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足袋狸:弱者的末路
远古时代的一场火山爆发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熔岩隧道,以生命的沉重代价造就的这处世外桃源在火山岩冷却很多年后,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动物群落。澳大利亚最有名的动物在这里都能找到:袋鼠、袋狸、鹦鹉、蝙蝠……但是再也看不到澳大利亚最珍贵的豚足袋狸了。
和其他有袋类动物一样,袋狸是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而豚足袋狸无疑是澳洲的“土著”,又是袋狸家族中的珍稀品种。它长得就像一只兔子那么大,它的面部特征非常像老鼠,具有一对比一般老鼠要大些的大耳朵,吻部又尖又长。豚足袋狸外观比野兔要瘦小些,四肢长而纤细,又像一只小小的鹿。通体的毛色呈金黄色,腹部以下颜色略浅,非常漂亮。它的育儿袋和树袋熊、袋熊的一样,是向后张开的。与其他种类的袋狸相比,它的后肢显得特别,很像猪蹄,豚足袋狸的名称由此而来。
豚足袋狸的洞穴一般建在离水源不远的地方,并且不很深,但很温暖。它常常白天就在洞中睡觉,晚上外出觅食。它喜欢吃虫子、蜥蜴、小的哺乳动物以及野菜等。
豚足袋狸的领土意识非常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雄性袋狸往往与入侵者作殊死的战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尽管如此,由于豚足袋狸形体弱小,势单力薄,常常成为其他动物的牺牲品,惨遭杀害的事经常发生。
几乎所有的食肉动物都是豚足袋狸的天敌,其中以狐狸和澳洲野犬为甚。但豚足袋狸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人类。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最小的内陆。远在四五百年前,土著的祖先就来到了这里。但在大约300年前,澳洲大陆变得不平静起来。
1768年,英国皇家海军的船队在詹姆士·库克的带领下前往太平洋。途中,库克船长发现了澳洲,宣布此地为英国所有,并在澳大利亚流放罪犯。接着,澳大利亚发现黄金,又吸引成千上万的淘金者蜂拥而来。
人类在澳大利亚的活动增加后,外来动物也不断地引入。如狐、狗等动物越来越多,以豚足袋狸为代表的当地“土著”动物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人类的过度垦伐更使豚足袋狸逐渐丧失了栖息地,种群数量锐减。
在英国人到澳洲后,这里的许多动物都相继灭绝了。面对澳洲珍稀动物接踵而至的灭绝,一位澳大利亚作家无奈地说,是库克船长把澳大利亚展现在世界面前,也是他使澳洲的土著动物无家可归,库克船长是在犯一个他永远也不会明白的“错误”。
1970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宣布豚足袋狸为濒危动物。但事实上自1926年以来,就没有任何有关它们的记录了。
最低等的原始猴类——拳击狐猴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印度洋的莫桑比克的东面。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从此对这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马达加斯加的独特的历史似乎可以解释它不同寻常的丰富物种——大约有20多万种动植物,马达加斯加的很多动植物,包括小型食肉动物和大约30种狐猴在内,这些都是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白足鼬狐猴素有“拳击狐猴”之称,属于最为低等的原始猴类。到现在已经进化近3000万年,可以说它们是进化最慢的灵长类。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有着很大的区别:它们都有一个很发达的大脑,具有用“手”指抓东西的能力,即它需要一个与其他手指分开的大拇指;具有跳跃的能力;眼睛位于面部的前方而不是两侧;指尖上是指甲而不是爪子。这些特点就和人一样,因为人也是灵长类动物嘛!
白足鼬狐猴体长和一只成年猫一样大,尾则稍短,背毛为黄褐色,腹部偏淡,四足却是白色,因此得名白足鼬狐猴。
鼬狐猴为夜行性猴类。白天,天气很热时,它们都躲在树杈荫凉处睡觉,夜晚出来觅食。区别于多数夜行动物的是,鼬狐猴不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而是以树叶、花蕾等植物为主食。在马岛,它们是最耐贫瘠的一种猴,其食物中,大多数是植物的粗纤维,对仙人掌类植物都予采食;更有甚者,对自己排泄的粪便还要二次摄取,因为,第一次吃进的纤维,经盲肠分解的营养物质很快排泄出来,只有第二次食入,才能把这些含蛋白质的营养成分充分地吸收。为了适应环境,合理利用这来之不易的能量,鼬狐猴采用较为经济的垂直树跳方式运动于林间,精确地判定所走路线,从不轻易走出其赖以生存的觅食领地;在树上跳跃时,双腿齐蹦做猝发式推进,突起突止而无出汗和喘息现象。每只雄猴与两三只雌猴为邻,各有领域。
白足鼬狐猴的生活范围非常狭窄,从不轻易走出赖以生存的觅食领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懒惰或行动迟缓。相反,它的动作十分敏捷且善于跳跃。另外,它们以视觉传递信号,如遇见来侵犯的动物,双方会怒目而视,以纵马弯弓之势相威胁和抗衡。当一只移动一下位置时,另一只也会如法行事。这种“以眼还眼”的视觉方式宣告领土所有的行为,在灵长类中实属罕见。如果相互间侵占领域达到高潮时,它们还会大打出手,像拳击手那样击打对方,因此,白足鼬狐猴又有“拳击手”之称。
虽说白足鼬狐猴有拳击手之称,但它们的“拳头”并没能阻止人类的恶劣行径。16世纪欧洲殖民统治者进入马达加斯加岛,开始肆无忌惮的猎杀各种野生动物,并且还随意大量砍伐森林,这给白足鼬狐猴以致命的打击。由于大量捕杀及失去了生存环境,白足鼬狐猴越来越少。当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想要保护马达加斯加岛上这些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时,已晚了。不知何时,它们已经无声无息地全部灭绝了……
中国美猴王——白臀叶猴
在《西游记》中,我们都看到过美猴王的故事。其实,《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就是白臀叶猴。
大约100多年前,中国曾在海南岛获得过白臀叶猴的皮。这只惟一的标本在德国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存放了11年后才被公布出来。100多年来,不仅从来没用采到第二只白臀叶猴的标本,而且在海南岛再也没用发现过它的任何踪迹。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猴子之一。它又叫黄面叶猴、海南叶猴。
白臀叶猴的体色绚丽多彩,它除了黄面之外,臀部、肛门及尾巴均是白色,面颊有一圈白须毛,眼睛为深褐色,周围有黑圈。颈部有白色和栗色的条纹,下颌有红褐色的簇状毛,手和足均为黑色,体毛大部分是灰黑色。
白臀叶猴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为昼行性完全树栖的猴子,并常在树林冠层活动,几乎不下地,也不喝水,主要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它们善于跳跃,且动作优雅,跳跃中前臂伸过头顶,后肢先着地,一纵可达6米远。
研究人员对食性特殊的白臀叶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它和其他猴子喜食水果和昆虫不同,白臀叶猴主要以树叶为食,也吃水果、花朵,舔食树叶上的露珠,从不捕食昆虫,是名副其实的“叶猴”。这种猴子的消化方式和牛羊相似。
白臀叶猴是群居而生,每个群体为一雄或几雄多雌。每个群体约10只,有时也可见若干小家族临时聚集起来的大群,它们的合作精神令人类羡慕。在群体中常可见到雌性为雄性理毛,这种行为对联络个体间的感情,维系群体成员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臀叶猴成熟年龄较晚,繁殖率也低,每次只产一仔。
叶猴起源于欧洲,它们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再到亚洲,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沿着河谷或低地进入我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具有热带岩溶地貌的亚热带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区生存繁衍,形成优势种群。这个过程发生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
中国的海南岛地域狭小,那里的白臀叶猴行动诡秘,且数量一直不是很多,因此,很长时间以来,白臀叶猴一直不为人们所知。直到1893年12月20日,德国德累斯顿自然博物馆的一个人,给伦敦动物学会写的一封信中,才第一次记述了海南岛有白臀叶猴的存在。他在信中说:他们收到了一只白臀叶猴的标本,是1882年在中国海南岛捕获的。
人类进入19世纪后,海南岛上的居民不断增多,为了种植庄稼,人们砍伐了大量的热带雨林。白臀叶猴的栖息地在这里逐渐缩小,迫使它们无家可归,致使它们在中国灭绝。
1882年德国德自然博物馆的那个人的记述也成了最后的一次,因为从那以后至今已过100多年,还未见到过第二只。近几十年,我国动物学家们也在海南岛进行过多次资源普查,可惜的是,再也没有发现过白臀叶猴的踪影。所以有人怀疑它们早已灭绝了,并且德国自然博物馆的那一只可能就是最后一只。
树木的医生——指猴
大约100年前,有一个叫陀娃的女孩参加完朋友的生日宴会,匆匆忙忙往家赶。在这之前这里已经传出附近有“幽灵”出没的消息,朋友劝她不要回去了,她有些不信,坚持要回去。一路上陀娃的心怦怦直跳,非常紧张,嘴里不断地祈祷:千万别遇到“幽灵”,千万不要……
谁知越不想遇到,偏偏会遇到。陀娃看到前面树丛中有一个黑影闪动,接着一只奇怪的东西突然出现在她面前的不远处,拦住了她的去路。陀娃看到那东西有一只闪着绿光的眼睛,就像猫头鹰一样大。陀娃又往前走了几步一看,它长着跟蝙蝠一样的耳朵,浑身是毛,嘴里发出瘆人的叫声。它就这样一动不动地死死地盯着陀娃看。陀娃吓得两腿发软,大叫着:“幽灵!”
“幽灵”慢慢移动身体,走向森林深处……
陀娃哭喊着奔回到家,当晚便神志不清,发起烧来。
看到“幽灵”的不止陀娃一个人。在马达加斯加,只要夜间靠近森林就能看到它的出没。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一种灵长类动物——指猴。
不了解指猴的人都认为它们很小,能趴在人的手指上。其实指猴有猫那么大,全身长着黑油油的毛,只在咽喉处有些黑白相间的杂毛,面部是黄毛和白毛组成的奇怪图案,一条狐狸似的尾巴滑腻粗圆。它的嘴巴尖翘如鼠,牙齿暴突,大大的头颅配了两个大大的耳朵,两个圆圆的眼睛发射出幽灵似的亮光,令人毛骨悚然。
它的最大特点是中指细长,如铁丝一样。指猴的中指堪称万能工具,可向任何方向转动,甚至能反转过来触及自己的前臂。这样的中指,不仅便于扣取树皮缝中的虫子,而且在咬完果壳后,还能用细细的指头掏取果肉,名字也因此而来。
指猴喜欢栖息在雨林中,夜间单独或成对出来活动,白天躲在树上睡觉。觅食时用它特有的手指抠树干中的虫卵,掏椰壳中果肉,钻取蛋壳喝蛋清,还吃一些树皮、竹子等。指猴轻轻沿着树干行走,鼻尖紧贴树皮,有所发现时停下来凝神观察,一旦确定有虫便挥牙掘咬,直至挖出隐蔽在树皮下的跻螬,然后伸出指头,将虫压扁填入口中。指猴只爱吃昆虫中的幼虫、小甲虫,特别是害虫,其习性颇似树木医生——啄木鸟。非常有趣的是,号称世界第四大岛的马达加斯加竟没有啄木鸟,其中一个原因想必是有指猴“出诊”,占据了啄木鸟的生态位。因此,起到了啄木鸟的作用,是“树木的医生”。
虽说指猴是一种非常有益于森林生态平衡的动物,但在马达加斯加岛,它却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不祥之物,就如同猫头鹰在中国一样,这是因为它们的叫声难听。指猴的叫声凄厉,如同用金属刮玻璃一样难听的声音,在夜晚令人毛骨悚然。还有指猴体黑面灰,黄色的眼珠在夜色中发生神秘的幽光,行动时一跳一跳如同鬼怪,对人又有一定的好奇心。当地人认为如果指猴跳到自己的身上,便预兆死亡。更有人传言说,如果有指猴用长长的中指指着你,便预示着死亡。因此,当地人见到指猴就杀,并将指猴的尸体钉在木桩上,希望这样能够把厄运赶走。1966年,两位法国生物学家最后收集到9只指猴并放养在马达加斯加东北方圆5公里的曼戈比岛。以后人们几次查找,一直没有再见到野生指猴的踪迹。目前,人们只能在一些动物园中才能见到指猴。
白令美人鱼——无齿海牛
1741年,一位名叫斯太勒的欧洲博物学家在远东探险时,遭遇海难,无法前行。在他滞留于白令岛期间,看到了当地人捕杀无齿海牛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他在日记中写道:
他们用像巨锚一样的铁钩深深扎入海牛皮肉中,然后用30个身强力壮的人拉紧绳子,将奋力抵抗的海兽拖上岸,接着用刀、棍等锐利的器具猛击海牛的身体,受到重创的海牛即使前肢被砍掉,表皮绽裂,伤口血流如泉,可仍在挣扎,扭动着庞大的身躯,它的叹息和呼喊是沉闷的,很快被海边的浪涛声淹没,但它仍不时发出沉重的挣扎的声音。当一只雌性海牛被钩住时,另外一只雄性不顾人们的痛击,拼命把绳子往水里按或用尾部拍打铁钩,试图解救它的配偶……第二天,我看到那只雄性海牛悲哀地呆立在已被人们肢解的雌海牛的身边……白令岛到处弥漫着血腥味,人们每捕杀4只,往往有1只被拖上岸却又被无所谓地遗弃掉。
海牛目是仅有的适应海洋生活的植食性动物,也是仅次于鲸目最适应水栖生活的动物,和鲸类一样,前肢变成鳍状,没有后肢,有尾鳍,不能上岸,但有短颈,尚保留退化的骨盆,鼻孔虽然上移,但尚未像鲸类一样移到头顶。海牛目体型肥胖,有很厚的脂肪层,脑不发达,行动比较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