上帝之爱的渴望。她躺在浮云上,宽大的衣袖向下低垂,两眼轻合,嘴唇微张,脸色苍白,在昏迷中祈求着神的爱。在她面前,小爱神面带顽皮,将一支金箭射向她的胸膛。德列萨在她的自诉中写道:这支箭已刺穿了我的心,当他把箭抽出时,我感到无限的痛苦和甜蜜,我想把这种痛苦永远地继续下去……当时的意大利正倡导着禁欲主义,禁欲的痛苦折磨着无数和德列萨一样的少女。而贝尼尼则用坚硬的大理石刻画出了德列萨的病态,表现了一个正在渴求爱欲的女人最柔软的内心。小天使代表幸福,与德列萨的卧姿构成了和谐的节奏,意味着痛苦与幸福的撞击。整个雕塑被放在祭坛上,祭坛上方安放了一些镀金的金属条,光线从祭坛顶上照下,被金属条反射,其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同时,多样的光和影增强了人体线条的韵律和美感,从而产生出十分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使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从思想上看,这件作品反映了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中,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080四河喷泉

作品介绍:

《四河喷泉》是贝尼尼为罗马篷·腓力教皇的宫殿设计的喷水池。“四河”指人类征服的四条大河:多瑙河、恒河、尼罗河、里约·德·拉·普拉达河。在这里,作者用四个大理石人体雕像象征了四条河流。

多瑙河伸出她的双臂迎向一面盾牌,盾牌上刻有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王冠,还有象征英诺森十世的徽章,三朵百合和一只代表圣灵的鸽子;恒河是个身材魁梧的老人,手持长长的船桨,斜身侧坐,目视远方,象征恒河之水源远流长;尼罗河的头上罩了一块面纱,暗示当时的欧洲人还不清楚尼罗河的源头,认为她充满了神秘;里约·德·拉·普拉达河的身边有一些钱币,象征新大陆充满了巨大的财富,他的眼睛注视着方塔塔尖上的鸽子,似乎表明天主教必将统治美洲。在喷泉出水口附近有一些小动物的雕塑,马、狮子、蛇、还有一只隐匿在泉眼里的犰狳——一种类似于独角兽的奇怪动物。

四个巨人像是随便坐在假山上,神态自然,水柱从各个假山缝隙和泉眼中不规则地流出,有的急剧,有的舒缓,在日光照射下,色彩璀璨夺目,使整个喷泉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

弗朗索瓦·吉拉东

1628-1715

作者简介:

吉拉东,法国着名雕刻家。他的作品极具“法兰西”情调,一般都以优美精致,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而着名。其作品代表了凡尔赛艺术的最高成就。

081众宁芙侍奉阿波罗

作品介绍:

这是一组群雕,共有七位人物,阿波罗和六位宁芙。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每天早晨驾驶太阳车上天巡视,晚上回到神界;宁芙本来是一个统称,象征大自然中充满生机的事物,在希腊神话中,则表示神界里的侍女。她们年轻美貌、能歌善舞,职责是侍奉诸位天神。

在这组雕像里,六位宁芙围绕着巡视回来的阿波罗,为他洗去人世间的尘埃。她们体态丰满圆润,神情端庄大方又带有殷勤和关怀。阿波罗的表情则是温和而不失威严;他端坐着,任由众宁芙为他洗手濯足,净面熏香。细看作品局部,每一个人物都是精雕细刻,线条流畅,姿态各不相同;整体看则主次分明,处处呼应,尽管人物众多却井井有条。整个雕塑的风格优雅、清丽、宁静而庄严,遵循了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具有希腊化时期作品的特点。

这组雕像位于凡尔赛宫的花园中,被一片密林遮掩着的“忒提斯”山洞洞口。洞口除了这组群雕外,还有几根颇为壮观的圆柱,暗示着山洞深处是阿波罗的住所。山洞前面的一片池塘,更增添了几分仙境的色彩。整个雕刻与大自然完美结合,也正是凡尔赛艺术的一大特点。

吉拉东的这件作品,极具“法兰西”情调。与皮热的《克罗托那的米罗》相比,这件作品并没有那种起伏动荡的高度激情,但优美精致,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代表了凡尔赛艺术的最高成就。

皮埃尔·皮热

出生年代不祥

作者简介:

皮热是法国17世纪下半叶的着名雕塑家,作品曾多次入选凡赛尔宫。

082克罗托那的米罗

作品介绍:

这件雕塑作品是皮热被选入凡尔赛宫的三件作品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他雕塑风格的作品。该雕塑表现的是古希腊大力士米罗正在和一头狮子搏斗的场景。米罗是公元前6世纪的巨人,因具有超凡的神力而屡次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冠军。然而他的命运却是不幸的,在一次和狮子的搏斗中,他的衣角被树枝刮住,不能挣脱,最终被狮子咬死。另一种说法是:他用手劈开树干,手被夹在其中,因而不能挣脱。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可以看出,作者在雕塑中强调了巨人被狮子撕咬的痛苦。米罗处于生死攸关之际,却苦于不能去与狮子相搏,整个身体在剧烈扭曲着,脸上露出绝望的表情,嘴里发出痛苦的呐喊。他全身肌肉健美、有力,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之气;而雄狮则矫健、凶猛、残忍。整个作品通过米罗身体强烈的扭曲运动,突出了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和一种紧张的戏剧气氛。这个场面让人想起舞台上英雄的悲剧。人物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他的意志是坚韧不拔的。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不平静的心情,因此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这件作品既具有法国巴洛克的艺术特点,充满激情和动感,同时又具有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人体比例准确,雕塑手法细腻纯熟,是皮热的代表之作。

费多特·伊凡诺维奇·苏宾

1740~1805

作者简介:

费多特·伊凡诺维奇?苏宾是俄国18世纪中叶的一位天才雕塑家。他的艺术对于俄罗斯雕塑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苏宾出生在俄国阿尔汗格尔省霍莫戈尔附近的渔村家庭。祖辈务农,自己也当过渔夫。后来他向民间学习骨雕,又在宫廷属下的机构当过炉夫。1759年到彼得堡,两年后考入美术学院。作为一位俄罗斯艺术家,他与俄国进步社团的思想接近,不忘自己的民族事业,为人民所称颂。苏宾的作品大部分是大理石胸像。

083戈列钦王子胸像

作品介绍:

这件雕像作品是俄国18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作品,而且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特点,是苏宾的代表作之一。戈列钦是俄国王子,宫廷的副首相,曾任俄国驻法、英的大使,他支持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和百科全书派的学者。这件大理石胸像作品是为新建的莫斯科戈列钦医院奠基所做的纪念性作品,也是苏宾从巴黎留学学成回国后的第一件作品。在这件作品中,作者强调了从戈列钦王子身上所体现出的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以及作为一个开明贵族所具有的理性和道德观念。

王子微微侧着头,面带微笑,神情庄重而不失威严,眉宇之间带有一种高傲的贵族气质,和对事业的自信。作者十分注重细部的刻画,比如王子的头发和衣褶,都精雕细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艺。整件作品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特色。在胸像的底座上,作者刻了一段长长的法文,内容是表彰戈列钦王子作为副首相所做的贡献以及对戈列钦医院的捐献。

让·安东尼·乌东

1741-1828

作者简介:

让·安东尼·乌东是法国18世纪末伟大的肖像雕刻家,它的艺术作品反映出世纪交替时期新的思想意识和新的艺术观点。他是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附属学校一个门房工人的儿子,7岁进入了这所学校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比加里、勒莫安,在他们的教诲下,年仅15岁的乌东因完成习作取得的成绩而获得金质奖章,并由政府资助其继续学习7年。1764年乌东去了罗马,这时他创作的《剥皮人体》为他取得了巨大声誉。

乌东的艺术,既非罗可可样式,也不属于新古典主义。他的艺术的实质是率直的、冷静的写实。其实这正是法兰西伟大艺术的核心和灵魂之所在。乌东的作品还具有姿势的优美自然,肉体的柔和,线条的明净,块面的单纯化等特点。

084女猎神狄安娜

作品介绍:

《女猎神狄安娜》是乌东为普鲁士的萨克森——哥达公爵所作。在制作云石像时,因材料性脆易碎而在单足着地的左腿侧加上了一丛芦苇,并在左胯添加了箭袋。石膏像和铜像则没有,仅是左手持弓、左足点地的裸女奔跑形象。此作品既有体块与线条极为纯粹的古代雅趣,又有刻意塑造真实肉体的时髦风尚。奔跑的狄安娜体形修长,婀娜多姿,动作轻盈如飞,显然是从枫丹白露派演化出来的情致。云石像因有芦苇和箭袋,雕饰华美,则显出较多的罗可可趣味。

085富兰克林像

作品介绍:

《富兰克林像》这件肖像作品,同雕塑家乌东的其他人物作品一样,体现了刻意追求刻画人物心理的特点。在极为有限的胸像范围内,作者力求概括出人物一生的经历和其所处时代的特征。毫无疑问,乌东在每一个雕像上毫不雷同的、多样化的刻画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富兰克林是富有性格的一位美国社会活动家、作家和科学家。雕塑家对他进行的严谨的形体塑造,使其形象显得庄重安然,蕴含着宏大的气度。那脱发的头顶,有如记述着人物饱经风霜的不凡经历;深谋远虑的眼睛,表现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境界;嘴角微妙的似有似无的冷笑,更增添了冷静且胸有成竹的性格特征。整个塑像的形体处理得极其概括、凝练:减弱造型的凹凸面,形成了平整的大体面,有着光泽的整体感;面的转折很肯定很明确,产生出方整、坚实、庄严、沉静的效果;嘴的表情也作了特意的塑造,使肃穆的神态重点增加了生动的气息,刻画出富兰克林既严肃又热情的个性。

乌东并没有完全陷入对表现人物的自然主义的模仿,而是依照不同人物的性格,寻找出富兰克林所独有的特征,对他的高尚灵魂作了深刻的表现。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形象逼真地刻画对象,使之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086伏尔泰像

作品介绍:

作品中,伏尔泰被表现为身穿古代宽敞的长袍,身躯前倾,面带嘲讽微笑的形象。宽松的长袍几乎遮盖了年逾80的伏尔泰的孱弱身躯,其流畅概括的衣纹又显示出稳重的造型感,使人物产生一种庄严高尚的气质,俨然是一位古代先哲。这位思想家虽年岁已高,但颜容仍然焕发着锐气逼人的智慧和魄力。特别是眼部的雕刻,妙不可言地表现了眼睛的透明晶亮和由此流露出的人物内心的无穷奥秘。

卡诺瓦

1757-1822

作者简介:

安东尼奥·卡诺瓦,意大利雕塑家。1757年生于波萨尼奥,1822年卒于威尼斯。他一生主要是为教皇克雷芒十三、十四世设计陵墓雕刻。1805年又为奥地利的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皇妃制作纪念碑雕刻。其作品造型大都高度理想,修琢光润,但有的失之呆板和程式化。是新古典主义雕刻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还有以拿破仑之妹为原型制作的《扮成维纳斯的博尔盖塞》。

087赫拉克勒斯和利卡斯

作品介绍:

卡诺瓦的群像雕刻中最着名的是《赫拉克勒斯和利卡斯》,题材选自于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是希腊伟大的英雄,是宙斯和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他神勇无敌。利卡斯是他的仆人。赫拉克勒斯的妻子伊阿尼拉有一件浸过毒血的长袍,是一个仇人赠与她,并骗她说“如果你的丈夫对你不忠心,那么给他穿上这件长袍,他就会重新回到你的身边”,伊阿尼拉信以为真。有一次她误以为赫拉克勒斯爱上了别的女人,便让仆人利卡斯把这件长袍给他穿上,结果赫拉克勒斯穿上长袍后,浑身便像着了火一样难受,在愤怒之下,他抓住利卡斯的脚,把他摔死,利卡斯死后变成了岩石。这幅作品表现的正是赫拉克勒斯要摔死利卡斯的那一瞬间的情景。

欧洲近现代雕塑是指19世纪、20世纪的欧洲雕塑。这个时期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上安置了一大批显示出卓越技艺的纪念碑和纪念性雕塑,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雕刻家。如奥古斯迪·罗丹,亨利·摩尔等等。罗丹是一位天才雕塑家,其作品善于用雕像的动态和姿势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内涵,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艺术天才和独特个性,使其作品从墨守成规中走了出来。

20世纪的雕塑艺术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抽象构成等等。不管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张有何不同,他们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现代雕塑流派纷呈,花样百出。但他们的统一特征是用传统材料与现代合成材料的运用(如金属线、钢、布、纸等等),再加上种种新技法,采用声、光、色、电、速度等等手段,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天地,为有才能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使人兴奋的机会。

七、欧洲近现代雕塑

弗朗索瓦·吕德

1784-1855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吕德,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在雕塑上,他与另一位浪漫主义雕塑家德拉克洛瓦并驾齐驱,与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刻家乌顿、罗丹等人齐名。其代表作即是巴黎人民妇孺皆知的那块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吕德的作品特征是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也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