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13763400000030

第30章 损美性疾病经络治疗(1)

一、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

斜,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面部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腮和撅嘴等动作,闭目不紧,露睛流泪,进食咀嚼时食物常潴留在患侧齿颊之间,饮水、漱口时水由患侧口角漏出。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多数在单侧为主。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入中太阳、阳明经络,一侧经络气血运行不利,使筋肉失养而弛缓不用,健侧则气血运行通畅,筋肉收缩功能如常,于是口眼歪向健侧。若病延日久,瘀血不去,气虚不能上奉于面,阴血亦难灌注阳明,致使面部肌肉失去气血濡养而枯槁萎缩,终致口眼斜难以恢复。

西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一般认为本病可能为病毒感染,或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此外,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腮腺炎等也可导致面神经麻痹。

(二)诊断要点

根据起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相鉴别,后者仅表现为下面部瘫痪,面上部不受影响,病者鼻唇沟浅,不能鼓腮、露齿,但能皱额、蹙眉,闭眼受影响亦较少,且多伴有偏瘫、失语。

本病尚需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引起的面神经麻痹以及颅后窝炎症、肿瘤所致的面神经麻痹等相鉴别。

(三)治疗

1.毫针方法

(1)风邪外袭症状:突然口歪眼斜,面部感觉异常,耳后隐痛,或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亦有见弦细脉象者。治则:祛风通络。取穴:患侧风池、完骨、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合谷、人中。加减:若兼恶寒发热、头痛骨楚等表证者,加大椎;露睛流泪者,加攒竹或鱼腰;耳后疼痛,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操作:左病针左,右病针右。本证发病初起(1周内),神经炎症尚处于发展阶段,近取穴宜少,刺激宜轻,以温灸为主,远取诸穴,如合谷等则可用泻法,强刺激。待急性炎症消退后,面部诸穴刺激可加强,除针灸并用外,再加拔火罐。如用电针疗法,亦应在1周后使用。

(2)气虚血滞症状:口歪眼斜日久,面部麻木或有板紧之感,面肌掣动,舌质暗,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治则:补气活血。取穴: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颧髎、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加减:闭目难睁者,加攒竹、太阳;口歪难正者,加人中、承浆。操作:刺激宜轻,留针30~60min,并加艾条温灸。足三里、三阴交补法。

2.电针疗法

取穴:患侧颊车、地仓、阳白、四白。操作:颊车向地仓斜刺,地仓向颊车斜刺,这两穴为一组,得气后各接电极一头;阳白向上平刺,四白向下平刺,这两穴亦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通电15min,通电量以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宜。电针宜为发病1周以后应用,急性炎症期不宜施用。波形为断续波,频率50Hz。

3.皮肤针疗法

取穴:取患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牵正。操作:用重叩法,使轻微出血,再用小火罐吸拔5~10min,至局部皮肤微紫为度,隔日1次。

4.耳针疗法

取穴:面颊区、肝、眼、口、皮质下,配肾上腺、枕。操作: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60min,隔日1次或用揿针埋针1~2d,取出后休息3d,再如法埋针。

5.铍针疗法

取穴:划割患侧口腔黏膜。上部病变割患侧大臼齿对面颊黏膜,中部病变割患侧小臼齿对面颊黏膜;下部病变割患侧口角上下犬齿对面颊黏膜;新患割硬块或麻痹区,亦可按经络循行部位划割。向患侧歪斜者割健侧。

操作:用铍针或手术刀划割,做斜切口,深0.1~0.3cm,长1.0~1.5cm,小儿深度酌减。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按摩挤压患侧,用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者出血多,体弱者出血少,至血色鲜红为止。

6.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患侧腧穴,如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太阳、牵正、下关、翳风。操作:用维生素B(下标1)100mg加维生素B(下标12)100μg。选用皮试针头,按水针操作常规,将药液分注于每组4个穴位内,每天或隔日1次。

7.穴位敷贴疗法

取穴:患侧颊车、地仓、颧髎、下关、阳白。操作:选用马钱子粉或蓖麻子仁,用马钱子粉0.2g或蓖麻子仁捣烂,取绿豆粒大一团,敷于上列穴位,外贴活血止痛膏固定,隔2~3d更换1次。

8.穴位埋线疗法

取穴:取患侧颊车、地仓、下关、翳风。操作:用9号注射用针头,28号2寸长毫针,毫针针尖剪平作针芯,取“0”号羊肠线1~1.5cm。穴位处皮肤做常规消毒后,将羊肠线放入9号针头内,随即刺入穴位内,提插得气后,将针上提1.2~1.3寸,再随提随推针柄,把羊肠线推进穴内,然后将针拔出,用消毒小纱布覆盖,胶布“十”字固定,1周后可如法再埋1次。

9.穴位激光照射疗法

取穴: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下关。操作:采用低功率氦-氖激光照射以上腧穴,每穴照射5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再做第2疗程。

10.灸法

取穴:印堂。操作:取新鲜生姜适量,捣如泥糊状,备用。敷灸前先用三棱针于印堂穴点刺出血,再取蚕豆大鲜姜泥一团敷贴于点刺之穴位上,10~15min,患者面部有发热感时即可将姜泥去掉,隔3d治疗1次。

11.推拿按摩

第一步: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在患者一侧,用一指推印堂、阳白、睛明、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往返治疗,并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侧后健侧,配合擦法治疗,但在施手法时防止弄破颜面皮肤。

第二步: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一指推法施于风池及项部,随后拿风池、合谷。

12.刮痧

穴位:翳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攒竹、风池、曲池、外关、合谷。

13.内服药

牵正散:关白附、僵蚕、全蝎各等份。加减:症重者,选加蜈蚣、天麻、木瓜、松节、伸筋草、胆南星、半夏等。用法: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服。

14.外治法

蓖麻子30g,冰片0.09g,共捣为膏,冬月加干姜、附子各3g,敷患处。

15.膳食

(1)人参薤白粥:人参10g,薤白12g,鸡蛋(去黄)l枚,小米适量。

先将人参打碎,加水用文火煮汤,然后入小米煮粥,将熟,下鸡蛋清及薤白煮熟。早晚分2次服食。

(2)枸菊饮(《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枸杞子30g,菊花10g。

将2药煎水代茶饮,1日服完。

16.西医治疗

发病急性期,口服泼尼松和抗病毒制剂治疗,同时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能量合剂、血管扩张药。长期不愈的采用超短波、射频、面神经孔减压术等方法治疗。

(四)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尤其是眼睛的休息。避免冷风侵袭,注意面部保暖。如时值冬令,外出戴口罩。

2.嘱患者自行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次5~10min,每天数次。并可在局部热敷,每次10min,每天2次,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烫伤。

3.如果闭目不能,需要保护暴露的角膜,白天滴眼药水,临睡前涂金霉素眼药膏。

二、扁平疣

扁平疣,中医称为“扁瘊”。扁瘊是粟米至豆粒大小、扁平隆起的皮肤良性赘生物。颜色近似正常皮肤,有时呈深浅不一的棕褐色。因好发于青年男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良性赘生物,免疫功能缺陷或偏低的人易感染发病。潜伏期1~20个月,平均为4个月。大多数病人不痛不痒,无任何自觉症状,好发于颜面、手背,故是较常见的损美性疾病。本病在中医古籍中又名“晦气疮”“疣疮”。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气血失和,运行失其顺畅条达而气滞血瘀;血不养脏,致肝火内动,或血枯生燥,而筋气外发,更兼腠理不密,为风邪热毒之邪乘虚内侵,搏于肌肤,凝聚成结。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致病原为人类乳头瘤病毒,多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染,发病则与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二)诊断要点

1.好发于青少年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起病较突然。

2.损害为正常皮色,淡红或淡褐色扁平丘疹,米粒大到绿豆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光滑,境界清楚。

3.皮疹数目较多,常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见由于搔抓后的自体接种现象——皮疹沿抓痕呈串珠状排列。

4.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可自行消退,消退前瘙痒明显,愈后不留痕迹。

(三)治疗

1.毫针疗法

取穴:迎香、四白、阳白、颊车、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操作:本病以实证居多,故手法以泻法为主,留针30min,每5min运针一次。病程较长者用艾条在疣体口重灸15min,以微红为佳。加减:根据疣所在的部位酌加腧穴,取阳明、少阳经穴为主。取穴:行间、侠溪、中渚、血海、阿是穴。操作:以上各穴用泻法,留针30min。

2.耳针疗法

取穴:肺、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患处在耳部相应穴位。操作:王不留行籽贴压穴位。每次揉按20~30次,每天揉3次。双耳轮换,3d换1次,3周为1个疗程。

3.火针疗法

取穴:阿是穴。操作:注意寻找疣体较大的母疣,用火针烧刺疣根部四周,再在疣中心加针一针,1周后原发母疣自行枯萎脱落,后起的疣群也逐渐消失,不可刺得过深,针刺3d内勿用水洗患处,以防感染。1周内脱落而愈。

4.艾灸疗法

用艾炷放在疣体上灸之,每天1次,直至脱落。

5.水针疗法

取穴:外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操作:用板蓝根注射液穴位注射,每天1~2次,每穴注入1~2ml。

6.推拿按摩

第一步:揉印堂、点揉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太阳。

第二步:掐人中、按承浆。

第三步:拿揉内关、外关、合谷。

7.刮痧

穴位: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血海。

8.内服药

祛疣汤:木贼15g,香附10g,连翘15g,薏苡仁30g,板蓝根30g。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药渣可再煎成水外用。

9.外用药

乌梅治疣方:乌梅、香附、木贼草各30g。加水煎2次,去渣,取滤液约300ml,待温后用棉球蘸湿敷于长疣处每次敷20~30min,连续3~5d。

10.膳食

取生青苦瓜剖开去子,放入酸菜水中浸泡1周后,取出切碎,在油锅中爆炒1min盛人盘中作菜食用。1日3次,每次100g,连续食用半月。

11.西医治疗

口服药物疗效较差,主要用于抑制病毒繁殖,调节机体免疫力,如泛昔洛韦、多抗甲素片、左旋咪唑、干扰素等。多数用外治法,对皮损数目较少者,液氮冷冻、CO(下标2)激光、微波、光动力,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用3%肽丁胺霜点涂疣体。

(四)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如突然出现瘙痒,基底部红肿,损害突然增大,损害趋于不稳定等现象,是消退期出现的预兆,此时要坚持治疗,否则前功尽弃。

2.治疗期间严禁用手搔抓患处,以免病毒流窜,疣体扩散。

三、酒渣鼻

酒渣鼻俗称“红鼻子”,是发生在鼻部的慢性皮肤病。多见于中壮年人,初以鼻部为中心,颜面中部发生弥漫性潮红,伴发丘疹、脓疱和毛细血管扩张,因鼻色紫红状如酒渣而得名。古人认为本病与饮酒有关,故称酒渣鼻。

(一)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于鼻部,内与肺胃脏腑有关,外邪侵袭和过食辛辣常加重病情。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便秘、内分泌失调、嗜酒、喜辛辣刺激性食物的影响,致使皮肤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而致。毛囊虫感染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本病具有家族遗传因素。

(二)诊断要点

1.皮损以红斑为主,主要表现为面部的弥漫性散布的红斑,通常以鼻部、颊部、须部、额部为最显着。

2.初起皮疹时隐时现,寒冷刺激或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情绪紧张激动时更为明显。可有毛细血管或小血管扩张。尤其是鼻尖或鼻翼的浅血管更明显。

3.在红斑的基础上可出现散在性痤疮样丘疹或小脓疱,有的呈豆大坚硬的丘疹,自觉微痒,皮疹由鲜红变成紫褐,有时覆以少许鳞屑。

(三)治疗

1.毫针疗法

取穴:印堂、素髎、迎香、地仓、承浆、合谷、曲池、颧髎。加减:伴有肝气不疏者可加肝俞、阳陵泉。操作:取坐位,各穴轻度捻转,留针20~30min,出针放血4~5滴,每2~3日针刺1次。加减:热甚者加曲池、合谷。

2.耳针疗法

取穴:外鼻、肺、内分泌、肾上腺。操作:每次取2~3穴,留针20~30min,每天1次。用耳穴压豆法,每天1次。

3.穴位注射疗法

取穴:迎香操作:取0.25%~0.5%普鲁卡因注射液,在双侧迎香分别注药0.5~1ml,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效果不显时加印堂穴。

4.三棱针疗法

取穴:鼻环穴(在鼻翼半月形纹之中间)。操作:先用2%碘酒消毒,再以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对准穴位,刺入0.1~0.2寸深,退针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3~5滴,隔日1次。

5.梅花针法

患处可用七星针轻刺,每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