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近视与弱视防治必读
13763100000022

第22章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与治疗

一、中医对近视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近视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称近视为“能近怯远症”,是以视近清晰,而视远模糊为主证的眼病。近代医学认为,由于遗传或后天发育不良致使眼轴延长,或者由于睫状肌痉挛,使晶状体曲率改变等因素,致使物像成焦于视网膜之前所致。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脏,乃人体生长发育之源和眼内黄睛发光之根。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则眼之前后直径(轴径)不长不短,饱满丰圆,黄睛发光远近正常,始无远视、近视之疾。若阴阳一有所偏,则眼内组织发育不良,眼之前后直径不长即短。其长者,黄睛较正常而后移,黄睛发光则远射困难,此乃阳虚阴盛,阳受阴遏,故视物能近怯远。但阴阳互根,久则相互影响,多致远近视力均下降(然亦有终身如始者)。以上所述常属于先天生理病变,故有该症“禀受于父母”之说。但是,亦有六七岁以后方有此症者,多为日常生活的不良习惯所导致。若平素嗜食生冷,涉水凉浴,暗处作业,卧床读书,久病阳虚,“暴喜伤阳”等,致使体内缺乏阳气温煦,经络滞涩,阻遏黄睛发光,不能远射,则能近怯远。且亦有因高热郁热凝滞,发光不得遥远而致成近视者。因此,治疗近视要重视局部因素,同时要照顾全身的调理,这样才能提高疗效,巩固成果。祖国医学既强调整体治疗,如内服中药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使血旺精充,目窍得养;又重视局部滴药和针刺、推拿、气功等外治法的运用。

二、中医中药对近视的治疗

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刺治疗近视眼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对假性近视患者,针刺治疗后远视力可明显提高,但远期疗效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探索。

(1)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经络,疏通气血的壅滞、郁阻,加强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和肌肉的营养,放松调节,恢复疲劳,提高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目的。

(2)取穴原则:针刺治疗近视眼的取穴原则,应以眼部附近穴位为主,远处及全身穴位为辅的方针。治疗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定期轮换穴位。

(3)穴位选择与方法:①劳心伤神型,睛珠前突、去雾移晴、面白乏力、心悸懒言、神疲多梦、失眠。苔白舌淡、脉细无力。取穴:丝竹空、瞳子、攒竹、睛明、四白、光明、臂臑、风池、神门、心俞、内关。操作:选以上4~6个穴,注意远近配合,以毫针行平补平泻法。远端穴宜用毫针补法;②肝肾亏损型,双目干涩、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淡苔少、脉沉无力。取穴:风池、睛明、球后、承泣、四白、攒竹、光明、臂臑、三阴交、太溪、肝俞、肾俞。操作:用毫针平补平泻法,远端取穴宜用毫针补法。

(4)疗程:每日1次,每次可留针约30分钟,7~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5~7天。少数患者针刺一次视力即可提高。

(5)注意事项:①针刺部位要准确,深浅要合适,手法要熟练,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疗效;②球后血管丰富,针刺时不宜大幅度捻转,以免引起出血;③对体质虚弱、过度疲劳、低血糖患者,针刺时应慎重;④此法有一定危险性,不宜在学校推广,应由专科医师操作。

2.电针疗法取穴原则和方法同上。操作:采用国产多种型号电子治疗仪之一,在上述所取穴位针刺得气后,将电极一端接风池,另一端交替接于其他各穴,电流强度与频率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穴电刺激3~5分钟,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天。

3.梅花针疗法取穴:玉枕至大杼各穴,眼眶周围诸穴。操作:颈椎两侧,玉枕至大杼穴用梅花针轻叩5~10遍,以少许出血为度。眼眶周围诸穴轻叩3~5遍,以皮肤潮红,患者自感灼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休息3~5天。

4.耳针疗法耳针是针灸疗法的1个分支,也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用耳针治病在我国源远流长。近些年来,针刺耳郭与眼相关的穴位,进行青少年学生近视眼的治疗亦有不少报道。

(1)机制:中医记载,“耳为宗脉之所聚”,“五脏六腑十二脉有络于耳者”之说,充分阐明了耳郭是体表的一部分,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郭的相应区域内出现反应。所以,通过对耳郭有关穴位进行针刺、压迫或按摩,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能调整经络气血,使之畅通上贯于目,从而达到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目的。本法有奏效快、花费少、简便易行等特点。

(2)穴位选择与方法:①常用穴位有:眼、肝、肾、目1、目2等穴位;②每次可选2穴,留针约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注意事项:①针刺时应注意局部消毒,防止耳郭感染;

②体质虚弱、有晕针史、冬季耳郭有冻疮者不宜针刺。

5.耳穴贴敷压丸疗法此法是替代耳穴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它避免了耳穴针刺时疼痛的缺点,却收到耳针疗法同样的效果,所以深受患者欢迎。

(1)机制:与耳针疗法作用机制相同,但耳穴贴敷压丸疗法对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可起到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刺激,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抑制病理性兴奋灶。因持续的刺激,对青少年学生近视眼疗效的巩固与防止复发可起到积极作用。本疗法安全无痛,不良反应少,且不易引起感染。

(2)治疗方法:①压丸疗法所用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油菜籽、白芥子、小米或王不留行籽等,以王不留行籽较为常用;

②在眼、肝、肾、目1、目2等相应穴位探寻压痛点;③每次选2穴,将王不留行籽用0.6厘米×0.6厘米大小的胶布贴上,对准已消毒耳郭的相应穴位贴好;④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贴敷处3次,每次每穴位1~2分钟,3~7天复诊1次,根据情况更换穴位,5次为1个疗程。

(3)注意事项:①夏季因汗多,压丸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冬季如耳郭有冻疮也不宜贴敷;②贴敷期间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③对胶布过敏者最好不要采用压丸贴敷疗法。

6.推拿疗法推拿疗法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拿古称按摩,早在二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应用按摩来治病。推拿治疗近视眼其实就是以指法代替针法,运用“内功”轻按有关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1)机制:推拿治疗近视眼是通过手法作用于眼部周围有关穴位,促使经络疏通,调和营卫,增强眼部血液循环,解除眼肌疲劳,从而达到防治近视的目的。

(2)穴位选择:①主穴:天应穴(攒竹下三分);②配穴:攒竹、丝竹空、瞳子、鱼腰、四白、睛明等。

(3)方法:①按摩天应穴300圈;②按摩攒竹、丝竹空、瞳子、鱼腰穴各20圈,按摩睛明穴60圈,四白穴120圈;③每天上下午课间休息各做1次,每次按摩主、配穴共计约15分钟。

(4)注意事项:①按摩时手法要均匀、有力、柔和,要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循序渐进。要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手法要领,治疗时才能得心应手;②按摩时手部要保持清洁,指甲修剪,以免划伤眼周皮肤;③眼球或颜面部有炎症时严禁按摩;

④可自我按摩也可相互按摩,但注意力要集中。

7.中药治疗中医认为近视是心阳衰少,阳不足而阴过盛,以致阳被阴侵,治疗以培补心气或滋补肝肾为主。对青少年学生近视眼的治疗,需在注意用眼卫生的前提下方可奏效。古今治疗近视眼的方剂较多,其中尤以《审视瑶函》中的定志丸较为有代表性。

(1)定志丸《审视瑶函》:①方剂:远志(去心)、菖蒲各100克,人参、白茯神各50克;②制法: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以朱砂为衣;③服法:每次服1丸,米饮送下,食后临卧,每日3次。

(2)开窍明目补肾五子汤:①方剂:菖蒲9克,远志9克,党参12克,茯神9克,珍珠母30克,生地黄24克,盐知母3克,盐黄柏3克,菟丝子9克,车前子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9克,茺蔚子9克;②用法: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2~3个疗程。

(3)加味定志丸:①方剂:远志2份,菖蒲2份,党参2份,茯苓1份,朱砂0.22份,煅石决明1份,枸杞子1份,桑叶2份,菊花2份;②制法:将茯苓、菊花、桑叶、煅石决明共研粉末过100目筛。党参、枸杞子、菖蒲、远志用水熬制提纯浓缩制成流浸膏,然后将药粉与浸膏混合,烤干打粉过100目筛,加蜂蜜制成丸剂,再将朱砂打粉过100目筛粘于丸剂外面即成,每丸10克;③用法:每日3次,每次1丸,饭后温开水送服。

(4)近视丸:①处方:红参24克,远志、女贞子、肉苁蓉、石菖蒲各60克,茯神、枸杞子、菟丝子、石决明、磁石各30克,麦冬15克,甘草12克;②制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

③服法:成人每次服15克,10~15岁青少年每次服10克。每日1次,温开水送下,4周为1个疗程,可连服4个疗程。

(5)安神复明片:①处方:石菖蒲12克,远志15克,桑椹15克,鹅不食草15克,升麻10克,党参10克,丹参15克,草决明15克,何首乌15克,菟丝子12克,柴胡10克,冰片0.3克;②制法:上药粉碎,制成0.5克的片剂;③服法:每日3次,每次3片。

[注]以上2~5方分别由钟润先、曾岚、文日新、杨子臣等根据定志丸方剂加减而成。

三、病例介绍

【例1】赵××,女,10岁。发现最近坐在第二排看黑板不清楚,夜间梦醒,晨起头昏,学习成绩下降,检查:视力:右=0.6,左=0.5。戴镜:右=-2.00屈光度可矫正到1.2,左=-2.25屈光度可矫正到1.2+2。眼位、眼球活动、外眼均正常;眼底检查:视神经乳头颞侧月牙状弧形斑,余正常。

治疗经过:0.5%阿托品眼药点双眼,每晚1次,结合耳穴贴敷压丸疗法和口服安神复明片,1个月后,自觉视力上升,夜间睡眠改善,晨起精神好,查视力:右=1.0,左=1.0-3,停服安神复明片,改双星明眼药水滴眼,继续耳穴贴敷压丸,以巩固疗效。

【例2】沈×,男,8岁。发现患儿上课时看黑板不清楚,写字、看书距离很近1年。检查视力:右=0.6,左=0.6-2。戴镜:右=-1.5屈光度可矫正视力到0.8,左=-1.5屈光度可矫正视力到0.8。眼位、眼球活动、外眼及眼底检查均正常。治疗经过:用双星明眼药水点眼每晚1次,珍视明眼药水点眼每日4次,结合华亚牌增视仪治疗,及脉冲电刺激眶周睛明,攒竹、承泣、鱼腰、健明等穴位,4周后双眼视力上升到1.0,按原方案继续治疗3个月,患者视力稳定在1.0,几年来,患儿一直保持良好的视力,看书、写字距离正常。

【例3】邢××,女,11岁。双眼干涩羞明,困胀疼痛,用眼过久则更甚,视物日趋昏暗不清,视近物较清楚,伴头疼头涨,失眠多梦,口苦口干。经检查诊断为“单纯性近视”。检查:双眼视力为0.5。戴镜:右=-1.50屈光度可矫正视力到1.0,左=-1.50屈光度可矫正视力到1.0。眼位正常,眼底无改变,舌质红,舌尖有瘀点。辨证:劳目久视伤血,血虚无以养目。治则:平肝清热祛风,佐以安神定惊。处方:熟地黄15克,防风6克,川羌活10克,桂心6克,

菊花10克,没药9克,黄连6克,决明子15克,五味子10克,蔓荆子12克,朱砂1克(冲服)。

2诊:服上方3剂,眼、头痛俱止,视物清晰,视物较前持久,睡安纳增,精神爽。双眼视力均为0.8。宗前意,上方去没药,加川牛膝9克,当归9克,谷精草20克。

3诊:上方用10剂,诸症悉除,双眼视力均提高至1.2。再以上方加枸杞子,以滋阴养肝,嘱其再服10剂,以资巩固。5年后随访复查,视力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