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天,赫米亚斯与亚里士多德商量后,就安排他们一行人在阿苏斯城定居。阿苏斯在阿德拉米蒂海湾的北海岸,当时属于希腊的特洛亚特,现属土耳其,是一个环境优美的海港城市。亚里士多德在这里重新办起一所学园,招收了一批门徒,讲授自己的学说。他和同伴们一起研究学问,也经常在庭院里自由讨论,一切生活需要都由赫米亚斯负责派人供给。
有一天,赫米亚斯专门宴请亚里士多德。他要把自己的侄女琵蒂亚斯嫁给亚里士多德。琵蒂亚斯是一位年方20的女孩子,颇有小亚细亚人的风情美貌。亚里士多德高兴地答应了。这位学究先生今年37岁了。他对此还有一番讲究。他从生物学原理出发,研究了男女生殖能力和种族繁衍的关系,认为男子最佳结婚年龄就是37岁,然后娶一个20来岁的少女作妻室是最理想的婚配,既有益于男女健康,又能使后代更为强健。
赫米亚斯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一个书呆子,什么事情到了你的手里,都有一套理论。”
亚里士多德结婚以后,夫妇相敬如宾,感情很深。他们常常到阿苏斯城那条长长的防波堤上去散步,爬到山顶上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神庙去游览,在凝重典雅的廊柱之间,发思古之幽情。亚里士多德长期过着紧张而寂寞的书斋生活,现在远离正在动乱喧闹的雅典城邦,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和温柔体贴的妻子,日子过得平静和美,精神上感到从未有过的放松和宁静。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基本思想,认为人天生有所不同。主人和奴隶的关系,就像灵魂与躯体一样,应该是灵魂统治肉体,理性统治情欲。有的人赋有理智和远见卓识的才能,生来就是主人;有的人有一副强壮的体魄,可以从事体力劳动,天生就是奴隶。但是,他又说:“奴隶和自由人在本性上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以暴力为基础的主奴关系是不公道的。”
他对琵蒂亚斯说:“我详细考察了男女的区别,男子天生比女子强壮,而女子天生柔弱,所以,男人领导,女人被领导。这个道理也同样必然地适用于整个人类。”
琵蒂亚斯说:“亲爱的丈夫,你就是我的主人。我将终生侍奉你,为你生儿育女,做你的好妻子。”
亚里士多德这种主张今天看来当然是过时了。但是,这个平时耽于沉思的学者对妻子却充满热情和挚爱。后来琵蒂亚斯生了一个女孩,取母名也叫琵蒂亚斯。亚里士多德在那里开始大规模地考察海洋生物,并进行更为详细的分类和研究工作。
光辉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天才表现在相当广博的领域中,但使他素负盛名的还是由于他在哲学上的突出贡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高于其他各门具体科学,哲学是“爱好智慧”的意思,所以是智慧之学。在他之前,没有人明确提出哲学要研究什么,是他最早提出了一些哲学应研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哲学的对象。在《形而上学》第4卷中,他说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是指一般的普遍的存在,是存在自身,而一切存在的中心点就是“本体”。在《形而上学》第6卷中他还指出哲学的对象是“不动的、可以分离的奉体”,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神学”。这样,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哲学研究有两个分支:一是以研究独立的、不动的存在为对象,即神学;二是以“作为存在的存在”为对象。这两个分支是可以等同的,因为神学是首要的、普遍的。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是说哲学所研究的乃是其他科学当作出发点的终极本体,是集一切经验科学知识的全体。从巴门尼德的“存在”到亚里士多德的“作为存在的存在”,哲学终于确立了自己的专门领域。亚里士多德功不可没。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哲学必须先搞清楚自己的基本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讨论本体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些问题就无法进步。它们像一个个死结,只有理解了它们的性质,才能解开这些死结,促进认识。这些问题是哲学必须探讨的。在《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哲学应探讨和解决的13个问题(有人分成14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与提出哲学的必须回答的这些问题有直接关系。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一直是西方哲学所争论的话题。
亚里士多德有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他们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就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的黑格尔”,“辩证法直到现在还只被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这两个思想家比较精密地研究过。”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讨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空间和时间、有限和无限等辩证法的问题,在《形而上学》中讨论了矛盾对立等问题,在其他著作中也讲到了不少辩证法思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举了亚里士多德的有关辩证法观点。
亚里士多德对运动、有限无限、时间空间等问题都作了辩证的分析,他的思辨达到了古希腊哲学的高峰。
但当他探索运动的永恒性时,又抛弃了辩证法。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第一推动者——不动的动者。之所以陷入反辩证法泥潭,是因为他不懂运动的根源在事物的本身,而总是到事物之外去找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就当时的科学和社会发展情况来说,其成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中许多理论、观点就是在今天看来仍有其一定的科学价值和认识论价值。他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客观原因指当时的理论思想基础和自然科学条件。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说,继承了他以前哲学家的研究成果。他说,我们受益于前人,不但要感谢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同的人,就是对那些较浅薄的思想家,也不要忘记他们的好处,因为他们的片言只语正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先导,这对于后人仍是一个贡献。
哲学并非与人类俱来,而是文明时代的产物,这表明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就人类思维的发展而言,哲学的产生是以人类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世界形成整体的概念的认识为基础的。哲学的发展除了这个条件之外,继承前人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希腊哲学以面对外部世界,注重探索事物的本质,以求真为目的而著称古今。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海洋文明的影响,使得希腊哲学逐渐形成了注重人与自然的区分,崇拜外部世界,推崇力量,重视技术,进而导致对解释力量秘密的知识的崇拜。追求知识、重视智慧,探索事物的原因和内在本质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传统,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表现更突出,“我爱老师,更爱真理”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现。这种探索追求精神使古希腊哲学充满了怀疑、批判和超越精神,哲学家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不囿于传统,不慑于权威,而是推陈出新,独抒己见。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批判与超越精神的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使古希腊哲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形成也起了很大作用。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奴隶制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自然科学,如数学、天文学、医学、生物学、地理学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天文学计算出一年为365日8时57分,并编制了希腊的历法;哲学家德漠克利特创立了原子论,用原子的不同结合说明物质的构造。数学家欧多克斯研究过比例论,创立了不可通约数关系式的理论;医学家希波革拉底研究了病理学、外科医术;恩培多克勒认为血液流向心脏,并由心脏流出,人们的健康有赖于人体中四种元素(土、水、气、火)的正确平衡,初步提出有机物起源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对一切领域都有兴趣,都有涉猎,并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对生物、天文、动物等收集了大量资料,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自然科学的研究使亚里士多德哲学在更高的基础上发展。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哲学“范畴”这个词并对它进行研究的哲学家。当然,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十分明确范畴的意义,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给范畴下定义,更不会有列宁那样的深刻解释,而且他对范畴的意义的了解还有含糊和不正确的地方,更有不确切之处。但总的看,贡献是大的,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和作用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从他对具体范畴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他是从范畴和客观事物的关系上来揭示范畴的实质和意义的;第二,尽管他对范畴的了解是建立在本体论的基础上,但不少地方也涉及到以认识论的思想来把握。所以他把范畴看作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规定和反映,他从对范畴的这种理解出发,对范畴作了首次的分类,并研究了不少的具体范畴。尽管这种研究还说不上很完美,但在二千多年前已达到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科学价值的研究水平,是不易的,其成果是令人敬佩的。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意义以及对许多具体范畴的内容带有独创性的探讨和所取得的成果,的确是人类认识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光彩的真理颗粒。
亚里士多德把“实体”范畴看成是对客观独立存在着的具体事物的一种规定,并且作为理解其他范畴的根据。就是说,他认为实体是中心,其他范畴都附属于实体,是实体的数量、性质,“因为除了实体之外,没有一个别的范畴能独立存在,所有别的范畴都被认为只是实体的宾词”。(《物理学》)实体是一切范畴的基础,这是贯穿在亚里士多德整个范畴论中的一条主线。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了逻辑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一致的思想萌芽。他把范畴看作是事物存在形式的逻辑规定,并试图以一个范畴系统对客观事物的多方面作全面的逻辑规定,这也就是他一再强调的范畴的种类和存在的种类一样多的意思。他不仅从逻辑学的角度揭示范畴的含义,而且从范畴和客观存在的关系上来了解和把握范畴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试图把范畴的排列和顺序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序一致起来,把“实体”列在十范畴的首位,并明确指出实体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认识程序上都是第一的。这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
其次,体现了变化和运动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详尽地论证了运动这个范畴的哲学家,他不仅批判了以芝诺为代表的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而且还论述了运动和事物的联系。就具体事物来说,其运动是有限的,有生有灭;就整个运动来说,是无限的,无生无灭。因此,每个范畴以及每对范畴之间,就从运动着的存在中获得了自己的内容和联系。他把运动、变化看成是联系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的中间环节,指出从质料到形式,从潜能到现实是一种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运动。
第三,体现了联系和相对性思想。亚里士多德严格区分了范畴之间的界限,同时也强调了各种范畴之间的联系。他在《关系》这一范畴中,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关于范畴联系和相对性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一生写过许多逻辑著作,主要的是《工具论》,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辨谬篇》。在《形而上学》《物理学》《修辞学》《论灵魂》等著作中也有一些关于逻辑的论述,据说还有一些失传。
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规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认识客观真理。远在公元前7世纪,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的思想家就研究了有关的逻辑问题。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研究更具系统,学术界公认为他是逻辑学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但他自己并没有用过“逻辑”这一术语。他关于逻辑这门科学所用的术语是“分析的”或“由前提继随的”。他的“分析”一词,最初是指把推理分析为三段论的格,把三段论分析为命题,把命题分析为词项。这种分析就是现在讲的逻辑。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这方面的成果为基础的。传统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他都确定下来,后来增添的东西不多。黑格尔很推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是被人称为逻辑学之父的;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学未曾有过任何进展。亚里士多德所给予我们的这些形式,一部分是关于概念的,一部分是关于判断的,一部分是关于推理的,——它是一种至今还被维持着的学说,并且以后也并没有获得什么科学的发挥。”“这个逻辑学乃是一部给予它的创立人的深刻思想和抽象能力以最高荣誉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