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近视与弱视防治必读
13763100000003

第3章 你是如何患的近视眼与弱视(1)

一、什么是近视眼

当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在眼不用调节的情况下进入眼球后,正好聚集于视网膜上,这种眼称为正视眼,聚集于视网膜前方或后方,称为非正视眼,也叫屈光不正,远视眼、近视眼、散光眼等统称为屈光不正。眼在不用调节时,平行光线入眼后,经过屈折、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光线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而是形成一模糊的光圈,故不能看清远方的目标,这种眼称为近视眼。近视眼需要在视网膜上得到一清晰的图像,必须将目标逐渐向眼前移近,使平行光线变成散开光线,这种在眼前有限距离内,能够看清目标的最远点,为近视眼的远点,远点愈近,近视眼程度愈深。另外,还可以在近视眼前加一合适的凹镜片,使平行光线变为散开光线,其散开的程度正如由近视眼的远点出发者,因此在视网膜变为散开光线。

我国是近视眼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据各地抽样调查统计,小学生中约占10%~16%;中学生中约占20%~40%;大学生中约占60%以上;一些重点中学近视眼的发病率高达80%,其中视力0.3以下的竟占60%之多。因近视眼和弱视眼引起的对眼损害的并发症,在临床上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您是如何患的近视眼

在研究近视眼形成原因时,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1.遗传因素在眼的屈光状态形成中,遗传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家族、种族调查和双生子的研究,发现近视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外大量调查证实,近视眼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1927年上海胡诞宁对高度近视的遗传规律进行探讨,发现双亲均为高度近视者,其子代均为高度近视,双亲一方为高度近视,另一方为正视者,其子代患高度近视者占57.5%,双亲均无高度近视,其子代患高度近视占22.3%。不同种族之间的近视发病率也有很大差别,如中国、日本、德国等近视发生率较高,而黑种人、爱斯基摩人等近视发生率就较低,且近视屈光度一般不高,这也是支持遗传学说的论点之一。在对双眼的近视发病率的研究中,胡诞宁对82对单纯性双生子所做的调查,发现近视一致率在同卵双生子为81.6%,异卵双生子为57.6%,差别显著,相关系数同卵为0.27,异卵为0.263,也有显著性差别,从近视一致率之间显著的差别,说明近视眼与遗传密切相关,但同卵双生之间的差值大于零,说明环境因素亦在起作用。

2.环境因素一个人从胚胎发育到出生后生长都存在一系列的环境因素可能影响近视眼的发生与进展,其中包括近眼距离工作、体质、营养以及疾病等因素。多年来通过大众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动物实验,证实近视眼的发生与近距离作业有着密切关系,如青少年从入学起,直到升入大学,近视呈直线上升。国内徐宝萃调查的近视发病率是:学龄前幼儿为2.97%,小学生为7.77%,中学生为22.32%,大学生为36.4%~46.33%。另外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以上可称为学校性近视,一般不超过-6.0屈光度,多在青春期后停止发展。青年由于调节性很强,如近距离用眼时间太长,可引起远视力减退,称为假性近视或功能性近视,经过休息或用睫状肌麻痹药后,视力可部分或全部恢复。在阅读及其他近距离工作时,还应注意坐姿,与桌面的距离,灯光的亮度及方向,字迹的大小及清晰度等。另外,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500例近视患者中,39.8%习惯于近距离阅读(<30厘米),60.6%爱看小说,从而挤掉了课外活动时间等。还有电视的普及,电子游戏机、电脑深入到很多家庭,加上城市儿童超前教育,激烈的升学竞争等等都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原因。在环境因素中,体质情况与近视眼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据专家研究表明:72.3%的近视患者是无力体型,体重、胸围指数均偏低。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给饲养的家兔吃过量的蔗糖,致使家兔发生了近视。母亲在怀孕期间患病也可影响到胎儿的发育,成为胎儿出生后近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某些全身性传染性疾病如结核、麻疹、猩红热等,也都与近视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在营养方面,婴幼儿如缺乏营养,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不足也可成为近视眼发生、发展的诱发因素之一。有人统计,喜吃零食、甜食,患龋齿的青少年近视眼发生率高。研究也证明,营养缺乏可使眼球巩膜组织发育受到影响而变得软弱无力,经不住正常的眼内压力,进而导致眼轴拉长,引起近视。

三、近视眼有哪几种类型

目前,近视眼分类方法很多,对近视进行正确分型,有利于探索近视的发病机制,便于诊断和合理防治。

1.按照屈光特性可分为

①弯曲性近视: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所致;

②轴性近视:因眼球前后轴过长所致;

③指数性近视:因屈光媒质指数过高所致;

④位置性近视:因眼球内某屈光媒质位置前移(多为晶状体),可引起近视,这种较少见。

2.按照近视的程度可分为

①低度近视或轻度近视:一般为-0.30屈光度以下;

②中度近视:-3.00屈光度~-6.00屈光度以下;

③高度近视:一般为-6.00屈光度以上者。

3.按照病程进展及有无病理变化可分为

①单纯性近视:多为学校性近视,发展缓慢,20岁以后基本稳定,屈光度多在-6.00屈光度以下,多数眼部没有病理改变,用适当镜片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一般无严重的并发症,单纯性青光眼的发病率并不高于正常人群;

②变性近视:又称高度近视,一般均有先天遗传因素,病程多为进行性,随着眼球逐渐加大,屈光度增高,均在-6.00屈光度以上,其眼球的病理变化也逐渐加重,-10.00屈光度以下,眼球变性不明显者,可用镜片矫正至正常,-10.00屈光度以上眼球变性明显者,用普通眼镜或接触眼镜均不易矫正至正常。单纯性青光眼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如果有并发症(白内障、黄斑出血、Fuchs斑、视网膜脱离等),不少人成为低视力,严重者尚可致盲。

4.按照调节作用参与的多少可分为

(1)假性近视:患者远视力低于正常,近视力正常。如用较强的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则视力可达正常,检影验光为近视或轻度远视。假性近视如果小瞳孔验光,常能接受负球镜片使远视力提高,但不能使调节放松,视力疲劳依然存在。故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因调节力强最好采取麻痹睫状肌的办法检影验光。一般不需配戴眼镜。治疗效果较好。

(2)真性近视:患者远视力差,近视力好,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时,其散瞳后的视力变化不大,用负镜片可矫正视力。这种近视不是因为调节过强引起的,而是因为其他屈光因素引起的。小瞳孔验光与散瞳验光,其结果差别不大。治疗效果欠佳,如学习、工作需要可以配戴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