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3771500000045

第45章 外科(13)

2.白塞病朱某,男,30岁,1997年3月11日初诊。此为一外地患者,由担架抬入门诊,诉自1997年1月20日始,右小腿出现肿胀,继则延及整个大腿,2月20日起左大腿亦出现胀痛,痛引腰部及左腹股沟,当地医院彩超示:“左髂静脉血栓,右髂静脉炎。”先后给予抗凝、溶栓、活血药及抗生素治疗,但效果不显且肿痛加剧,以致不能站立行走,同时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纳呆。详询病史知其平素易发扁桃体炎,口腔、外阴时有溃疡,四肢有复发性结节红斑,有红眼病史,其母患有白塞病。检见:注射点处有皮疹反应,左腹壁浅静脉曲张,两下肢弥漫性肿胀,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12×109/L,血沉每小时40毫米。此乃血热壅盛,络损瘀阻。治拟清营凉血,化瘀通络。处方:人工牛黄粉1.2克(分吞),生地黄30克,紫草30克,牡丹皮15克,白英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川黄连30克,生甘草30克,共7剂。3月18日复诊,见其已能自立行走,述药后2天发热即退,现两下肢胀痛明显减轻,腰及左腹股沟疼痛已无,精神亦爽,但下肢肿胀未减。伴口渴欲饮,目赤,苔焦腻,脉弦滑。前法奏效,拟前法出入,原方去生石膏、川黄连加木贼草30克,共60剂带回原地服用。2个月后信函称,诸症均消,两下肢外形已恢复如常,嘱其继服白鹤冲剂(由白英、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等组成)和清络通脉片(由水牛角片、生地黄、牡丹皮等组成)1个月,以防止复发。本案的临床表现虽为血栓性静脉炎,但为继发损害。究其病因,实为白塞病血管类型的活动期,前法之所以不能奏效,即是未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结果。今奚师按辨病论治原则采用人工牛黄粉、生石膏、川黄连清热泻火解毒:水牛角粉、生地黄、紫草、牡丹皮清营解毒、凉血化瘀;白英、白花蛇舌草、蛇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上药合用,共奏气血两清、和络通脉之功3.类风湿关节炎朱某,女,45岁,1997年1月20日初诊。半月前突感右膝关节肿痛,痛引髋股。外院拟诊为“反应性关节炎”、“髌骨滑膜炎”,予消炎镇痛药未效来诊。刻下右膝关节肿痛,右骶酸楚,步行欠利,双手指有晨僵感,无发热。检见:右膝关节轻度肿胀,皮色如常,皮肤灼热,屈曲不利,压痛明显。浮髌试验(+),苔薄白,脉细。证属风热入络,痰瘀交阻,经络闭塞。治拟祛风通络,益气蠲痰。处方:青风藤30克,忍冬藤30克,藤梨根30克,白英30克,金雀根30克,汉防己15克,生黄芪30克,怀牛膝30克,远志10克,石斛15克,生薏苡仁30克,生甘草15克,共14剂。2周后复诊,右膝肿痛明显减轻,皮温如常,浮髌试验(-)。原方加减服药1个月后晨僵症消失,3个月后患者至今未出现反复。类风湿关节炎发于膝部者中医称“鹤膝风”,治“鹤膝风”奚师推崇《验方新编》的“四神煎”,誉其为治鹤膝风的专方。四神煎由黄芪、牛膝、远志等组成,有益气养阴、蠲痰消肿之功,而白英、青风藤、汉防己既有抗炎镇痛作用,又具备免疫抑制及免疫调节效应,并且毒性反应小,易于坚持长期服用,加枝藤类药则是加强祛风解毒,舒筋通络之力。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类风湿关节炎皆属于结缔组织病,这些病有其共同的临床特点,如长期不规则发热、关节痛、不同程度的皮肤或血管炎变、病程缓解和加剧交替,至今尚无根治疗法。奚师根据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指出:此类疾病可归属于中医的“痹证”,病因乃“因虚致邪、因邪致瘀”,其虚是本,邪是标,瘀是变,损是果。按“分病辨邪分期论治”的原则,结缔组织病的主邪多是风热、热毒或血热。治疗上要把感染(湿毒之邪)、过敏(风邪)、微循环(瘀邪)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在急性期,当“祛邪为先以制病”,用祛风清络或凉血解毒法;缓解期则“扶正以善后”,多采用益气养阴法。用药上,奚师不用传统的清湿热活血药物,而喜用清热解毒的抗肿瘤药(如白英、白花蛇舌草、青风藤、藤梨根等)以抑制变态反应。大剂量的生甘草主泻炎解毒。实验表明甘草有类似激素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结缔组织病的发热,奚师认为大多系由于体温之调节功能下降所致的免疫性的反应热,其发热征象接近少阳病证,故奚师好用抗疟的柴胡、青蒿类药物。当出现热入营血之热盛厥甚之象时,奚师首推水牛角、人工牛黄、生石膏等,用以清营凉血解毒。实践证明,这些药物毒性低,适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长期治疗。对于结缔组织病的中药治疗,虽然其血沉下降较西药为慢,但中药缓解症状较快且毒副反应小,在递减激素、停用激素和提高存活率方面都具有一定长处,故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治疗途径。

彭景星:痰瘀论治肢端肥大症

病例1:晏某,男,20岁,农民。因手足进行性增长,一年中鞋袜由25厘米增至26.5厘米。经CT垂体冠状位扫描,提示“垂体微腺瘤”,诊属“肢端肥大症”。因不愿手术,于1995年11月12日来诊。患者近一年除手足增长外,常感头昏痛,头顶有一过性烘热上冲,肢端发凉。渐至头痛加剧,失眠,入寐时或因惊掣致醒。食欲旺盛,食后稍感嘈杂,或兼呃逆,口苦干,大便干结,脉弦,舌红晦,两畔瘀斑隐隐,苔黄厚欠润。证属痰热阻气,血脉堙瘀,肝阳偏亢之候。法宜宣气涤痰,参以活血通络平肝,用宣气涤痰汤(自拟方)加减。药用:旋覆花(布包)10克,茜草10克,茯苓20克,半夏10克,栀子10克,地栗20克(切),胆南星4克,黄连8克,瓜蒌仁20克,青黛10克,蛤粉30克,竹沥50毫升(冲),生姜3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20剂,头痛轻,已能入寐,肢端转温,脉数亦减,舌苔变松浮,尚觉头顶烘热微作,神疲乏力,舌上瘀斑较前更显。此痰热虽减,肝阳未戢,痰瘀仍阻脑络,于上方稍事加减。旋覆花10克,茜草10克,茯神20克,石菖蒲6克,半夏10克,青黛10克,蛤粉30克,瓜蒌皮10克,黄连6克,胆南星3克,生牡蛎20克,生石决20克,生姜3克,竹茹10克,出入为方。每日加服复方水蛭散(生水蛭、三七、红参等份为末)5克,分3次药汁送。连服120余日,诸证消失,脚已能着26厘米之鞋。于1996年3月26日复查CT,病灶消失,随访至1997年5月,无不良反应。

病例2:周某,男,30岁,农民,兼个体小商贩。1991年7月15日来诊。患者因病“肢端肥大症”,于1990年6月作垂体肿瘤切除术,配合放射治疗46天,病情一度缓解,半年后复见肢端指(趾)增粗肥大,手脚增长,鞋袜几度更换,颧骨厚大,下颌骨向下增长。伴头痛眩晕,食欲尚可,但肢软乏力,气短畏寒,口干不饮,便溏溲清,脉弦涩,舌体胖大,质淡暗边有瘀斑,苔白滑而腻。CT鞍区冠状位增强扫描,提示“垂体瘤术后复发(鞍底骨质破坏)”。综合脉证病史与检查情况,乃气血两虚,气虚阳微,温运乏力,输布无权,水湿聚为痰饮,血虚脉失充盈,血流缓慢,积而为瘀,形成脑络未复,痰瘀交阻之复杂病机。拟温化痰饮,通利血脉为法,方用桂枝茯苓丸合蠲饮六神汤加减。旋覆花(布包)10克,石菖蒲6克,茯苓20克,半夏10克,胆南星5克,陈皮6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桃仁8克,蛤粉3克,生姜10克,黄芪10克,牡丹皮10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并每日兼用复方水蛭散6克,分3次药汁送服。服药15剂,舌稍转红,滑苔亦减,头痛眩晕亦减。此痰饮渐化,仍气血虚而兼瘀,改用痰瘀兼治,气血两补为法,于上方参补阳还五汤意加减。旋覆花(布包)10克,石菖蒲6克,茯苓20克,半夏10克,胆南星5克,桃仁6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茜草10克,牡丹皮8克,生姜5克,橘络5克,连须葱5克,黄芪15~50克,或加当归须等味,兼服复方水蛭散,续服60余剂,诸证皆减,已能参加劳动。遂停服汤药,每天仅用复方水蛭散9克,(方中红参倍量,并加肉桂末0.5克于内),分3次服下,至1个疗程停药。现除原有“典型面貌”与肢端肥大外,未发现其他病变,能躬操农商二业不觉劳累。患者见病情稳定,不愿再作CT复查,随访至1997年夏,历时近6年无余恙。

肢端肥大症,系“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所致,祖国医学尚无记载。彭氏认为该类病多因气血痰瘀相互胶结而成,根据“痰瘀相关”之理论,辨证施治,疗效尚属满意。盖气血痰瘀在病理上常互为因果。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痰无由生,瘀何以成?而气滞运行不畅常致血瘀凝痰。气虚推动乏力,输布无权,血虚脉道不充,流动迟缓,亦可致血瘀痰凝。且病程愈久,而痰瘀胶结之势愈深,因而治疗上当气痰瘀兼治。并审其证之寒热虚实而用药。病例1所见诸症,系痰热阻气,血络堙瘀,肝阳偏亢所致。因病程短,正气所伤不甚,仅予宣气涤痰汤(旋覆花、石菖蒲、茯苓、半夏、胆南星、竹沥、黄连、瓜蒌仁、生姜),参以活血通络平肝之品。由于病属痰热阻络,肝阳偏旺,故加黛、蛤、地栗、栀子、茜草加强清热涤痰,凉肝通络之功。继因肝阳尚未宁静,瘀阻更显,故于方中加石决明、牡蛎平肝阳,更增服复方水蛭粉活血化瘀。全过程药味虽有增损,始终未离宣气涤痰,活血通络凉肝之法。病例2因病程较长,复兼手术与放疗之损伤,见气血两虚,痰凝瘀阻等本虚标实之机。然虚证当补,因痰盛又非补药所宜,故初诊时仅予《沈氏女科辑要》之蠲饮六神汤(旋覆花、半夏曲、橘红、胆南星、石菖蒲、茯神)合《金匮》桂枝茯苓丸化痰活血通络。方中加少量黄芪补气,助其活血通络。迨痰浊渐化,即效补阳还五汤方义,递增“益气生血”之黄芪用量,并加归须、蚕丝、茜草、葱管合旋覆花以“微辛通络”。而归、芪合用,更能益气生血。业师治颅内占位病变必用蛤粉,谓其功能化痰软坚。复方水蛭散乃攻补兼施之剂,但水蛭破血力猛,有伤正气,故辅以人参大补元气,且小剂量服用,使驱邪而不伤正。该患者因气虚阳微,在后期单服粉剂时,倍红参,更加少量肉桂,加强益气温阳之力。但须指出,生水蛭腥味极烈,服后往往作呕,当于服药后,立即嚼咽鲜姜1片以缓解。

费兆馥:辨治硬皮病五法

硬皮病,病因病机复杂,常常气血同病,多脏受损,由于硬化的广度与深度均有差异,以及疾病的表现有所不同,因而临床所见各有所异,然而辨治硬皮病也有一定的规律。

1.活血化瘀患者肌肤甲错,皮色灰黯,毛细血管扩张,关节不利,指端末梢苍白青紫,绝大部分有雷诺病现象,以桃红四物汤为主加入益气扶正药物。

2.温补肾阳患者多有脾肾阳虚,肺卫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阻于皮肤肌肉治疗,以阳和汤、人参归脾汤为主,加入活血通脉药物。

3.补中益气患者多气血虚衰或卫气虚弱所致,以补中益气汤加入活血通络药物。病在上肢头部加红花、姜黄;病在下肢加牛膝、红花;病在四肢加桂枝、红花。

4.温经祛寒采用当归四逆汤辛温散寒,行气活血化瘀滞,而使病情缓解。

5.软坚散结以牡蛎鳖甲汤能平肝息风,镇静化痰,缓解肢端动脉痉挛,行气活血,软坚散结化痰,从而达到软化组织之目的。

病例1:局限性硬皮病。王某,女,42岁,1998年4月15日初诊。4年前因右膝部外伤后,此处皮肤肿胀,继后变硬,肢体行动不便,乏力。近来症状加重而至费师求诊。检查:右膝外上方呈条状皮肤肿胀,发亮光滑变硬,捏之难起,呈紫褐色,边界清楚,略高于皮面,毳毛脱落,伴肢冷畏寒,皮觉迟钝,神疲乏力,舌紫苔略暗,脉细涩而沉。证属寒凝瘀滞,血脉痹阻,肌肤失养。治拟活血化瘀,散寒通络法:当归15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丹参30克,川芎12克,牛膝15克,鸡血藤15克,苏木12克,桂枝10克,仙灵脾15克,黄芪30克,甘草6克。服药2周后,局部皮肤变软,捏之能起,色素转淡;又服2周后,上述症状改轻,皮损大部分消失。继续巩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