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02

第2章 自序

开凿历史的智慧之矿

近年读书,半为诗,半为史。

如果说,诗是“美学事件”的延伸,那么史就该是“理则学”事件的演绎。诗可以让人保有感性而柔软的心境;史则可以让人保持清明、澄净的逻辑思考。

动念编写《向历史借IQ》,不只和个人的读书取向有关。多一半的原因,更来自于e世代强烈求索实用的智慧与策略的对应。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类内在的生命完全相同。所以前人误闯失败的陷阱,仍是今人企图觉醒的恶梦;而前人获致成功的旅程,仍是今人内心欢喜遵循的道路。

从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里,发现一种特定、典型的成功者规律;从每一段历史故事中,找寻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帮助我们在强健内在意志、省思自我人格的发展,以避免危机和缺憾的造成,是此书最大的目的。

未经过长夜的哭泣,不可以语人生。同样的,没有一定程度的生命历练,要从历史故事里看出潜藏其中的智慧,恐怕也是缘木求鱼。我在商界奔竞浮沉近三十年,从身旁无数的成败个案中,竟许发现与历史事件有着极其巧合和一致的关联性。两者时空也许相差数千年,但遭遇和结局仿佛“同步发生”一般,教人在审视的过程中一再耸然而惊。原来我们面对的敌人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而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另一部分!换句话说,他来自于肉体与灵魂、性格与意志的对立。要征服这样躲在暗处的敌人,最简单的方法是开凿历史的智慧之矿!一如乔埃思所说:“历史是我企图觉醒的恶梦”,在省思中求得“再生”的意义。

此书立意虽然严肃,笔下却是轻松有趣的。

从汉朝以迄清朝的一百篇历史故事中,“智慧”与“趣味”同样占有相同的比重。由是,朝代的选择和事件本身历史地位的重要与否,并不具有绝对相关的重量。

也因此,我爬梳史册时的心情和角度,总是以“历史告诉了我什么?”为终极考量,并企图从中寻求“可滋当世”的养分,以避免生命悲剧和笑剧的一再重现。

以“治史”的角度看,这本书只能视为个人经验、思考和“闲工夫”的集成,挨不上著书立说的边。向历史借个光,在历史长夜中找寻一盏盏微明的灯火,以便走马人生时不致在暗处摔跤而已。

刘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