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亲身体验的50件事
13778600000033

第33章 让孩子自己挑衣服

“妈妈,芸芸的新衣服好漂亮,班里的同学都说芸芸今天漂亮的像明星!”小羽兴奋的说着。

“在妈妈眼里,小羽是最漂亮的!”妈妈往外走,一边温和的对女儿说。

“妈妈,我也要新衣服,这件衣服已经小了!”小羽看见妈妈就要出去了,很着急的说道。

“妈妈现在有急事,不能陪你去买衣服,小羽要乖,等妈妈回来就和你买衣服去。”

“不嘛,不嘛,妈妈回来,服装店就关门了,明天就穿不上新衣服了。”小羽蹭到妈妈的怀里,拦住不让妈妈走。

“小羽乖,妈妈一回来就给你买衣服去!”

“真的?”小羽有些犹豫的看着妈妈,“妈妈几点钟回来?”

“……”妈妈沉默着“也许是六点,也许是八点……”

“妈妈,我自己去买,怎么样!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小羽向妈妈撒娇。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柔声说道:“可是……好吧,你自己去买!路上自己小心点!”

小羽兴奋的在各个服装店之间转来转去,瞧瞧这件,默默那件,衣服都很漂亮,到底买哪件好呢?

最后,小羽还是转进了平常妈妈长买衣服的那间店里。店老板看见是小羽,连忙过来招呼道:“小羽,今天一个人来买衣服!你看中了哪一件!”

“来,看看这件,”店老板看小雨只是张望着,连忙取下一件蓝色主调的衣服,“这种款式的衣服,你们这般大的孩子买的最多了!”

“好漂亮!”小羽兴奋地说道。

“这件衣服是最新的,小羽要不要试试!”店老板又取下一件粉蓝的衣服热心地推荐,“应该会更适合小羽。”

“这件也好漂亮。”小羽赞叹到。

“那小羽选一件吧!”店老板诚恳地说道。

“阿姨,我下次再来选吧,今天……今天……”小羽眼睛乱瞟,一会儿在衣服上,一会儿有落到地上。

不知不觉中,天已经黑了下来。妈妈回来时,看见穿着一身旧衣的女儿,连忙关心的问道:“小羽,衣服呢,你买的衣服呢?”

“妈妈,我不知道到底买哪一件好,所以,所以我就一件也没有买!”小羽红着连低声说着,看了看妈妈。不由得生气起来:“都是妈妈的错啦,买什么东西都不让我自己选,弄的人家现在想买件衣服都这么难!”

延伸阅读

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主

现在的孩子缺少选择权,一切都由大人安排,习惯性地接受父母和老师的安排,做着老师和父母的所要求做的事情。似乎也是寻常事。孩子的选择权一点一点地被剥夺,大人不允许他们自己去思考喜欢做什么,想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必须”按照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在限制的范围内去完成“任务”。

在生活中,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叛逆、不良习惯多多;无论父母怎么说,他们都是左耳进右耳出,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还是我行我素,半点改变都没有,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父母尝试很多的方法,却遗漏了给孩子选择权。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年龄小,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万事都要听父母的,天下只有不对的子女,没有不对的父母。当孩子固执己见与父母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就认为一定要将孩子的拉回“正道,不能让他走偏了”,在软的不行,就用“打”的方式使孩子“听话”,“服从”。殊不知,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的心离父母越来越远,除了促进孩子的叛逆行为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同时父母的这种行为也告诉了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谁的巴掌硬就听谁的,使用人生攻击是允许的。使得孩子失去了判断是非,选择对错的思维力。

父母不给孩子选择全也促进了孩子的叛逆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小孩子内心并不喜欢自己离经叛道,但是他必须去做,因为父母说:“小孩子不准……”他就是要反对父母,那是要分开存在的唯一方式。他反叛父母,反叛老师,只是为了有意无意的表达:“我不是你,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我自己。你不能够那样命令我,我不是一个奴隶,我有我的喜好,我有我的判断。”父母的对孩子控制使得孩子摆脱外部控制和父母权威的欲望更为强烈,表现的便也更为叛逆。

父母为孩子奉献了一切,考虑了一切,想让孩子一生都幸福美满,想让他们成功成才。他们把孩子学习等方面都考虑到了,但唯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意愿,遗漏了孩子的选择权。

确立孩子的主导地位,尊重孩子的意愿

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当的选择权,在以孩子为中心的事情面前。父母就要确定孩子的主导地位,尊重孩子的意愿,服从孩子的需要。不能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强加给孩子。否则会使孩子失去参与热情、丢失自己探究的好奇心。

一次家庭聚会分面包的时候,妈妈让孩子们来拿面包,所有的孩子便围在了桌子旁,妹妹玲玲是第一个来拿面包的,他伸出手,摸摸这个,又拿拿那个,最后,他拿起一个自认为比较“完美”的面包。看着他的表现,妈妈有点生气,对其他的孩子说:“不许挑、不许拣。”看到哥哥妹妹们都还在东瞅西瞧,妈妈便拿起面包分给他们。

吃面包的时候。孩子们小声的议论着,表弟说:“我这块是舅妈给的,”眼里似乎有着失望和无奈,表哥却自豪地说:“哈哈,我这个是自己拿的,比你们的都大。”旁边的小堂弟接上去说:“如果给我们自己拿,我也会拿个自己喜欢的。”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当遇到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父母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了孩子大胆使用自己的选择的权利,表示赏识孩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相信孩子有能力分析和决定一些自己的事务。

教孩子学会辨别

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这就要求父母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还应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辨别能力能协调父母与孩子的观点,使两者之间不发生冲突,达到双方都满意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增强孩子以后自作主张的信心。但是“辨别”的能力也只有在“选择”的实践中才能培养,父母还是要多为子女提供“自作主张”的机会。在孩子需要添置衣服的时候,让孩子在式样、颜色等方面做主,而质地的选择就需要父母引导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可以多提出几种方法,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得孩子自己拿……

给孩子快乐的体验

“玩”是每个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尊重孩子,教会孩子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去自己选择,给孩子快乐的体验,巩固孩子自己选择的信心。

父母在把他们所认可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强加给孩子的时候,往往压抑了孩子的思维和灵性,有些孩子成为听话的“好孩子”,勉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内心极度压抑,总有一种憋屈的感觉;有些个性极强的孩子在压抑之下寻找发泄方式,产生逆反行为,与父母起冲突,甚至自暴自弃以刺激父母,给家庭和社会埋下隐患和带来伤害。所以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培养一个有创新素质的孩子。

教子故事人生选择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