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当医生:防治宝宝疾病有妙招
13769100000021

第21章 妈妈巧处理,减少宝宝意外伤害(1)

一、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1.室内安全隐患

(1)居室隐患

有阳台的家庭,在靠近阳台的窗下,尽量不要摆放沙发、桌椅等,避免宝宝攀爬,并注意随时紧扣通往阳台门的开关。教育宝宝不独自到阳台玩耍,更不要趴在窗口眺望或与楼下小朋友对话,以免发生坠楼的意外事故(家中如有会独自行走爬高的宝宝,妈妈最好在门窗处装上栅栏)。家具墙角避免呈锐角,以防碰伤。地板不要太滑,以防跑路快而跌倒,造成骨折。

(2)电器隐患

对家用电器、煤气的安装,必须注意安全。尤其是电源插座应安装在宝宝摸不着的高处或用拉线开关。对位置较低的封闭式插座,可用适当的家具遮严。电器使用后,应及时拔下插头。煤气或淋浴器用毕,及时关闭,避免宝宝摆弄开关而发生意外。

(3)热水隐患对危险物品或用具的堆放,应定点、定位。热水瓶应放在宝宝摸不到的地方,或放在宝宝活动场所之外,关照宝宝不可独自使用。喝茶水温度适宜。若用热水袋取暖时,要注意水温不能太高,一般为50℃,切忌直接接触皮肤,应隔几层布或置于被外,热水袋口要冲外摆放,以防烫伤。

(4)危险品隐患

家庭用药要加强保管,应放在儿童不易取到的位置,成人与儿童服用的药物,以及内服和外用药,如洗涤剂、消毒剂等,应分开存放,最好有标记。不可让儿童自己取药服用。电炉外应装上防护罩,以防烫伤儿童。

(5)玩具隐患

宝宝用的玩具要结实、耐用和安全无毒无害,不带尖锐的棱角,便于洗晒消毒。不能给宝宝玩容易破碎的、过于细小的玩具,以防不慎塞入鼻腔或耳内,也不要给易被宝宝误食吞咽的玩具。可教会宝宝使用圆头或方头剪刀,使用时把剪刀立起来,从身体开始向前方剪,千万不要横着剪,以防剪到左手或扎痛身体。教育宝宝要坐在指定的地方使用剪刀,不能拿着剪刀各处乱跑,用完后立即交成人保管。不给宝宝玩绳索,以免发生意外。

贴心小叮咛:妈妈必须从小给宝宝制定规矩,养成不动电源插头,不划火柴玩,不拿锐利尖头的刀、剪等物当玩具的良好习惯,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外出的安全隐患

(1)交通安全

随着宝宝活动范围的扩大,至学龄期宝宝各项活动更趋频繁。由于学龄期宝宝活动范围的扩大及其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发生意外的频率增多。此期宝宝喜欢在马路、弄堂、小区、街上追逐打闹,走路东张西望以及爬树、骑车、玩球等,宝宝由于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差,又尚未具备自我防卫能力,加之家长一时疏忽,因此发生意外就多。特别是在大城市,车祸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故家长应从学龄前宝宝开始向宝宝解释如何防止意外伤害,如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则等,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行人要走行人道。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因为家长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2)溺水

溺水是宝宝时期常见的意外事故。尤其夏季更是多发,宝宝自己跑到池塘、河边戏水是引发溺水最多的原因,有时宝宝失足跌落水井、窖井或栽入水缸、粪坑,偶尔有冬季在薄冰上落水,甚至意外不慎跌入水缸或水盆、浴缸中淹溺。当宝宝溺入水中,将水、污泥沙、杂草等物质吸入呼吸道和肺泡,会引起换气功能障碍或反射性喉头痉挛,导致缺氧和窒息。这都是因宣传教育不够,家长、老师、社区管理照顾不到所导致的。所以妈妈一定要对宝宝做好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3)电击

俗称触电,由一定强度的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为了防止宝宝触电,妈妈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增强宝宝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宝宝远离危险,杜绝意外。

3.对宝宝的安全教育

宝宝年幼无知,识别危险能力差,各种感觉及动作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自身防卫能力,加上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由于家长一时疏忽而发生意外事故,如各种外伤、烧(烫)伤、气管异物、各种中毒等。这些已成为儿科急诊中的常见病,严重危害了宝宝的身体健康。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家长应注意对宝宝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

(1)教育宝宝互相团结友爱,不要互相打架、推拥。

(2)不要玩弄体积小、锐利或带有毒性的玩具及物品,如珠子、扣子、棋子、别针、图钉、小刀、剪子等,以免塞入耳、鼻、口中造成耳、鼻、气管、食管异物,或引起刺伤、割伤及中毒。

(3)不要玩火柴、打火机,以免发生火灾及烧伤。

(4)不要单独或结伴去池塘、河边游泳,游泳时必须有大人陪同。

(5)不要随便采摘野生植物及野果食用。

(6)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马路上游玩。

贴心小叮咛:家长要照顾好宝宝,尤其是对婴幼儿,凡是宝宝活动的场所,都要有安全措施。如用自行车带宝宝时,车轮要有护栏;宝宝吃饭时,不要惊吓、逗引、责骂宝宝;提开水时,要防止宝宝突然冲过来;给宝宝洗澡时,要先倒凉水后倒热水;拉提宝宝的手臂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于用力或粗暴。

二、防治宝宝意外受伤

1.防治宝宝割伤

宝宝的皮肤十分娇嫩,一不小心就会受伤。一旦刀刃、玻璃等锐器划破皮肤或皮下组织,就会出现割伤。割伤是儿童最常见的外伤,多在玩耍刀具、削铅笔、削水果皮时发生。儿童动作灵活性差,加之疏忽大意,所以很容易造成切割伤发生。

浅的切割仅伤及表皮,深的可达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等。切割伤的切口比较整齐,容易愈合。妈妈要学习简单的救护方法,便于为宝宝处理伤口。

(1)小而浅的切割伤处理

先要止血,如手指切伤时,只要把手指举高,捏住指根两侧(因血管分布于手指两侧)出血即可止住。然后用碘酒、酒精涂伤口四周皮肤,或擦红药水,用干净布(最好用消毒纱布)包扎。到第三天伤口如果不化脓,再用酒精消毒伤口四周皮肤,包扎好就行了。

(2)较大伤口的处理

如果伤口很深或较大,需要急送医院抢救治疗。送往医院途中也应采取止血措施,并保护伤口,可用消毒纱布压迫或包扎伤口,不可乱上药。

(3)生锈利器割伤处理

如被脏东西或生锈的锐器划伤了皮肤或是伤口较深者。应该立即上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或破伤风类毒素等药物。

2.防治宝宝刺伤

宝宝被长而尖的东西刺入皮肤,就会造成刺伤。伤口多数是小而深,有时会伤及深处的神经、血管及重要器官。对此,妈妈平时应教育宝宝不要玩尖锐的东西,如针、铁钉、毛衣针等,更不要嘴里叼着冰棍或糖葫芦乱跑,以免造成刺伤。

(1)避免大出血

遇到较深的刺伤,如果伤口不在重要器官附近,可以拔出异物,处理好伤口。如无把握,切勿随便将刺入物拔掉,应该送医院,经检查确定未伤及内脏及较大血管时,再拔出异物,从而避免发生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2)注射抗毒血清

遇到这种伤口多需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或破伤风抗毒血清,同时要口服抗生素或外用消炎药。

(3)防止异物遗留

刺伤时还可能有异物存留,如竹棍刺入皮肤,拔出过程中可能会有倒刺遗留,刺入皮肤的钢针或刺头部分折断等。生活中用钢针挑刺,实际上就是除去刺伤后遗留的异物。这是浅的异物存留。如果异物较深,就必须让医生处理。

3.防治宝宝扭伤

宝宝大都十分活泼爱动,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关节扭伤。这种损伤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常常会变成慢性或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所以妈妈必须及时加以处理。

扭伤的典型症状是局部疼痛和受压后疼痛加剧、出血、肿胀、皮肤青紫,受伤关节运动障碍。儿童扭伤多因打闹及上体育课而发生,所以平时要教育儿童不要打闹,上体育课时一定要遵守纪律,听从体育课老师的指挥,并按老师教授的动作要领去做。

如果宝宝遇到扭伤时,妈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扭伤后避免关节活动。

(2)防止继续出血(皮下出血可形成血肿),局部立即冷敷以止血、防止皮下血肿。

(3)局部包扎固定。

(4)及时送医院诊治。

4.防治宝宝骨伤

宝宝喜欢爬上爬下,对危险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常常会因此摔伤,甚至造成骨伤。如果宝宝四肢在受伤以后出现疼痛、肿胀、青紫、畸形或在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了关节似的异常现象,在伤处摸到或听到断骨摩擦的感觉或声音等,就是骨折的表现。

如果伤后关节有畸形、疼痛、肿胀、活动障碍、关节窝空虚、肢体只能保持在一个位置上,这是关节脱位的表现。

骨折、脱位时如果出现了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快、受伤处严重肿胀等,都可能是休克的表现;如果同时出现伤处以下的脉搏消失、感觉减退,则可能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上肢骨折和脱位的特点是伤后肢体不能正常活动及持握物品。下肢骨折和脱位的特点则是不能正常活动以及站立和行走。

如果宝宝遇到骨伤,妈妈需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宝宝活动伤肢。

(2)所有的检查和操作动作均应谨慎。

(3)对出现休克现象的宝宝要首先处理休克。

(4)肢体无伤口或肿胀不严重者,不必解开衣裤;肿胀较重或有裂口者,应剪开、撕开衣袖或裤管、袜子。脱鞋子时,应尽量松开鞋带,固定踝部,将鞋慢慢脱出。

(5)要避免过多地搬动伤肢而增加宝宝的痛苦。

(6)骨折畸形不严重的按原位固定,骨折畸形严重的用手牵拉伤肢远端,以消除显著的畸形。

(7)用木板、夹板、书本、树枝等硬物捆扎固定伤肢。

(8)所有的骨折都应做相应的固定,夹板的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各1~2个关节为宜。

(9)如果一时找不到任何器材固定伤肢,也可将受伤的上肢悬挂在颈上并放置胸前,或将受伤的上臂绑在胸的侧方,或将受伤的下肢与健肢一并绑起来。

(10)骨折、脱位的宝宝有伤口时应先用无菌、清洁的布类覆盖创面,露出皮肤外的折骨切忌当场送入伤口内。

(11)上肢骨折或脱位都应用布巾将前臂悬挂。掌、指骨有骨折的要让手半握拳(如捏持一个软的球状物),再置放、固定在一块木板上。

(12)骨折、脱位的初步外固定,即使是最简单的处置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减轻宝宝痛苦、减少出血、防止休克乃至挽救生命都是不可缺少的。

(13)没有休克表现和剧烈疼痛的上肢骨折的宝宝,在行外固定后可以步行,其余都应抬送。

(14)抬运器材除担架外,门板、木板、竹板、睡椅都可使用。

(15)骨折、脱位的宝宝都应立即到医院急诊,有休克表现的更应迅速送诊。开放性骨折和脱位的宝宝应在6小时内到医院处理伤口及进行抗破伤风感染的处理。已作现场复位的要及时向医师说明。

5.防治宝宝烧烫伤

烧烫伤是日常生活中较多见的一种外伤。随着宝宝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料的危险,如热水、火焰等等。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被烧烫伤。烧伤不仅仅是一种皮肤的损伤,同时还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尤其是严重的烧伤,往往影响到很多重要器官。

(1)烧烫伤的严重程度

烧、烫伤的严重程度可直接影响到预后,我国对烧伤深度划分为3度。

①Ⅰ度:伤面主要在皮肤的表层,即可见有充血,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疼痛、局部发热、感觉过敏、无水疱。预后很好,5天后症状即可消失而痊愈,不留瘢痕。

②浅Ⅱ度:伤及真皮浅层。剧痛,有水疱,水疱破溃后可见创面发红、潮湿、肿胀。一般2周左右痊愈,不留瘢痕,可有色素沉着。

深Ⅱ度:伤及真皮深层。痛觉迟钝,有水疱,基底苍白,内有红色斑点,创面潮湿。需要3~4周才能愈合,可留有轻度瘢痕。

③Ⅲ度:伤及整个皮层和皮下组织、肌肉、骨骼。痛觉消失,伤面焦黄或发黄,干燥无弹性。经过积极治疗,3~4周后焦痂脱落,形成肉芽。但局部不能再长出皮肤,需要周围的正常皮肤来向伤处生长愈合。受伤面积较大时,需要植皮。

(2)烧烫伤的治疗措施

①宝宝发生烧伤或烫伤时,要迅速抱宝宝离开火源、热源,立即不停地用自来水冲洗受伤处,可以减轻疼痛,防止受伤面积和深度进一步扩大。在进行充分的“冷却”之后,再脱下宝宝的衣服。检查受伤情况。注意不要强行脱衣,要用剪刀剪开衣服、鞋袜,否则将引起皮肤剥脱。特别应注意着火的棉衣,有时明火虽熄,但暗火未灭。如果是高温液体烫伤,应立即将粘在皮肤上的热质用冷水冲去。切记不要用毛巾擦,否则会将皮肤一同擦去,使预后不良,伤愈后留下大片瘢痕。

②检查全身状况和有无合并损伤。烧伤一望即知,但有时合并其他损伤,如颅脑损伤、胸腹腔脏器损伤、煤气中毒、骨折等,易被忽略,因此需注意并采取相应措施。

③如果受伤面积较小,且较浅,即属于浅Ⅱ度以下,可以在家里进行处理。先将创面消毒,再涂上抗生素软膏,一般不需要包扎。在局部涂一些鸡蛋清、蜂蜜、香油等,可起到保护伤面、加速愈合、减轻疼痛的作用。如果受伤面积较大或者程度较重,局部有较多的水疱时,要及时送医院进行处理。

④防休克。伤员烦渴饮水,可给淡盐水,少量多次,尽量不要单喝白开水或糖水,更不可饮水过多,以防发生胃扩张和脑水肿。

⑤有呼吸道烧伤的,应特别注意口腔和鼻腔的卫生,要清除泥土和异物,并随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