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卡尔·威特的教育(第二版)
13764300000006

第6章 襁褓中的智力开发(1)

所有人的智慧加在一起也不能帮助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正如失去视力的人不能用周围人的视力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一样。

1

独特的语言教授方式为了能尽早地开发出我的潜能,父亲研究了许多教育著作,尤其是涉及早期教育方面的,他认为儿童虽然具备潜在的能力,但这种潜能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所以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某种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能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幼儿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能够尽早教孩子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言既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不会得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达到今天的文明程度,就是因为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因此,如果孩子不能及早掌握语言,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力。而如果能在孩子6岁以前准确地掌握语言,那么这个孩子的发展就一定会很快,而且其速度是其他孩子无法赶上的。

许多父母千方百计地注重孩子的身体发育,可是,我父亲既注重我的身体健康,也重视挖掘我的头脑。但当他提出这种观点后,有很多父母却感到非常惊异,认为这怎么能办得到呢?而我父亲却认为,其实做父母的只要略加留意就会发现,婴儿从小时起就对人的声音和物品的响声特别敏感。这表明,早期开始教孩子语言是可行的。那么早到什么时候呢?他主张从孩子15天大就开始灌输词汇,在孩子刚会辨别事物时就教他说话。

父亲曾给我讲过在我15天时他教我学单词的一段经历:

“在你15天大时,我们在你的眼前伸出手指头,你看到后就要捉它。刚开始时由于看不准,所以你总是捉不到。最后终于捉到了,你非常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吃起来。这时我就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你听。

“就在这种情况下,在你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我们就拿很多东西给你看,同时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你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来了。”

语言是用来沟通和交流的符号。“如果学习语言,不用来表达,这样是学不好的。”父亲曾这样说。所以,他非常重视孩子学习语言时的听说能力,提倡父母要为孩子学习语言提供听的环境,提供说的机会。父母应该尽早与孩子进行交谈,因为6周大的婴儿就会对谈话的声音有所反应。在这期间,如果照顾婴儿的人不爱说话,不去理会孩子或者和其他大人说话,那么这个孩子说话的时间就会减少。孩子也并非与大人说话他才说话,有很多时候他都会“自言自语”。父母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尽量跟他交流,让他的听力更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每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时,父亲和母亲或者跟我说话,或者轻声给我唱歌。当我眼光停留在床上吊着的彩色纸花上时,父亲会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红纸花、黄纸花……”如果父亲在做事,他也会用亲切的语调对我说话,告诉我他正在干什么。

在学语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孩子所说的语言规不规范,发的音标不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最初培训。我父母在教我语言时,他们所说的话就非常准确、清楚,为了能让我逐渐掌握,他们每说一句都很缓慢,并且还要重复好几次。父母还应该鼓励孩子多说,这样就便于孩子能快速而大量地掌握单词、短语和句子。我父亲就经常让我保持一种说话的热情,甚至全力鼓励我去表达,有些时候他还给我制造一定的说话环境,比如有时引导我念儿歌、讲故事,到我能说双音词、短语时,他还要尽量说简短的句子,以便能让我去理解和掌握。

父亲从教我学语言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套学语言的方法让我轻松愉快地掌握语言,而且在我9岁时就能精通六国语言。所以,我也用这套学语言的方法来教授我的儿子。这套方法不仅是父亲在教导我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独创,而且也是他对人类语言学方面的一大贡献。现在,我就把这套方法介绍那些想让孩子学语言并且想要孩子学好语言的父母们:

(1)语音纯正

当我发出一个声音,比如“ka—ka—ka”,父亲就立即回应,跟着我“ka—ka—ka”。而当他教我发“ma—ma—ma”时,如果我回应了,尽管不是很清晰,他仍给予充分的鼓励。不过使用这个方法时必须听清楚孩子的发音。比如孩子发“mo—mo—mo”,你却听成了“ma”并加以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会出现发音上的混乱。

父亲与我做这种游戏,总是在我睡醒后一小时进行,因为刚睡醒后的小孩子情绪最好,效果也更好。同时发音时要跟孩子充分交流,最好是要让孩子看着父母的脸,当然最好是能够看到嘴的动作。

教孩子发出纯正的音一定要简洁明了,千万不要啰嗦。比如教孩子发一个音“a”,直接教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说上一大段话,那样孩子听不清楚,就容易读错。

(2)从周围的实物开始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学习外国语,前提就是要多记单词。但是却往往劳而无功,很快就忘了。有一段时期,父亲为了以后能教我英语,他曾下决心要学好它,于是他就把韦伯斯特的袖珍小词典揣在怀里从头背下去,但是随记随忘,并没有多大效果。以后,在学的过程中他又总结出一个道理:要多记单词,还应当多读有趣的书,在阅读中记住书中的单词。同样道理,为了丰富孩子的词汇,只是填鸭式地硬灌,非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有害。

教小孩子说话,确实是很难的,如果不很好地下点功夫就教不好。父亲通过与我谈论有关饭桌上的器具、室内的摆设、院子里的花、虫等,巧妙地教我新单词的发音和词义。

在我稍大一点以后,父亲和母亲就抱着我教我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等所有能引起我注意的实物名称,总之看到什么就教什么。他们也教我动词和形容词等,使我的词汇渐渐丰富起来。

几乎每天晚饭后他们都要带我出去散步。从家里到村口的教堂,一路上父亲看到什么就讲什么,并有意识地让我注意:高高的树,矮矮的草丛,飞动的鸟儿,粗粗的木栅栏,路灯,楼房,马车,各种花草,各种人,还有忙碌的小蚂蚁……由于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我被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出门就指这儿看那儿,咿呀不休,说话也进步多了。

当然,在实行这一教育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开始时,教一些孩子容易发的音和一些非常简单的话,只要每天坚持练习,持之以恒,就必有所获。

(3)靠讲故事来增强对世界的了解

当孩子稍微能听懂话时,对于父母来说天天给他讲故事是非常必要的。在我父亲看来,对于幼儿,没有比对他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是陌生的,这个世界对他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世界,所以应该尽早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越早越好。为了培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亲和力,最好的做法当然就是讲故事了。讲故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启发想像,扩展知识。传授知识,死死板板地教,孩子不易记住;用讲故事的形式教,孩子就喜欢听,并且容易记住。所以,教育孩子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父亲认为,听故事是小孩子获得语言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他不但给我讲故事,而且他还选择好书,清晰而又缓慢地读给我听。

还有,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应该要他复述。如果不让孩子重复,就不能完全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我也把父亲的这些方法告诉我的妻子,在我儿子还不会说话时,我妻子就给他讲希腊、罗马、北欧各国的神话和传说。等他会说话以后,母子二人就表演这些神话。我们向儿子讲述《圣经》故事时,有的还用戏剧的形式表演。

这样不断地进行生动的教育,终于有了成果。我儿子到一岁多时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3000多个词汇,这即便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4)尽力丰富词汇

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尽快丰富孩子的词汇,让他们懂得道理。对我的词汇的训练一直受到父母的重视。凡是我还不认识的事物,他们都要求女佣不用“这个、那个”的说法,只有对我已经记熟了的事物,才教我用代词称呼。另外,在给我讲道理时,其中总会遇到一些我不懂的词汇,这时,他们都是随时给我解释,决不稀里糊涂地绕过去。

不要以为孩子这么小,那些难的词汇解释了他也听不懂。实际上这一行为的意义并不是让他立刻就记住或听懂,而是用解释生词的行为本身,教给他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遇到难点就绕过去,孩子就会养成“不求甚解”的坏习惯。

德国有许多通俗易懂的童谣,我们当然不会视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不顾。父亲从我小时就给我讲这些童谣,并且让我记住了它们。因为这些童谣的语调好听易记,所以大大有利于丰富我的词汇。不仅如此,我的智力也在阅读这些童谣的过程中很快地发展起来。我不到4岁就开始读书,这些书主要是以歌词形式写成的。

(5)反对教孩子不完整的话和方言

不完整的话和方言不仅可以造成孩子的思维模糊,还会造成孩子交流上的障碍等等。我父亲非常反对教给孩子不完整的话和方言,比如教孩子“咪咪”(猫)、“丫丫”(脚)、“汪汪”(狗)之类的。这些语言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害无益,这一点要特别引起父母们的注意。当然了,孩子学不完整的话和方言会更容易一些,因此许多父母也就认为孩子的语言从这些“半截子”话学起并无大碍。但是经过试验发现,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如能缓慢、清晰地教他说正式的语言,一般来说孩子都可以发出音来。

凡是我本来可以学会的东西,父亲都尽量教我。而有些愚蠢的父母就是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东西,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教。正如雷马克所说的那样,一个东西如果不使用,就难以评价它的作用。同样道理,如果不教给孩子他们本来能够学会的东西,那么,他们的那种潜在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事实上,对幼儿来说,学习说“汪”或“丫”等词汇虽然相对要容易一些,但这会给他们以后学习规范语言造成负担。对孩子的语言学习来说,完整规范的语言是他们迟早要学的语言,而那些半截子语言却是他们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让他们学两套语言,这势必给孩子造成双重负担。世上确实再没有比这更不经济的事了。孩子本来可以用那些白白浪费掉的精力去学习一些其他知识的,但他们在这种错误的教育下,只有付出这个宝贵光阴的代价了。因此,做父母的,决不应当教给孩子一些不完整的话,以免浪费时间。

也许有人说,教给孩子说这种话非常有趣,但你们是否想过让孩子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是否值得呢?!教给孩子不规范的语言的害处还不止于此。社会上有一些孩子,甚至到了十四五岁(甚或已长大成人),有的词还不能清楚的发音,这就是父母教育不当的结果。在今天的学校里,教员为纠正学生的这些发音毛病所付的消极劳动,往往比他们用于积极劳动所花的时间还要多,这实在是可悲。

但是,社会上却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孩子发出的错音、说出的错话为乐。他们不仅不帮助孩子纠正,反而将错就错,随声附和,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这样将使孩子永远无法发觉自己的毛病,以致习惯成自然,难以纠正。

能正确运用语言意味着能正确的思考。如果让孩子从小就使用似是而非的语言,那么孩子的大脑就难以训练好。

父亲从我出生时起,就尽可能地对我说准确而完整的德语。在向我灌输语言时,他认为俗语也很重要,因为有的意思,不用俗语就不能表达得很完美。我们的思想在发展着,新观念也在不断地产生着,表现这些新观念的俗语也必然增加,所以排斥俗语就会落后于时代。

父亲决不教给我不完整的话,我和我妻子对我们的儿子也是这样做的。这种完整的语言教育从一开始就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我还不到一岁时,父亲的一位朋友对我说:“卡尔,我想看看你的汪汪。”我于是纠正说:“这不是汪汪,是狗。”父亲的这位朋友对此大为惊讶。

(6)用明确的词汇来丰富清晰的小头脑

在语言教育中,父亲非常强调从一开始就要让孩子学到标准的语言。为此,他总是反复清晰地发音给我听,耐心地教我标准德语。只要我发音准确,他就摸着我的脑袋表扬道:“说得好,说得好。”当我发音不标准时,他就对我母亲说:“你看,你儿子不会说……”于是母亲就回答说:“是吗?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这样一来,尽管我还很小,也激起了我拼命学标准语音的劲头。经过我们一家人的不懈努力和执著坚持,从小我的发音就非常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