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抗衰老方略
13785100000046

第46章 糖尿病防治与衰老新发现(2)

2.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决定运动的效果,一般认为只有当运动强度达到40%~60%最大摄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如果运动强度过低只能起安慰作用,达不到治疗效果。如果运动强度过大,无氧代谢的比重增加,治疗作用降低,且可引起心血管负荷过度,应予避免。由于在有效的运动锻炼范围内,运动强度的大小与心率的快慢呈线性相关,因此常采用运动中的心率作为评定运动强度大小的指标。临床上将能获得较好运动效果,并能确保安全的运动心率称为靶心率。靶心率的确定最好通过运动试验获得,即取运动试验中最高心率的70%~80%作为靶心率。开始时宜使用较低运动强度进行运动。如果无条件做运动试验,可选用以下公式计算最高心率:最高心率=220-年龄(岁)。另一种根据安静时心率计算靶心率:靶心率=安静心率+安静心率×50%。更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年龄计算靶心率:靶心率=170-年龄(岁)。运动中心率的监测除可运用心率监测仪以外,通常可通过自测脉搏的方法来检测。由于停止运动后心率下降较快,因此一般采用停止运动后立即测10秒钟脉搏数,然后乘以6表示1分钟脉率,这和运动中的心率比较接近。测脉率的部位常用桡动脉。另一种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运动中的主观感觉,即合适的运动强度,应为运动中能和别人说话而不感到气喘。

3.运动时间

合理的运动时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每次应持续的运动时间,另一方面指一天中较适宜运动的时间。通常每次运动的时间可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时间,但达到靶心率的累计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佳。因为运动时间过短达不到促进体内代谢效应,而如果运动时间过长,再加上运动强度过大时,易产生疲劳,加重病情。一天中较适宜运动的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并注意与饮食、药物等治疗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通常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运动,而以餐后30~40分钟运动为宜。餐后,因摄入食物,加上餐前使用了降糖药物,能阻止肝糖原的分解,又能促进肌肉利用外源性葡萄糖,达到糖代谢平衡。在餐后进行运动时,应注意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期,以免发生低血糖。例如,正规胰岛素的高峰时间为注射后2~4小时;服降糖药高峰时间因品种不同而异,一般为服药后的1~2小时。因此,使用正规胰岛素的患者,运动时间一般以餐后30分钟至1小时为宜。若必须在药物作用高峰期进行运动或体力劳动,应适当补充饮食以维持血糖平衡。

4.运动方式

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有步行、健康大步行、游泳、划船、阻力自行车、有氧体操等。进行适当的球类活动、太极拳、木兰拳等都是一些可行的较好的运动锻炼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和环境条件加以选择。每次运动前还应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做好放松活动。

【精神调养】

应激事件,心理应激和精神因素可使血糖升高或导致糖尿病,已得到大量研究证实。如在生病期间、感染、酒后恢复期、高度心理紧张,精神刺激等特殊情况下,被检测出高血糖,然后被警告可能患有糖尿病。一些患者以后再面对血糖监测时会变得紧张焦虑,从而造成连续出现高血糖情况。由此说明,加强心理调节,精神调养对于防治糖尿病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日本学者研究发现,晚餐之后看一场轻喜剧,无论是不是糖尿病患者,饭后看一场喜剧笑一笑,能明显降低血糖水平。

证明情绪变化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加强精神调养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健康教育】

治疗糖尿病的“五架马车”即: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自我监测、药物治疗。其中糖尿病教育是最重要的。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糖尿病专家高度重视,提倡通过糖尿病教育逐步实现三级预防。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即为“糖尿病教育”,口号是“无知的代价”,即对糖尿病无知将付出高代价,指出糖尿病教育是防治糖尿病的核心。

由于糖尿病的特殊性其治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要采取心理治疗、合理运动、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并且要随时监测血糖等指标,这其中的每种方法都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如果患者对糖尿病不够了解,认识不到每一种疗法的重要性,或对某种疗法存有误解,不能很好地按医嘱执行,那么就难以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患者可通过阅读糖尿病科普杂志、看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了解糖尿病知识;也可以积极参加各地医院、养生机构,健康教育机构组织开展的糖尿病知识讲座、咨询活动、病友交流来获得知识。

【适量饮酒】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酒是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因此,如想长寿,则不能饮酒,特别是患了糖尿病的病人,就更不能饮酒了。1994年日本进行一项研究,随机将2953名39~59岁的健康日本男性职员,经1994年5月至2001年5月,7年随访研究观察,结果显示,适量饮酒的男性(1天2小杯)与大量饮酒和不饮酒的男性相比,适量饮酒的男性患糖尿病的危险性降低。

另有研究表明,少量饮酒(<30g乙醇/日),能增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作用。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饮酒量应控制在1~2份标准量(注:1份标准量为啤酒285ml,或红葡萄酒100ml,或白酒30ml)。

第三节现代防控措施

2004年10月7日,我国在重庆召开了“2004年糖尿病防治论坛”会议,根据会议信息,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000万人,且每年以150万~200万的幅度递增,成为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其中90%以上的是2型糖尿病,如不能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人数将达到1亿。根据《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报告表明,我国已成为糖尿病发病的“重灾区”,是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国,更让人忧心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也成了糖尿病患者。因此,1994年第15届糖尿病大会提出:“预防糖尿病——21世纪卫生保健主题”的口号。21世纪,我们如何战胜糖尿病,打赢糖尿病防治这一“战役”,挽救中华民族的新“灾难”,看来刻不容缓。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糖尿病易感个体或整个人群进行的非选择预防,主要指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防止或降低糖尿病发生的一切活动。如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避免肥胖、促进体重正常和鼓励进行较多的体力活动等。该项预防措施的实施一般需要国家、政府及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项国策,发动广大医务保健人员和利用大众媒介广泛彻底地进行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有关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以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40岁以上肥胖或超重及妊娠糖尿病等)为普查对象,对早期发现的隐性2型糖尿病及糖代谢紊乱的人群及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和管理,防治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点是预防或延迟糖尿病前期阶段的人群向2型糖尿病进展。

1.行为干预

包括限制总热量摄入,降低饮食中脂肪(<30%),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10%);增加复杂糖类的比例和纤维素含量;戒烟、戒酒或减少饮酒;增加体力活动,加强有氧运动;降低体重(>5%)或保持体重正常。干预成功越多,向糖尿病的转化率越低。

2.药物干预

由于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实践中患者常难以持之以恒,依从性欠佳,其长期干预的效果有限,故近年来药物干预IGT渐受重视,主要包括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格列酮类等胰岛素增敏药。

药物干预的前提是药物本身无毒性,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不增加体重,不引起低血糖,长期服用安全。二甲双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抑制肝糖原的异生,改善耐糖量,降低体重和血压,一定程度改善脂代谢等,不良反应少。

3.预防糖尿病

要多学多懂,多素少荤,多瘦少胖,多步少车,多淡少咸,多乐少愁,多动少懒。

【三级防预】

即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要有信心、有细心、有恒心、要学会“以变对变”的辨证防治方法,打好持久战。通过各种手段综合治疗或延缓其并发症,主要针对的是慢性并发症的发展;积极控制或消除与并发症有关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综合防治措施等。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涉及全身所有组织和器官,其中血管(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表现最为明显和突出。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4倍,且起病早,预后差,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尽可能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需采取全面合理的如下综合措施。

1.理想地控制高血糖,消除或减轻慢性高血糖毒性作用。可利用糖尿病教育、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空服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8.0mmol/L,HbAlc<6.5%),这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基础。

2.合理使用降血压药物,理想控制血压。高血压常与糖尿病合并存在,并加速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理想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3.纠正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常合并脂质代谢异常(如高三酰甘油血症、高LDL-胆固醇血症及HDL-胆固醇降低和氧化-LDL及糖化LDL水平增加)等,都会促进大小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必须纠正脂代谢紊乱。

4.补充抗氧化剂。糖尿病患者一方面由于体内自由基产生增加,另一方面机体自由基清除系统功能减弱,致自由基在体内堆积,亦一定程度上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因此,可适当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以减轻体内增加的自由基对组织细胞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