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53

第53章 千古涛声

公元一二七八年,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赵昺即位。那一年宋朝大半江山皆已落入元世祖忽必烈之手,幼帝赵昺由大将张世杰和左丞相陆秀夫护驾,转战于广东出海口一带,成立所谓的“海上行朝”。

元将张弘范攻陷雷州之后,“海上行朝”撤至厂圭山,形成两军对峙之局。张世杰破釜沈舟的心意甚坚,便命将士把千艘战船用粗绳串连起来,四周还筑起柵栏,以示大众一心、生死与共。元将张弘范以火烧连营之策,用几艘小船满载茅草油膏,乘风纵火。张世杰已有防范,早在船身涂上厚厚的湿泥,并以长竿顶住火船。元军火攻失败,增派舟师困住海口。二月初六,元军阵营奏起鼓乐声响,张世杰以为天气恶劣元军正在饮酒作乐,没料到这正是元军集结进攻的暗号,仓促迎战而至兵败坠海。

护驾的陆秀夫自知突围无望,命妻子先行投海,再转身对赵昺说:“国家到了这步田地,陛下当为国死,以免受辱。”说罢,便用素绫将幼帝背在身上,一起投入水色茫茫的大海,壮烈殉国。宋亡。

每回,在夕阳馀晖中,回看宋史,总不免感慨万千。尤其是看到“陆秀夫负帝投海图”,更为那剑眉横竖、头下脚上,斜斜贴近海面万顷汹涌的波涛样相,感到惊悸!

宋朝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朝代,受尽屈辱、满身创痕。却又建构起中国文学、艺术辉煌的一册史页,人才与英烈交织着令人动容的篇章。

宋朝之亡,亡于“重文轻武”的立国方针的谬误。国势失衡的结果,造成前有钦、徽二帝被俘的“靖康耻”;后有南宋最后四年间,竟换了三位皇帝。张世杰投海前焚香告天说:“一君身亡,后立一君,如今又亡,大宋从此再无君可立了。”孤臣无力回天之情溢于言表。

但宋朝在后世学者眼中,所留下的文化定位又远高于汉唐。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欧阳修、王荊公、苏轼、朱熹、文天祥、陆游、辛弃疾、柳永、李清照……文人辈出。以历史的眼光看,朝代的更递是当时的不幸,但丰厚的文化遗产却是后世之福!

智慧悟语看一件事,或者回望自己的一场人生,我们会发现幸与不幸其实是一体两面的事。

在所有的事物中发现安慰和价值,是上天和历史送给人最大的补偿!

大草原上蹦出的英雄——成吉思汗,究竟凭恃何种人格特质,一手建立威慑欧亚大地的蒙古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