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血管年轻人长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13787500000045

第45章 外周血管疾病(1)

周围循环系统的正常结构是怎样的?

周围循环系统是指血液和淋巴液运行的管道系统,总称脉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之分。脉管壁的一般结构分为:内膜、中层、外膜三层,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弹性组织、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细胞5种成分组成,但毛细血管壁只是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

周围血管疾病如何分类与命名?

周围血管疾病是外周血管病的通称,主要包括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布—加综合征、雷诺现象等等。

周围血管疾病是一门发展较晚的专业学科,通常指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性病变,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我国传统医学在2000多年前对血管病即有明确记载,但其主要立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着重辨证论治。命名多以证而论,证型不同而取得相应病名,如《内经》中记载的“脱痈”,《刘涓子鬼遗方》改名为“脱疽”,即包括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等。

现代医学的分类与命名根据血管解剖学、病理学特征和临床症状、体征,将周围血管疾病分为动脉疾病、静脉疾病、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但命名较为混乱。周围血管疾病的命名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①根据解剖学定位,确定病变主要部位和主要血管的名称。

②结合病因病理学,明确疾病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进而确定它的病理改变实质。

③以临床特征,结合解剖、病因病理确定疾病的名称。对泛发于全身的血管疾病或同时累及动脉、静脉、毛细血管者,又无法解剖定位时,应以病理和临床特征予以定名。以人名命名的血管疾病,在国外尤为盛行,如“Raynaud病”、“伯格病”等,但不能真正反映疾病的性质和特征。

什么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动脉和静脉同时受累的全身性血管疾病,是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女性很罕见。

1879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已有了初步报告。1908年,伯格对此病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病变的血管中有血栓形成。1924年进行临床观察和病理变化研究,认为是动脉急性炎症,最后导致血栓形成,正式定名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故后来又称为伯格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是什么?

关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主要学说如下。

(1)性激素学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绝大多数是男性发病,女性罕见,男女之比为23.6~56.3∶1。发病年龄大多数为青壮年(20~40岁),正是性功能旺盛时期,占80.4%~93.1%。男女发病率相差如此悬殊,而男性中又以青壮年为最多,对这种几乎完全侵犯男性的特殊性,认为性激素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有重要关系。可能男性激素容易促使血管病变的发生,或女性激素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吸烟学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绝大多数有长期严重吸烟嗜好,吸烟与发生本病有密切关系。香烟中最有害的毒物是尼古丁。吸烟可兴奋血管收缩中枢和交感神经,并可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而致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内皮细胞因缺氧而受到损害,毛细血管的血流减慢,血细胞聚集和血小板凝集,皮肤温度降低。但主要的是对烟草过敏所引起的血管变态反应。如长期大量吸烟,由于尼古丁中毒,可引起肢体动脉处于持续性痉挛状态,天长日久,发生血管壁的营养障碍,血管内膜增生、炎症,逐渐血栓形成和血管腔闭塞,出现肢体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观察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经戒烟后疼痛缓解,症状逐渐好转。如继续吸烟可使病情进展和恶化,治疗无效。说明吸烟对人体的有害影响是很大的。

(3)寒冻学说:在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生于寒冷地带。我国北方地区的发病率远远超过南方地区,而且大多数患者在寒冷季节发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寒冻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可能有一定关系。据报道,在40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有受寒冻史者209例,占52.1%。在有明确发病季节记载的247例中,冬季发病126例,秋季发病74例,共计200例,占80.9%,以寒冷季节发病为多见。临床上曾多次遇到,农民在寒冷季节下河劳动或挖井,因下肢受寒冻而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典型病例。说明寒冻是诱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机体内部已存在发病基础,再有寒冷作用于机体而引起发病。

(4)遗传学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的遗传因素很早已受到注意,国内外文献报道中有一家兄弟、父子、姑侄、叔侄、姐弟先后发生本病的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相容性抗原(HLA)阳性率明显增高,而这种抗原与遗传因子有关,因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与相容性抗原一些遗传基因有关。

(5)机械损伤学说:由于单纯机械损伤而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很少见,外伤可能是促进发病的因素,但一般外伤并不会引起发生本病。

影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转归的因素有哪些?

(1)动脉闭塞的部位和范围的影响:肢体动脉高位闭塞或低位闭塞及其范围的大小,对转归有不同的影响。肢体小动脉闭塞,闭塞范围小,肢体缺血轻,很少发生坏疽,转归好。肢体大、中动脉闭塞,闭塞范围广泛,肢体缺血严重,常发生坏疽,甚至严重坏疽继发感染,转归差。肢体单个动脉闭塞比肢体全部动脉闭塞缺血轻,转归好,一般不会发生肢体坏疽。

(2)肢体动脉侧支血管的影响:肢体侧支血管建立,肢体缺血轻,很少发生肢体坏疽,转归好。如果建立肢体侧支血管不良,则肢体缺血严重,可能发生肢体坏疽,转归差。

(3)肢体肌肉的影响:当肢体动脉闭塞或狭窄时,侧支血管的建立,要依靠小腿后侧肌肉内丰富的血管网来完成,以满足肢体远端的血液供应和需要。当患肢小腿肌肉极度萎缩,就失去了建立侧支血管的基础。严重肢体缺血,发生坏疽时,而又小腿肌肉萎缩,转归差,往往需施行截肢手术。

什么是间歇性疼痛?

(1)运动性疼痛:运动性疼痛是患肢慢性供血不全的早期症状。上肢的运动性疼痛主要表现为工作时感到患肢困乏、无力和(或)疼痛,下肢的运动性疼痛则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前无疼痛,当行走一定距离后患肢开始疼痛,休息数分钟以后疼痛消失,可以继续行走,在行走与前次行走的距离相近时,又出现疼痛。即疼痛前和疼痛后所能行走的距离相仿。

(2)体位性疼痛:一般说来,动脉供血不全的患肢抬高时疼痛,下垂时减轻。而静脉回流不畅的患肢正好相反,即下垂时疼痛,抬高时缓解。

(3)温差性疼痛:动脉供血不全时,使患肢过热或过冷均可引起疼痛。

过热时,如热浴或热敷,局部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已经狭窄的动脉不能供应足够的血量来满足局部代谢的需求时,即表现为疼痛。过冷时,如冷敷。

寒冷、受凉或受潮等,均可刺激小动脉痉挛,更加重患肢供血不全而出现疼痛。

如何区别血管性与神经性间歇跛行?

间歇性跛行也可表现在神经性疾病,主要是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但两种间歇性跛行在临床上有明显区别。有人曾通过自愿受试者进行两种间歇性跛行的运动姿势与运动距离的关系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与脊柱的弯曲度有关。当脊柱前屈30°时,可明显增加疼痛出现前行走的距离。有的椎管狭窄的患者前屈位骑自行车,甚至可与正常人骑行的距离相同。

而当脊柱直立时,则行走和骑行的距离明显缩短。这可能与脊柱前屈时椎体间的距离加大,受压的神经得到一定的解脱有关。但是,因骨质增生,相邻的椎体间形成桥状连接时,各椎体间的关节失去活动性,则行走和骑行的距离与体位无关。而血管性间歇性跛行则与体位无明显关系。另外,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患者每次行走的距离,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血管性间歇性跛行患者每次行走的距离基本相同或接近。两种间歇性跛行都与地形有关。部分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的患者走上坡路的距离可以大于走下坡路的距离,这与脊柱的前屈有关。而慢性动脉供血不全的患者则走下坡路的距离大于走上坡路的距离,这与氧的消耗有关,走上坡路时氧消耗量大,行走的距离短,走下坡路时氧消耗量小,行走的距离也长。

什么是持续性疼痛?

持续性疼痛是动脉严重供血不全或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种临床表现。一般动脉疾病的疼痛比静脉疾病严重。严重动脉供血不足时,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晚期,常常夜间疼痛较重,称之为静息痛。急性动脉栓塞时疼痛最重,表现为持续性剧痛。同时伴有患肢苍白、无脉、感觉异常和麻痹,是动脉栓塞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这5个症状和体征的英文词首均为P,故称5P征。静脉主干阻塞时,除疼痛外,常伴有患肢肿胀和浅静脉怒张或曲张等,抬高患肢可缓解疼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何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肢体动脉闭塞后,引起肢体局部缺血所致。患者多在寒冷季节发病。发病时常从一侧下肢开始,首先在足趾端发病,以后累及对侧下肢,再逐渐累及上肢,但单独发生在上肢者比较少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多数发生在下肢,累及脑、肠、心、肾等部位血管者极为罕见。一般都是在四肢受累后或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而最后侵犯其他部位、脏器的血管。

(1)症状

①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

②怕冷:患者患肢发冷,怕冷,对寒冷十分敏感。

③感觉异常:患肢(趾、指)可出现针刺感、奇痒感、麻木感、烧灼感等异常现象。

④皮肤色泽改变:皮色异常苍白,会出现潮红或发绀,当肢体下垂时更为明显。

⑤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2)体征

①营养障碍:包括皮肤干燥、脱屑、出汗减少或停止,趾背、足背及小腿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或停止,小腿周径缩小,肌肉松弛、萎缩,趾(指)萎缩、变细。

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足背、胫后、动脉的波动异常减弱或不能扪及。

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受情绪刺激和寒冷后,趾(指)苍白、潮红、继而发绀。

④坏疽和溃疡:这是肢体缺血的严重后果,可自行溃破,也可因加温、药物刺激、损伤、拔甲等原因诱发。坏疽和溃疡位于趾(指)端,或起于甲旁,或起于趾间,也可发于侧面,趾(指)关节间,下肢坏疽可累及小腿,上肢坏疽很少超出腕关节。坏疽多为干性,以后继发感染而呈湿性。肢体坏疽和溃疡的范围可分为3级。

Ⅰ级:坏疽、溃疡只位于趾(指)部。

Ⅱ级:坏疽和溃疡延及拓趾(掌指)关节或拓(掌)部。

Ⅲ级:坏疽和溃疡延及全足背(掌背)或及跟夥(腕关节)、腿部。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生的坏疽大多数是干性坏疽,可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湿性坏疽。当肢体严重血液循环障碍时,如修剪趾甲等轻微损伤,即可引起感染。发生溃疡或坏疽。肢体局部出现固定性严重疼痛,常是发生坏疽的先兆。

坏疽和溃疡可同时存在,而溃疡常可促进坏疽的发展、加重。

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是什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一般可持续数年或10多年以上,病情比较稳定,或呈进行性周期性发作,患肢处于慢性缺血状态。但也有多年病情稳定,由于在肢体动脉高度狭窄的基础上发生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而突然发生症状加重,肢体严重缺血,甚至发生单侧下肢或两下肢(股部、小腿、足部)广泛严重坏疽的。发病1年以上,未进行系统治疗,仍继续吸烟者,病情逐渐发展加重,患肢缺血征象都比较明显,3/4患者的肢体会发生溃疡和坏疽。临床表现主要是肢体缺血的症状,而症状的轻重则决定于动脉闭塞的部位和程度,以及肢体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在发病的早期,患者常有肢体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下肢疲累、发绀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后期由于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可出现皮肤瘀斑而发生皮肤坏死,甚至发生肢端溃疡或坏疽。

干性坏疽:当肢体动脉闭塞后,患部无动脉血液供应,局部组织水分蒸发,吸收,逐渐干枯,皮肤皱缩,最后发硬,干黑坏疽。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形成明显的分界线。由于坏死组织刺激,在分界线处有炎症性渗出物,健康组织逐渐长出新鲜肉芽,并连同上皮组织生长爬行而向远端推进,但局部感染不明显,无发红、肿胀,多无全身症状。如时间长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可以完全分离,甚至坏死组织自行脱落。

湿性坏疽:当肢体动脉闭塞后,由于患者常将肢体下垂以缓解疼痛,静脉回流受阻,肢体肿胀,细菌繁殖而感染严重,局部组织溃烂发黑,有大量腐败组织和脓液,有恶臭,四周组织暗红、灼热,无分界线形成,坏疽常向上蔓延、发展。全身症状严重,表现热毒炽盛,可有高热,意识模糊,舌苔黄黑干燥而起芒刺,舌质红绛等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