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故事枕边书Ⅰ:打开孩子眼界的128个动物进化故事
13782900000010

第10章 两栖大家族(2)

刚孵化出来的小蠵龟,比手掌还要小,背部是黑色,腹部以及鳍缘为白色。孵化出来的龟宝宝会用鼻前一个小而坚硬的小点啄破蛋皮而出——这个器官在小龟脱壳后就会自动消失。同一窝的海龟会在同一时间内孵化出来,脱壳而出的龟宝宝,会借着从顶上落入空蛋皮的沙作为阶梯而奋力往上爬。约需大约7天的时间它们才能爬出卵窝,由于避敌的天性所使,小龟通常于夜晚沙滩温度较低时,才会爬出地面。借着向光性,龟宝宝快速地爬向较为明亮的大海。在到达海边后,它会寻着海浪的声音,冲进浪花中,使尽全身的力量,向外游出,以减少天敌的捕食机会。然而,沙滩旁的路灯,也会吸引这些刚离开卵窝的小龟,误导其方向,使其以为路灯就是海洋,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小龟的天敌很多,在陆地上有各种沙滩上活动的动物,如沙蟹、家畜、海鸟及人类,在海中又有各种肉食性的鱼种。由于没有防御能力,龟壳又软,所以小蠵龟的死亡率甚高。根据估计,平均一千只小龟中,只有一只可以长大为成龟。

最大的两栖动物——娃娃鱼

据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湖南张家界这个地方,一到盛夏的夜晚,伴随着泉水的淙淙流淌声,人们常能听到山间传来婴儿般的啼哭,这就是娃娃鱼那独特的叫声,娃娃鱼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娃娃鱼的长相确实很特别,它的身体扁平,有一个大大的扁圆脑袋,上面嵌着一对小眼睛和一个小鼻子,嘴巴也很大,身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它全身光溜溜的,没有鱼身上的那种鳞片,四条腿又短又胖,脚趾就像婴儿胖乎乎的小手一样。体色有棕色、红棕色,还有黑棕色的。

人有惰性,动物当然也有,而娃娃鱼可能称得上是懒惰者之王。白天,它就只会在自己舒适的家中酣睡;当夜幕降临时,它才静静地隐蔽在滩口乱石中,等待猎物走过它的身边,甚至还要走进它的口里,它才肯动动嘴。

娃娃鱼一般都挺懒惰的,所以它捕食的时候,就是一直等在那里。如果发现食物从它身边,或者是眼前出现的话,它就会猛然一下张开嘴巴,把那个食物逮住,然后直到那个食物不动,被它咬死以后,才把食物吞进去。

虽然娃娃鱼长了一对小眼,但它这对小眼不但无神采,还是个高度近视呢!

娃娃鱼很怕光的刺激,遇到强光以后,它会去躲避它,因为它长期生活在较黑暗的地方,所以它的眼睛视力已经基本上退化了,只是对光有点敏感而已,可以说是高度近视。

设想如果给高度近视的娃娃鱼佩戴上人类的眼镜后,是不是娃娃鱼就会因此变得勤快起来呢?人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么慵懒的高度近视的娃娃鱼能生存至今,不用说肯定有它们独特的本领——它们的诀窍就是不怕挨饿。由于很少活动,娃娃鱼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偌大的身体,每天只需吃半斤多的食物就行,而且还不用天天都吃。

娃娃鱼还有一个名字,大鲵。其实,娃娃鱼并不是鱼类,而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低等两栖动物。只因它长得像鱼,又经常生活在水里,所以人们也给它安上了鱼的名字。之所以称之为大鲵是因为它是我国28种两栖类有尾目动物中个体最大的一种。

娃娃鱼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就是一个环境生物指标,只要环境遭遇破坏,它的食物链中,如果一个环节断了以后,它的整个物种的生存繁衍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娃娃鱼在研究物种进化方面,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娃娃鱼还有着极高的医用价值。

娃娃鱼是一个生物活化石,原来在三四亿年以前世界各地都有。由于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迁,再加上人为地破坏,现在只中国有。

有羽毛的“鱼”——企鹅

每年冬天,在一片冰川、荒凉孤寂的南极洲上,生存着一群不畏寒冷的族类。因为它身体肥胖,它的原名是肥胖的鸟。但是因为它们经常在岸边伸立远眺,好像在企望着什么,因此人们便把这种肥胖的鸟叫做企鹅。

人们最初看到企鹅的时候,将它称为“有羽毛的鱼”。企鹅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虽然企鹅双脚基本上与其他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并比较短及平。这种特征配合犹如船桨的短翼,使企鹅可以在水底“飞行”。

和鸵鸟一样,企鹅是一群不会飞的鸟类。虽然现在的企鹅不能飞,但根据化石显示的资料,最早的企鹅是能够飞的哦!直到65万年前,它们的翅膀慢慢演化成能够下水游泳的鳍肢,成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企鹅。

南极洲是一个终年寒冷的地方,它每年三月便开始进入寒冬,并将持续九个月的时间。于是每年的三月,成千上万的企鹅离开它们的海洋家园,以轻巧的动作跃上岸,一开始以圆滚滚的肚皮在地面滑行数十公尺,最终用蹒跚的双脚在冰面上行走。为了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以便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生存,企鹅们不得不放弃海里的悠然生活,冒着昏天黑地的冰风暴,踉踉跄跄、如婴儿学步一般地开始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

由天性和南十字星座的引导,它们准确无误地向着自己的出生地前进。伴随着一系列难以理解的舞蹈和嘶鸣——一种令人入迷的不和谐音调,企鹅们开始了求爱仪式,很快它们就会形成一对一对的“夫妇”。

在严酷的冰雪暴侵袭下,企鹅们举步维艰地迈着步伐,在广阔的冰面迷宫上产蛋。在它们的周围,白茫茫一片,四处都是浮冰,但勇敢的企鹅们从不屈服,在如此恶劣的困境下傲然生存。

白天越来越短,气候也越来越恶劣。雌性企鹅生蛋之后,筋疲力尽的它还不能休息,必须要立即启程继续赶路,返回大海以恢复体力并寻找食物。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贪婪的海豹无时不刻在对它们虎视眈眈,于是企鹅爸爸就会留下来保护那些珍贵的企鹅蛋,它们将蛋孵在自己的脚掌上面以保持温暖。

企鹅爸爸在经过不吃不喝的两个月的坚守之后,蛋终于要孵出来了。当企鹅宝宝们迫不及待地想见到这个全新的白色世界时,爸爸储存的食物却不能支持太久。如果企鹅妈妈不能尽快地将海里的食物带过来的话,幼小的宝宝们就可能会夭折。

当企鹅妈妈回来之后,父母的角色就转换了,母亲就将接替饥饿、虚弱的爸爸来照顾宝宝,而宝宝也要面对巨大的海燕的威胁。气候一天天变暖,浮冰也渐渐融化,企鹅们也一次次地继续它们的旅程,在地球最险峻的地方徘徊,直到企鹅宝宝第一次尝试潜入深深的海水中……

抹香鲸深海捕乌贼

这是在离水平面1000多米的大海深处。由于海水太深,阳光根本无法照射到这里。深海的四周像灌满了浓黑的墨汁一样,什么都看不见。同样由于海水太深,产生的压力也很大,假如人类要是没有特殊装备保护,在这种深度,早已经被海水压成肉酱了。

就在这黑漆漆的世界中,突然传来一阵巨大的水响声。深海远比浅海要安静得多,这响声听起来也自然而然地大。是什么动物制造的响声?抑或是神奇的地壳运动、地层断裂,还是地震?也许都不是。过了一阵,这响声渐渐往海面上升去,随着离海面越来越近,海水中的能见度也慢慢地变高,可以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发出巨大响声的是一个两头尖、体型长的庞然大物,形状看上去像一艘正在露出水面的潜水艇。

又过了一阵,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浮到水面上了。细看,竟是一条大“鱼”!身子足足有15-20米长!可这“鱼”长得是非常奇怪的,头上像装了一口“喷泉”一样,往外喷起一股水柱子。

实际上,这既不是深海潜艇,也不是什么大“鱼”,而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哺乳动物,名字叫“抹香鲸”。抹香鲸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大多数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温暖海区,极少数还能到达北极圈内的冰岛和格陵兰附近海域。

为什么这条抹香鲸会游到那黑漆漆的深海中去呢?是和其他伙伴捉迷藏?看来不像。按抹香鲸的生活习性,它们经常结成几只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的鲸群,在海上会顽皮地互相嬉闹、玩耍。有时又一起围成一个圆圈,长时间躺在海面上酣睡。所以,它绝不是独自去深海中玩耍。

原来,这只抹香鲸是去深海里找食物去了。可找东西吃也不一定非得去深海呀!要说,浅海中鱼呀虾呀等各种水生动物比深海要多。但问题在于,抹香鲸不吃小鱼小虾,而爱吃大乌贼和大章鱼,看来它还挺“挑食”的呢!章鱼、乌贼一般喜欢在深海里活动,要吃它们,就必须潜入深海中。海狮、海豹、海象虽然都是潜水能手,可它们一般只能到达距海面30~40米深的水下,而抹香鲸可以下潜到千米以下的水中。

抹香鲸是哺乳动物,是靠肺呼吸的,怎么能潜得这么深呢?这是因为它有特殊的潜水“装备”:它的肺很大,可以吸入很多的空气,从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氧气瓶”;它呼吸时可以只用左边的鼻孔,而把右边的鼻孔堵起来,使右鼻的鼻腔和鼻道扩展成肺一样的空腔,这等于是又一个巨大的“氧气瓶”。除了把氧气贮存在肺里和右边的鼻管道中之外,它还把氧气溶解在血液和肌肉里。由于氧气的供给有可靠的保证,它一次下潜可以长达几十分钟;同时,由于它的骨骼构造和肌肉组织很特殊,使它能经受深海巨大的水压。

刚才那只抹香鲸,是刚刚做了一次深海潜水搜索后,升到海面上来换气的。在吸足了新鲜氧气后,它又下潜到深海中,继续搜寻大乌贼和章鱼。这一次它刚下潜到深海区不久,就碰到了一只“大王乌贼”。这大王乌贼也不是好惹的,它身长达18米,体重约有30吨,论起个头来,同抹香鲸真是不分上下。大王乌贼的“杀手锏”,是它有许多像粗粗的缆绳一样的触手,当它伸出“手”时,可以够到相当于六层楼的高度。在这些触手上,还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吸盘。在与敌人较量时,大王乌贼会伸展那些触手,先紧紧地吸住对方,再死死将对手缠住,使敌人难以还手,只能束手待毙。此刻,“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双方立刻打了起来。大王乌贼一如既往地舞动着它的触手,想吸住、缠住抹香鲸,特别是想把抹香鲸的鼻孔堵住,这样就可以把鲸憋死。可抹香鲸早已料到乌贼会来这一招,迅速地游动身子,使乌贼根本碰不着自己。接着,抹香鲸发起了反攻,用它那约30对和象牙差不多的利牙,紧紧咬住了乌贼。剧烈的疼痛,刺激着乌贼更快地但却胡乱地挥动着触手,有几只触手甚至吸住、缠住了鲸。可鲸根本不松口,而是用嘴拖着乌贼,快速冲向海底一块大石头。就这么一次猛烈的冲撞,便把乌贼给撞死了。于是,这场深海中两个庞然大物的战斗,便以抹香鲸的全胜而告结束。

这便是抹香鲸深海捕乌贼精彩的全过程。故事暂时是落幕了,可谁又会去担心抹香鲸的下一顿美餐呢?

潜水能手——海象

在高纬度海洋里,除了大鲸之外,海象可谓是最大的哺乳动物了,有人称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纪,由于对海象肆意捕杀,使它遭灭顶之灾,动物学界还曾经郑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绝迹了。也许由于是逃过大捕杀劫难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来海象又昌盛起来。

海象那巨大的身躯,古怪的相貌和奇特的生活习性,不仅使人们惊讶,也使科学家迷惑不解。它有着一个圆圆的大头,短短的却很宽阔的嘴巴,粗大的鼻子,上犬齿形成长达1米的獠牙。海象的后肢能向前屈,贴在腹下,使它在陆地时也能向前移动。海象性喜群居,数千头簇拥在一起。夏季一来,它们便成群结队游到大陆和岛屿的岸边,或者爬到大块冰山上晒晒太阳。

在众多的海洋动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潜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潜游20分钟,潜水深度达500米。个别的海象,可潜入创纪录的1500米的深水层,大大超过了一般军用潜艇,后者至多可下潜300米。海象在潜入海底后,可在水下滞留2小时,一旦需要新鲜空气,只需3分钟就能浮出水面,而且无需减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