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67

第67章 “洗马”和拍马屁

中国早在秦汉就有了太子居东宫的传统,因此皇太子的老师或亲信通称“东宫洗马”,算是五品以上的高官。

明成化初年的杨守陈就官拜“洗马”。有一次他回乡省亲,下榻于一个驿站,偏巧驿丞是个没啥知识的二楞子,以为“洗马”就是侍候马儿洗澡的,就问他说:“公职洗马,日洗几何?”一副狗眼看人低的样子。杨守陈却没生气,回道:“勤就多洗,懒就少洗,也没有个定数。”

后来有位御史驾到,进门一见到杨守陈,就跪地磕头请安,驿丞大惊失色,才知眼前这位仁兄竟连御史都要礼敬十分,便赶紧跪倒地上,口里直说有罪、有罪,好在杨守陈没啥官架子只是一笑了之。

官场上的马屁文化,一路走来,古今如一。

马屁拍在马腿上,激怒了马身,马腿一踢,轻则伤残,重的就得抬走了。但马屁拍得好,有时也能排难解忧、升官发财。

明太祖朱元璋身边就有一位马屁高手──解缙。据说朱元璋有次在金水河边钓鱼,但鱼儿硬是不买皇帝的帐,钓了半天还是空钩,朱命解缙赋诗解闷。解缙毕竟是马屁才子,当下就吟了一首七绝,诗的最后二句为:“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这才让朱元璋乐开了怀。

在明朝那样肃杀的环境中,马屁文化有时是保命的妙方,问题在于马屁的背后还得有些真学问,你知道“洗马”吗?你知道解缙是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的巨擘吗?

智慧悟语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钝者羡慕学问;聪明者运用学问。”

与其把时间耗在趋炎附势,还不如多读两本有用的书,知识是凌驾一切手段之上的。

十三陵的风水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是一个自命不凡,喜欢神化自己的人。为了找寻自己的神话符号,并且使朱家天下能一代代平安快乐地传承下去,特别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格外重视,非得集天精华于一地的“吉壤”不可。

据说,朱棣派出去的大臣足足跑了两年,寻遍大江南北才提出几个方案。

案一是选在一个叫“屠家营”的地方。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建在屠家营是很犯忌的,不行。

案二是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却因山后有个村叫狼儿峪,猪旁有狼岂不危险……

案三、案四也因种种理由未能中选。

到了永乐七年,朱棣自己跑到了江西,并听了术士廖均卿之言,才选定了北京西郊昌平县这块“吉壤”,于是明朝十三陵就建在这里。

历代皇帝的陵寝所在之地,向来都把“风水”摆在“风景”之上,因为人死了再美的景致也看不到,但风水却会影响王朝的兴衰,所以朱棣这么的用心建陵。

若以风水术士的眼光,十三陵确实是个上上之地。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所有能形容的好话都被说尽了:“龙头凤尾”、“龙虎蛇龟”、“藏风聚气”、“日月星辰”……诸般灵气无所不有。

但衡诸历史,明朝统治了二百七十七年,更替了十六个皇帝,“麻布袋换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而终至灭亡。

智慧悟语当你抓住了一头象的尾巴,便以为你已经抓住了一头象,这样的舍本逐末,是无知的。

迷信最大的坏处就在于无知,走遍千山万水求神问卜,不如走遍千山万水锻练自己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