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血管年轻人长寿:心脑血管疾病的防与治
13787500000015

第15章 原发性高血压(3)

Ⅲ期高血压,指血压值持续维持在≥180/110毫米汞柱,如合并心、肾功能衰竭、脑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仅适合进行放松性活动,如果还具备主动活动能力,在有专人陪同的前提下,可以在小范围内散步、做徒手体操等,运动中还可以选择静坐、手掌中转动健身球等运动方式。

为什么自测血压好处多多?

(1)有助于医生确诊原发性高血压:人的血压有早晚两个高峰期,正好避开日常门诊时间,易造成漏诊。自测可提供特殊时间的血压水平和变化规律,对医生早期确诊高血压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自测血压可以排除因一时工作紧张、情绪波动以及考试应聘等应急状态造成血压暂时升高的假性高血压。

(2)有助于鉴别白大衣高血压:有的患者到了医院就紧张,测量血压时总是高于正常,但自测血压却正常,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白大衣高血压”。

白大衣性高血压只是暂时的反应性血压升高,早期一般无需药物治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增长,有可能发展成为真性高血压。定期自测可帮助医生排除“白大衣高血压”。

(3)有助于监测治疗效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症状的轻重与血压的高低不一定成比例,因此切不可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调整药物。患者定期自测血压,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正确评价用药降压效果的重要依据。

(4)有助于观察合并症和急诊救治:许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有不同的合并症,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肾病、甲亢等。一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24小时尿蛋白大于1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否则可加速脏器的损害。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血压在80/140毫米汞柱以上)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急症,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患者猝死。通过自测血压随时观察,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预防发生危险。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1)最好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若使用机械式血压表或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需与水银柱式血压计同时测量校正。

不推荐使用手腕式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

(2)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在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和饮咖啡,排空膀胱。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规定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进行测量,因两臂血压有比较大的差别,一般相差5~10毫米汞柱,若只能测量左臂血压,必须特殊标注。

(3)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内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厘米,将听诊器的探头置于肘窝肱动脉处。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30毫米汞柱,然后以恒定速度(2~6毫米汞柱/秒)缓慢放气。心率较慢时放气速度也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4)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大于5毫米汞柱,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

(5)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测量,不要在街头接受一些推销产品的人员测量血压。35岁以上的人每年应保证测2~3次以上的血压。

(6)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压,但是正常的血压为120/80毫米汞柱,高于这个值就有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尤其当存在其他危险因素时更应该注意预防。

为什么流鼻血要查一查血压?

多风而干燥的春季,容易引起鼻腔出血。

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经常出现鼻子反复出血的情况,千万不要不当回事,要警惕高血压或脑出血。

中老年人鼻腔出血主要与血管硬化和高血压有关。老年人鼻腔内血管柔软度不足,当血压升高而脑血管未发生破裂之前,鼻腔的某条血管会破裂而发生鼻出血。除鼻孔流血外,部分血液还会因流入咽部而从口腔吐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做鼻腔检查,也难以找到出血点,用鼻翼压迫止血的办法效果也不明显。有时已经用了止血纱条填塞鼻孔,却仍然出血不止,但又会突然停止,如此反复。如果出血不止应马上到医院进行治疗。

实际上,这种出血的位置多半在下鼻道后部,大多是由于下鼻道的静脉曲张所致。这里的静脉曲张同下肢静脉曲张一样,都是静脉扩张发生扭曲,并突出于黏膜之上,在血压升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破裂。

中老年人一旦出现经常性的反复鼻出血,应该检查是否是高血压和血管硬化。老年人鼻出血,要保持镇静,放松心情,将流入口中的血液尽量吐出,以免咽下刺激胃部引起呕吐。日常生活要有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控制血压,保持充足的睡眠,少吃油腻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外出注意保暖。

更年期血压波动会造成高血压吗?

女性一般在45~50岁时进入更年期。进入更年期的女性身体很多方面会出现不适,主要是以神经系统症状为多,常见的有头痛、头晕、目眩、耳鸣、四肢麻木、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等。也有部分女性会出现血压波动的现象,但血压的波动有个范围,一般收缩压不超过140毫米汞柱,超过140毫米汞柱就属于原发性高血压了。

更年期出现了血压波动,主要症状有头晕、耳鸣、烦躁、睡眠不好等,出现这些症状后要及时到医院治疗,治疗方法和普通的高血压相同,采用降压药物进行调理,以利于渡过更年期。过了更年期后,血压波动的症状会消失。

有的人担心更年期的血压波动控制不好,会变成永久性的高血压,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血压波动只是更年期出现的反应,不治疗症状会加重更年期的其他不适症状,而不会变成永久性的高血压。但有家族病史的女性进入更年期要特别注意,也许在进入更年期以前就有血压升高的症状,但感觉不明显。而进入更年期以后,高血压的症状易暴露出来,因此要经常关注自己的血压。

进入更年期的女性如果出现血压波动的症状,除了要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以外,还可以配合服用一些维生素B6有助于安神,也可以服用一些诸如脑力静之类的安神补脑药物,对睡眠有一定的帮助。最好不要靠服用安眠药来帮助睡眠,因为长期服用安眠药睡觉,过了更年期后,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

为什么要重视儿童高血压?

轻度儿童高血压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能会无任何症状,但它能慢慢地损害血管、心脏、肾脏和大脑,患病儿童绝大多数在成年后会被原发性高血压所困扰,如造成心血脑管疾病、肾脏损害、糖尿病,有人甚至会在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出现血管堵塞、破裂或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儿童高血压除了知晓率极低以外,也不像成人高血压被医生重视。因为儿童不会或很少能正确诉说症状,所以在日常门诊中,很少有医生会测量儿童的血压,这就使很多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漏诊或误诊。

儿科的常规体检中应该包括测血压,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从新生儿时期就应该注意监测血压。

3岁以上儿童应该经常测量血压。3岁以下儿童在下列情况下也应该测量血压:

(1)早产或者出生时体质太弱的孩子。如有低出生体重或者其他新生儿期需重症监护合并症史。

(2)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

(3)反复泌尿道感染,有血尿或者蛋白尿。

(4)有先天性肾脏疾病的家族史。

(5)实体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

(6)使用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进行治疗。

(7)其他伴随高血压的全身疾病(如神经纤维瘤、结节性硬化等)。

一般说来,120/80毫米汞柱这个指标在临床应用中可算得上是一个分水岭,低于120/80毫米汞柱基本安全,高于120/80毫米汞柱而低于130/90毫米汞柱则应加强监测,如果连续3次测量儿童的血压都超过130/90毫米汞柱,那么这个儿童就可能患上高血压了。

儿童高血压的诊断和分期标准与儿童的年龄、性别及身高、体重等指标密切相关,不可一概而论,必须由医生根据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的情况才能作出明确诊断。家长可不能在家里随随便便给孩子量个血压就诊断为高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征有哪些?

老年人高血压指的是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中,收缩压大于160毫米汞柱(21.3千帕)和(或)舒张压大于95毫米汞柱(12.7千帕)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老年人高血压中一部分是由成年高血压延续而来,另一部分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弹性减弱,收缩压升高而来。老年人高血压具有以下特征:

(1)老年人高血压的血压波动比较大,特别是收缩压。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造成的。因此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量血压,随时调整用药量。

(2)老年人高血压易受体位变动的影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

因此应慎用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如胍乙啶、α1受体阻滞药、呋塞米(速尿)等。

(3)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这类高血压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耐受较差,更易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不应太快,不应降得太低。

(4)老年人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对心脏危害性更大,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同时也更易发生脑卒中。

(5)老年人β受体的反应性降低,因此对β受体阻滞药的耐受性更好,但依然有引起心动过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

(6)老年人对血容量减少和交感神经抑制敏感,这可能是与老年人心血管反射损伤有关。

(7)老年人高血压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初始剂量、增加剂量比年轻高血压患者小,间隔时间也应比年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

(8)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较低,更易发生药物治疗时的抑郁症,因此应避免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

老年性高血压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老年人高血压常常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故做好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1)正确测量血压:应在不同时间多次测量,测量部位固定于一侧肢体,通常选右上臂测量,以减少误差。剧烈运动后应将测量时间推至休息30分钟以后。吸烟、饮酒后暂不测量。测量血压时,测量肢体和身体不能动。连接袖带的橡皮管不能弯曲。因这几个因素可明显影响血压数值。

(2)心理护理: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老年人心理脆弱,易将高血压与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心情易处于恶劣状态。因此应该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必要的解释和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减肥,增加体力活动,保持一定量的钾、钙摄入以及低钠盐饮食。采用放松疗法,如散步、气功、太极拳、音乐疗法等。

多食富含钾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一定量的钾、钙摄入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对钠盐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压。钠盐的摄入应减至每日2.5克以下。

(4)用药护理:药物治疗是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手段。老年人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降压药物应尽可能口服,逐步降压,防止血压骤降而产生心、脑、肾的供血不足。如果血压控制不好,在劳累,激动等情况下,又可能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高血压急症,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嘱患者坚持长期用药,并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用药。在应用降压药物过程中,老年患者坐起、站起时,动作应尽量缓慢。

为什么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要注意肾功能?

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而中老年人的患病率则高达39%。在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中,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排在前三位,而对于脑卒中,高血压的危害性更是仅次于吸烟,名列第二。因此,关爱老年人健康,就不能忽视老年高血压的防治。

但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了多种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因此在选择降压药物的时候要更慎重,不仅关注药物疗效,还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很多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不少患者即使没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水肿、夜尿增多等),甚至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任何肾脏疾病,但他们的肾功能可能已经很差了。

因此,在老年高血压防治过程中,要经常注意检测肾功能状况。

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注意事项有哪些?

老年性高血压有着特殊表现,在治疗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1)有的老年人由于没有症状,不愿意接受治疗,应该详细说明不及时治疗的危害,以取得患者配合。

(2)由于老年人群已经适应了高血压状况,此时采取降压治疗或者由于药物的本身作用,反而容易出现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应循序渐进,避免血压的大幅度波动。

(3)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治疗比较困难,需要更多的耐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老年人的代谢减慢,更容易出现对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药物的剂量可以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