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3771500000046

第46章 外科(14)

病例2:系统性硬皮病。何某,女,41岁,1998年1月12日初诊。3年前面颊部、颈部肿胀绷紧,皮肤光亮,皱纹减少,局部汗少,同时手指呈雷诺病表现,关节疼痛,行动不便。曾在本市某大医院诊断为硬皮病,一直以激素控制治疗(泼尼松5毫克/日)。近来症状加重,伴吞咽困难,心悸胸闷,乏力气急,形体畏寒而至费师求诊。检查:面额部、颈部皮肤肿胀、光滑、发亮变硬,捏之难起,呈紫褐色。两手指青紫肿胀,指端发白,难以握拳,舌紫苔薄白,脉细沉涩,证属肾阳不足,瘀阻痰凝,经脉痹阻。治拟益气温肾活血化痰,散寒通络法:黄芪24克,桂枝10克,仙灵脾15克,炙甲片10克,巴戟肉12克,丹参30克,桃仁15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苏木、梗各10克,象贝母15克,刘寄奴12克,威灵仙12克,莪术、白术各15克。服药3周后,雷诺病减轻,而颊部颈部皮肤略软,色素略退,吞咽好转。继服1个月后,停服激素,上述症状亦逐渐减轻,而且手能握拳。病情未见反复,继续巩固。

朱秉宜:痔科重以清热凉血

朱秉宜老中医是全国著名肛肠病专家,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从事肛肠科工作,经验丰富。

1.整体治疗注重以清热凉血为主关于痔的病理因素虽有“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热燥湿源”的认识,但就临床来看,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仍是热邪。因而朱老在痔的治疗中专重于清热调血顺气。临证常以黄芩、黄柏、生地黄、大黄等为主以清热凉血;辅以地榆、槐花、大小蓟等以清热凉血止血;佐以当归、赤芍、枳壳、升麻调血散瘀顺气;荆芥、防风以疏风;天花粉、火麻仁等以润燥或车前子、茯苓、泽泻等以利湿;使以生甘草调和药性。经长期的临床应用与观察,证明其对疼痛、出血等症状的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如在术后应用则可防止、减少、减轻术后并发症,起到抗感染、消炎、止血、消肿等作用。

2.局部治疗注重改善血液循环痔的局部病理主要是血脉不行、气血瘀滞。据此朱老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着手研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经过长期的探索,该疗法终于取得了成功,并发明了以中药乌梅的主要成分为主组成的,具有解除肛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作用的“603消痔液”。由于该疗法阐明了一种新的治疗机制,开创了治疗痔、肛裂的新途径,临床操作简便省时(治疗时间很短,需15分钟左右),痛苦少而轻且时间短,无任何并发症,奏效迅速,疗效较高。

3.枯痔散应用于绞窄性内痔枯痔散是祖国医学治疗内痔的一个高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中含有砒剂(砷),使用不当可引起砒中毒,甚至导致死亡的危险,故目前临床一般已较少应用。但朱老认为,对绞窄性内痔来说,枯痔散疗法目前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速效,且不易引起砒中毒。这是因为绞窄痔核肿胀膨大,有的已溃烂或坏死。此时如行手术治疗,还需有一个控制炎症感染的过程,且常因炎症控制不及时而导致术后并发症。如若先采用保守治疗,等炎症消退,痔核复位后再行手术治疗,则疗程较长。惟枯痔散疗法,因其本身含有的药物具有杀菌作用,可以制止感染,使坏死局限于痔核,并转变为干性坏死,使原有的症状很快随之减轻,痔核干性坏死、脱落而达到较为彻底的治疗。因绞窄性内痔内血栓形成,阻断血行,故其中的砒不会被吸收,故无砒中毒之忧。

施杞: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的中医治疗

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经手术治疗的病人也逐渐增多,且多为脊髓型颈椎病,但术后常留有较多的后遗症和并发症。施杞教授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的后遗症和并发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病例共22例,年龄从40岁到73岁,平均年龄54.41岁,病程从术后4个月到5年,平均20.9个月,其中男性16人,占72.7%,女性6人,占27.3%。术前都经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20例行前路手术,摘除髓核,都予内固定;2例行后路手术,椎管减压。术后症状和体征大多无改善,有的还加重,主要症状和体征有:颈项酸楚疼痛,活动牵掣,双上下肢乏力拘紧,足踩棉花样,胸腹有裹束感。22例病人均予汤药内服,以益气活血的圣愈汤为基础,为:炙黄芪12克,党、丹参各12克,全当归9克,赤、白芍各12克,大川芎12克。再行辨证加减:脾肾亏虚者,加山萸肉9克,生、熟地黄各9克,淮山药18克,鹿角胶12克(烊化)等;痰瘀内阻者,加杜红花9克,鸡血藤15克,制南星9克,半夏9克等;经脉不遂者,加软柴胡9克,广地龙12克,大蜈蚣2条,穿山甲9克,川桂枝9克等。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较多,且每个病人表现各异,轻重不一,故治疗效果难以横向比较,只能以每个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治愈:原有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疗效评定结果本组病例22例,服药最短3个月,最长29个月,均于治疗3个月后按上述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治愈1例,占4.55%;好转18例,占81.82%;未愈3例,占13.64%,总有效率为86.36%。现代病理研究表明,颈椎病是一系列颈部组织退化的结果,可出现颈项部肌肉、韧带劳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破裂,骨质增生等,椎间盘突出只是其中一环。脊髓型颈椎病产生症状的病理因素,一是压迫,二是脊髓的缺血或瘀血。手术仅摘除了压迫脊髓的椎间盘,而对颈部椎间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和脊髓长期受压迫引起的神经变性无能为力。另外,手术在解除压迫的同时,可引起局部创伤,加重局部微循环障碍,充血水肿,而出现相关的症状。根据临床、药理及实验研究,益气养血、活血祛瘀的中药,如黄芪、党参、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等,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直接扩张周围血管,明显改善微循环;对渗出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提高神经元的活性,减轻神经水肿、炎症、出血、变性和脱髓鞘,促进神经的再生。所以,应用益气养血、活血祛瘀的圣愈汤为主方,可改善颈部软组织的炎性渗出,减缓颈部组织的退变,消除颈部的症状;改善脊髓、神经的血液循环,修复施万细胞,使神经功能得以恢复;改善微循环,使退变的肌肉、韧带、椎间盘组织得以尽快修复,增强脊柱的稳定性。这样,颈部的动力、静力平衡及神经功能恢复正常,颈椎病术后的各种症状及体征就可缓解甚至消失。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应以保守为主,只有在进行正规的保守治疗无效,病情逐渐严重,甚至引起瘫痪的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术后亦应配合中药治疗,以提高综合治疗效果。另外,因颈椎病是颈部组织退化的结果,局部微循环障碍,充血、水肿、粘连,改变了局部正常的解剖结构,给手术带来困难,易引起医源性损伤,故亦可在术前应用中药,改善局部微循环,使局部解剖结构趋于正常,也有利于手术中的操作。

石幼山:伤科“十二字”

石氏伤科,不仅师承家学,而且广采伤科各家之长,兼收中医内、外及针、推各科之精华,主张临床辨证,内外兼治,可谓独树一帜,心法颇多。特别是在骨折、脱臼、伤筋等疾患的治疗中,首重于手法整复,然后夹缚固定,再施以外敷内服,并总结出具有稳准而快,刚柔相济的“十二字”手法要诀。石氏“十二字”手法为“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转”。“拔用于骨折后断端重叠”。《理伤续断秘方》中也说:“若骨向右,则向左边拔入;骨向左出,则向右拔。”伸:也用于骨折对位不佳,临床中往往拔伸二字连用。《理伤续断秘方》中说:“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捺:指以一手或双手将断骨自高处向下按捺,使断骨的分离得以接续,使移位得以矫正。《理伤续断秘方》中又说:“拔伸不入,搏捺相近”。正:用于骨折后歪斜不正,捺和正也都常连贯使用。拽:是向前拉,或者对抗牵拉。危氏称“拽直”,《普济方》又称“拽伸”。搦:是握住、抱住之意,危氏称“搦归窠”。端:用二手或一手拿定断端之处,从下向上,或从外向内端托。提:是提挈之意,挈之向上皆曰提,将下陷之骨提出还原。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上说:“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归也”。按:用单手或双手的掌部或掌根向下或向里按压。《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上说;“按者,谓之手往抑之也”。揉:谓顺也。“按摩曰揉,必手掌或拇指在体表作移动揉转”,一般不离开接触的皮肤。摇:是上下左右摆动,摆动的幅度要圆,范围由小到大,力量保持均衡。转:指旋转之意,主要用于关节部之伤筋,亦用于骨折后有旋转移位者。以上“十二字”手法为石氏伤科治疗骨折、脱位、伤筋时常用手法。在不同情况下,操作手法宜各异,随症应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石氏伤科“十二字”手法中,拔伸捺正主要用于正骨;拽掐揣提主要用于上骱;按揉摇转主要用于理筋。但在实际应用时又不能机械地分开,应该时而合用,时而分用,主要取决于损伤的具体情况。

陆德铭:治疗乳房疾病的经验

陆德铭教授师承名老中医顾伯华教授,尽得真传,尤擅治乳房疾病,其临床经验颇为丰富,现介绍如下。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见诸临床,多有经前乳房疼痛加剧,肿块增大,经后疼痛减轻,肿块缩小等表现。陆教授认为乳癖之为病,与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肾气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痰瘀凝滞,则为其标。故临证时陆教授以调摄冲任为主治疗本病。实验也证实,调摄冲任可调整内分泌,从根本上防止并扭转本病的发生和发展。陆教授强调,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宜温和为贵,慎用寒凉,在诸药配伍中,最重温阳。主张选用性温不热,质润不燥之仙茅、仙灵脾、鹿角片、肉苁蓉等补肾助阳而调补冲任,配合养血滋阴之当归、白芍、丹参、生首乌等,取阳生阴长,阴阳互生之效。此外,陆教授还认为气血以通为用,治疗本病常选三棱、莪术、生山楂、郁金、桃仁,并多配用香附、柴胡等气中之血药,使肿痛消于无形。另外,陆教授还善于吸收现代医学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如常用海藻、昆布等含碘药以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刺激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改善黄体功能,并可促使病态组织的崩溃和溶解。总之,陆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以补肾助阳,调补冲任为大法,配合疏肝活血,养血和营,化痰软坚等以调摄冲任,常应手取效。陆教授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正气不足,邪毒留滞有关。肝肾不足,气虚血弱,冲任二脉空虚,气血运行失常,以致冲任失调,气滞血瘀,久则聚痰酿毒,相互搏结于乳房而生癌瘤。故乳腺癌的发生,是因虚致实,因实更虚,虚实夹杂的过程,其病本虚而标实。因此陆教授临证采用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原则,以扶正培本为主,祛邪抗癌为辅,“扶正以祛邪”,通过机体免疫能力,抑制癌肿发展,延长存活期,提高生命质量。临证每选用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山药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生地黄、天花粉、枸杞子、玄参等滋阴生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蛇六谷、莪术、石见穿、丹参、露蜂房、牡蛎等祛邪抗癌。陆教授遣方用药别具一格,既考虑中医的理法方药,又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力争一药多用。陆教授还认为,乳腺癌术后放疗、化疗是常规辅助疗法。放疗、化疗的副作用严重,多化生热毒,易伤津耗气而致气阴两亏。故常在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解毒抗癌基础上加用生地黄、天花粉、枸杞子、生首乌等养阴生津之品,以增加化疗、放疗对肿瘤治疗的敏感性及减轻其毒副作用,且可增加患者的抗癌能力,使患者能顺利完成化疗、放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