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五千年中外名人之谜全集(中国卷)
13784200000040

第40章 风流倜傥、才高八斗——名士才子之谜(3)

李白是胡人还是汉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浪漫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仙”,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身世之谜,不是消闲风趣的知识考证,其中隐藏着有关民族文化演进的重大秘密。有人说,杜甫是青铜器,李白是唐三彩。前者厚重,后者瑰丽。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史书上说,李白虽然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但是他的祖籍却是陇西成纪,只不过他的祖先在隋时因犯罪被流徙西域,才在碎叶生了他。李白五岁时,又回到了蜀地。这样,李白终是个甘肃人,与西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李白身上的色彩太丰富了,与同时代的唐代诗人相比,李白太秀异了。连苏东坡都叹道:“帝遗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李白,他身上就有突厥人的血液,这从他两个子女的名字就可得到证实。他的儿子叫“颇黎”,这在汉文中无法解释,其实这是突厥语“狼”的音译。狼是估厥人的图腾,用颇黎作人名像汉族人用“龙”取名一样。李白的女儿叫“明月奴”,在今天的维吾尔族中叫“阿衣努儿”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尔”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译,奴是音译。而李白本人长的眼睛正是突厥的眼睛特征,在他的《报韩荆州书》中,那种笑傲公侯的豪气正是马背民族性格的表现。在他的诗作中,也不乏慷慨豪迈豁达率真的情感,但就是这位李白也未摆脱汉族酒文化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就提出李白是西域胡人的观点。理由之一是,据他考证,隋末西域绝非中国版图,所以不能成为贬谪罪人之地。只有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0年)平焉耆,西域才成为中国政治势力范围,方可作为贬谪罪人之地。前几年周勋初先生写了《诗仙李白之谜》,分析了李白身上的很多奇异特点,如:婚姻的入赘,对家庭不够负责,对胡姬的喜爱,剔骨葬友,手刃仇家,“诗中绝无思亲之句”,以及女儿与儿子的名字寓意等。他得出的结论是:李白身上有着深隐的西域文化情结和浓厚的西域文化色彩。他虽然不说李白是西域胡人,但也认为李白的祖先好几代人生活在当时国际交往最为频繁的丝绸之路上,难免有异族通婚之事,因而李白身上的胡人血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韩愈考取进士之谜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父亲博学多才,小有名气,可惜在韩愈3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从此,他由哥嫂抚养。其兄韩会,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为官时很受敬重。韩愈10岁那年,兄在朝廷遇到不幸,被赶出京城,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他也随兄长南迁到了广东。

数日后到了韶关,韩愈刚刚安定下来,正要集中精力读书的时候,厄运又降临了,这就是其兄的逝世。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帮助,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最后,寡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不幸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把对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学,发奋读书。每天三更起床开始读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韩愈19岁时离开了洛阳,来到京城长安。在长安文坛上有一位很有影响的人,这就是梁肃,他深得韩愈的敬仰。梁肃反对骈体文,主张用先秦、两汉的散文形式写作。韩愈登门求教,殊不知这两位不谋而和,他们都喜欢先秦、两汉的散文形式,而反对南北朝时代的骈体文。韩愈认为写文章应说明道理,形式应为内容服务,语言要表达思想。从此,他立志恢复散文,改革骈体文。他常常求教于梁肃,在这位文坛大家的指点下,韩愈的古文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

在韩愈24岁的时候,参加了进士考试,主考官是宰相陆贽。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大意为不把自己的不高兴转架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韩愈看后,挥笔成章。可是,当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第一次考试就这样落榜了。

第二年,韩愈又参加了进士考试,试题与上一年的试题一样,韩愈没有犹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主考官陆贽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他反复看了几遍,拍案叫绝,说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一点骈体文的味道,若不细看,差点埋没人才了。”就这样,韩愈考中了进士,并名列榜首。

杜甫墓葬之谜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优秀诗篇,有《杜工部集》传世。其诗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他的诗歌创作,丰富了我国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但是,这位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大诗人,一生流离漂泊、穷困潦倒,早年游历过江南、山东一带,后来飘泊于甘肃、四川一带,最后离开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晚年在贫病交加中死于湘江上一条小船里。他死后,儿子宗武无力葬之,只好将父亲的棺材姑且找个地方放置。直到40多年后,其孙子嗣业才借助于乞讨,安葬了他的祖父。正因如此,遂产生了杜甫去世之后葬于何处这样一个聚讼千载之谜。杜甫的墓地究竟在何处?历史上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即湖南的耒阳县、岳阳县、平江县、河南的偃师县。新、旧《唐书》都说杜甫卒于耒阳,《耒阳县志》也云杜甫“一夕大醉,宿江上酒家,为水漂溺,遗靴洲上,聂令徒置,为坟墓焉”。由此可见,杜甫溺死江中,为水漂走,连尸体都未找到,只好拾起他被水漂到洲上的靴子做坟。那么这位深为后人所敬仰的大诗人最后究竟归葬何处呢?

据说,诗圣杜甫的墓园,在全国至少有八处,如河南巩县、偃师,湖南耒阳、平江,陕西华阳、四川成都浣花溪等。究竟何处是真墓,何处为疑冢,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经过研究、比较和考证,比较集中的看法是在河南巩县、偃师,湖南耒阳、平江四处。

《旧唐书·杜甫传》载:大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从湖南长沙举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阳时,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县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应为大历五年)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59。乃就地埋葬。对此,《耒阳县志》也有记载:“杜陵祠在县北二里,祠后即杜墓。”而且此墓现在仍存,位于耒阳市一中院内,封土圆锥形,基砌花岗石,周围有石栏,正面嵌有青石横额,上镌“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县令王禾立石”等字样。

另有一说认为,杜甫葬于湖南平江。依据是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元稹曾说:“(杜甫)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而且,《平江县志》也称:“甫自蜀归病,卒于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榇旅殡岳阳四十余年。平(江)为岳属县,南小田有甫墓,盖权厝冢也。”现存的平江杜甫墓系一砖砌墓冢,前有墓碑,周围有砖砌墓墙。

据考,耒阳、平江两处杜墓,本是临时停灵之所,后棺枢迁出,只余空墓。

《旧唐书》还记载:“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雨之枢归葬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清人钱泳也在《履园丛话》中说:“按《河南通志》云,唐工部郎杜甫墓在河南府偃师县之土娄村。”钱泳还说,乾隆年间曾对偃师杜甫墓进行修葺和扩建。言之凿凿,似乎让人非信不可。

现存的巩县杜甫墓在新县城(孝义镇)西10华里康店村邙山岭上。墓地座北朝南,高约15公尺,宽约10公尺,呈方形。墓前竖有清代早期所立石碑两块,其中一块立于康熙十九年(1680)。墓周围松青柏翠,气象森然。杜甫墓旁附葬着其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二墓呈东西排列。明清之际,到巩县杜甫墓园凭吊的文人墨客甚多,留下不少咏叹感慨的诗作,这为证实此处墓冢确实为杜甫葬处提供了不少凭据。

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河南巩县为杜甫的真正墓地,按中国人的传统,迁葬祖茔应该是杜甫的最终归宿,而其他几处墓冢,大概早就成了空穴,至多也不过是衣冠冢罢了。

范仲淹求学时为什么要让佳肴发霉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文学家,谥号文正。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续娶谢氏。仲淹是他的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县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寒来暑往,他挑灯苦读,坚持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150间,藏书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一次,真宗皇帝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诵如旧。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大中祥符七年(1014)秋和大中祥符八年(1015)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27岁,比起旁边的膝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40年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