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91

第91章 唉!秀才也作弊

考试作弊,自古有之。

以乾隆时代为例,作弊的花招就多得不胜枚举。但大体可分四类:考前猜题、枪手、挟带和跳龙门。

“考前猜题”,顾名思义就是猜。从主考官的著述中找题目是最普遍的方法,当然也有贪官考前卖题,但这就不是“猜”,而是“买”了。

“枪手”的例子在乾隆十八年,河南秀才们就曾雇请高手,顶替作答,当场被逮的有二十四名。

“挟带”就更名目繁多了。用细字写小抄,然后藏在衣帽内、藏在内裤中、用油纸包好放在口里的也不少,有的甚至挖空石砚,制造双层毡帽……真是奇招百出。

“跳龙门”更是匪夷所思。通常在第三场换考场时,考生在场外龙门的地方又叫又跳,说是会带来好兆头,其实是乘机“越号换卷”,使的是偷天换日的招式。

莘莘学子读文至此,是否觉得有些眼熟?

清朝从顺治三年就正式开科取士,从乡试一直到殿试,办法全仿效明朝。

从科举中取得功名,是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最终的心愿。但要从精英荟萃的考场,一路从秀才而举人而状元、榜眼、探花,又谈何容易?儒林外史所描写的范进,就是从二十岁一路考到五十四岁,才勉强捞到广东乡试的第七名,还乐翻了头,大笑一声之后就不省人事了。

故宫博物院现有的档案资料中,乾隆一朝最老的秀才,是江西兴安县的李炜,高龄九十九;而安徽的小秀才杨星耀才十一岁。真是老的想要,小的想争,个个挤破了头,也难怪有人走偏锋,用作弊来敲开仕途了。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考。”政治永远是个循环,人生的进退取舍,也是千古一般,看得淡,看不淡,就有劳自己琢磨一番了。

智慧悟语作弊其实是一种赌注。如果将一生的信誉押在一次赌注上,失败后的损害是不可挽救的。

只有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功的滋味才会显得珍奇而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