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也一样,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美国作家哈罗德·斯·库辛写过一篇《你不必完美》的文章。在文中,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在孩子面前犯下了一个错误,他感到非常内疚。他思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从此被毁,怕孩子们不再爱戴他,所以他不愿意主动认错。在内心的煎熬下,他艰难地过着每一天。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主动给孩子们道了歉,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比以前更爱他了。他由此发出感叹:人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往往那个经常会有些错失的人是可爱的,没有人期望你是圣人。
21.诚实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还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因为季布重诺言、讲信用的结果。通常,重诺言、讲信用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常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字。这是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的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北宋时,少年晏殊才华横溢,声名远播。一次,奉旨巡查抚州的王大人想考一下他的文采,让他即景作词一首。晏殊只是略加观察,便吟出了被世人称绝的《踏莎行·晚春》。
于是,王大人向宋真宗禀报说,在江南发现了一名神童,宋真宗马上下令,让晏殊参加开封的科举考试。
考场上,晏殊打开试卷一看,题目竟是自己熟悉的《晚春》,这太容易了!只要把自己作过的词填上去,不就可以高中了吗?但晏殊觉得这样得来的成绩不真实,违背了做人要诚实的原则。
他提笔在试卷上说明原委,请皇上给他另出了试题。等到发榜时,名单上却没有晏殊的名字。后来,宋真宗问晏殊考得如何,并亲自调阅晏殊的试卷,看后大为赞赏,当即封晏殊为少年进士。
22.自率
给予自由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不要过分地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儿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潜藏着无穷的害处与危险。
一位骑师精心训练了一匹好马,所以,骑起来得心应手。只要他把马鞭子一扬,那马儿就乖乖地听他支配,而且骑师说的话,马儿句句都明白。
骑师认为用言语指令就可以驾驭住了,再给这样的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外出时,把缰绳解掉了。
马儿在原野上驰骋,开头还不算太快,仰着头抖动着马鬃,雄赳赳地高视阔步,仿佛要叫他的主人高兴。但当它知道什么约束都已经解除了的时候,英勇的骏马就越发大胆了。它目若闪电,头脑充胀,再也不听主人的叱责,愈来愈快地飞驰在辽阔的原野上。
不幸的骑师,如今毫无办法控制他的马了,他想用笨拙而颤抖的手把缰绳重新套上马头,但已经无法办到。失去羁控的马儿撒开四蹄,一路狂奔着,竟把骑师摔下马来。而它还是疯狂地往前冲,像一阵风似的,路也不看,方向也不辨,一股劲儿冲下深谷,摔了个粉身碎骨。
“我的可怜的马呀,”骑师好不伤心,悲痛地大叫道,“是我一手造就你的灾难,如果我不冒冒失失地解掉你的缰绳,你就不会不听我的话,就不会把我摔下来,你也就决不会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
给予自由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不要过分地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儿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潜藏着无穷的害处与危险。自率来自于自我控制,一个人必须能控制住自己所有的情绪与行为。在你要控制别人之前,一定要先控制住自己。如果你不能征服自己,就会被别人所征服。当你在镜子里看到自己时,他既是你的最好朋友,也是你的最大敌人。
23.谦虚
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是一种不幸,人一旦陷入骄傲,就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就会丧失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与良言。骄傲又是无知的别名词,它使无知与浅薄的人更加狂妄自满。谦虚是一种美德,一种气度,一种风范,知不足后才能更大步地向前行。谦虚的人马到成功,骄傲的人途穷日暮。
“满招损,谦受益”,其意是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这也是警告我们立身处世要经常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满招损,谦受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古代帝王为警省自己,在身边的座位左侧放着一个欹器,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了就倾斜。把这种器具用来警省自己的言行心态,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办法。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妄想和杂念,便会失去真心,代之而起的是骄狂傲慢之心,处于这种心态之下,自然会像欹器一样翻倒。就事理而言也确实如此,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设法陷害,那么这个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岂有不败之理?
俗语说:“泰山不让土壤”,此话是说:泰山如此之高大,也不拒绝接受一粒土故愈成其高大。自然界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只有不知满足,虚怀若谷,大度能容,才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
战国末年,韩国阴谋用派水工帮助秦国修理灌溉用水渠为名,企图削弱秦国的势力。事发后,秦皇室震惊,乃至上下草木皆兵,请秦王驱逐在秦朝廷的一切外援客卿。当时,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之前,李斯冒死给秦王上了一表,即《谏逐客书》,表说:
“今日秦国能如此强大繁荣,都是秦历代君主起用贤能之士的结果。秦能容士,故天下贤士纷纷慕名而来。自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任用降臣百里奚以来,外援贤能之士来秦国者,络绎不绝。
“所以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洋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服其德。对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寻求贤能的人才。只要是人才,就该畅其所用。而不能因为臣子是异国人,而就怀疑他、驱逐他。眼下这种逐卿的做法,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呀!人才尽去,永无贤人复来,又怎么能期望国家长治久安呢?”
看了《谏逐客书》后,秦王恍然大悟,为了秦国前途,万不可自减其势。于是,立刻废除了逐客令。秦王听信李斯的忠言,采取了明智的方法,各方人才纷纷引进秦国,为后来统一全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此“容人之法”,许多名家所见略同。
《韩非子》有:“泰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其富。”
《管子》中载:“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可见,一个有志成大事的领导者,要想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要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能虚怀若谷,有包容一切人、事、物的雅量,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实现其远大抱负。
一个领导在为人处世中一定要明白这一道理:守住谦让的人最崇高。谦虚是人性中的美德,它是驯服人、驾驭人的最大要领。
领导虽身居高位,而能礼贤下人,就能得到人才、人心。有大功而能谦恭下士,所以能得士人。据守着天下的尊位,不能自谦尊人,自卑敬人,自下而上人,要想收服天下的贤才哲士为我所用,又怎么能办得到呢?
汉高祖首次见郦食其时,让两位女子替他洗脚,郦食其责备他以长者的态度见人,刘邦马上停下,站起来表示感谢。于是,一改傲慢的态度,而以礼待人。所以郦食其为他效死力。
老子说:“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似混浊。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易经》中说:“谦亨,君子有终。”《彖》说:“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屈,君子之终也。”爻象说:“谦谦君子,卑以自收也。”“鸣谦贞吉,中心得也。”“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这里就是说,谦卑是天地的道理,人本来应该自我看守住,以便使天下人服从。所以《尚书》中说:“自谦就能受益,自满就受损失。”
《说苑》中记载了周公的话:“德行广大而守住谦恭的人荣耀,土地广博富裕而守住勤俭的人平安,禄位尊贵盛大而能守住卑贱的人崇高,人多兵强而守住谨慎的人胜利,聪明睿智而守着愚笨的人受益,博闻多见而守住知识肤浅的人广博。”
荀子引用孔子的话说:“聪明睿智的人,必须守住愚昧;功盖天下的人,必须守住谦让;勇力盖世的人,必须守住怯懦;富甲天下的人,必须守住谦虚。”
从古到今,人性没有不欢喜自尊的,如果一个人能以礼来对待;人性没有不欢喜自大的,如果一个人能以敬来制约;人性没有不欢喜自大的,如果一个人能以上来约束;人性没有不喜欢自夸的,如果一个人能以誉来阻挡。这样天下无不为这个人所用,无不为他所尊。
《列子》中记载着孙叔敖说的话:“我的爵位日益升高,我的志气日益下降。我的官越大,我的心越小;我的俸禄越丰富,我施舍的越广大。”所以“能够谦虚恭下,归附我的人就多。踞骄傲慢,离去的人跑得快”,居在上位的人骄傲,灭亡的日子就快到了。
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此,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建功立业,成名成家,这是每个有抱负的人所梦寐以求的。但立了功,取得了成就,应该如何对待呢?晏子认为应该是“省行而不伐,让利而不夸”。要及时总结经验,反省自己的行为,检讨一下自己的过失,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骄傲自满,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沉溺于过去的成功中。
需知,“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丰功伟绩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建立的,而且功高会招小人嫉妒,自夸功劳必招他人怨恨,凶多吉少。不争功,不夸耀,像以往那样尽忠尽德,则会更令人钦佩。
汉武帝末年,发生了“诬蛊之祸”,祸及卫太子。汉武帝在盛怒之下命令杀光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被迫自杀,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人受到株连。由于丙吉原来担任过廷尉右监,所以被调到长安监狱来专管犯有诬蛊罪的犯人。在狱中有一个刚生下才几个月的婴儿,是卫太子的孙儿,汉武帝的曾孙。丙吉奉诏令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他很可怜这个无辜的孩子也要受牢狱之苦,便暗中让两个比较宽厚谨慎、又有奶水的女犯人轮流喂养这个婴儿,嘱咐她们把婴儿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睡,注意婴儿的冷暖。从此,他每天亲自去检查喂养情况,不准任何人虐待这个孩子。由于狱中条件差,几个月的孩子在狱中多次得重病,多亏丙吉及时找狱医诊断,让人按时给孩子服药,才使孩子转危为安。病后体弱的婴儿需要营养品,丙吉用自己的俸禄买好送去,关照奶母精心照料孩子,这才使婴儿在狱中能吃饱穿暖,并一天天长大。诬蛊之祸案,因证据不足拖了几年也没法结案。后元二年,汉武帝病重,既迷信又怕死的汉武帝又怀疑是有人在害他。于是,一些心术不正的方士们又捣鬼生事了。他们乘机对汉武帝说:“我们看到长安监狱的上空有天子贵人的征兆。”汉武帝听了这些不法方士的鬼话后,就派人带着诏书到长安的各个监狱去搜查,若查不到要找的人,就把关在监狱中的男女老少统统杀光,免生后患。
使臣晚上到了长安监狱,要进去搜查,丙吉大义凛然,立即关闭监狱大门,不准使者进去,还对使者说:“监狱里面是有一个无辜而可怜的皇曾孙,平白无故地杀死普通的人都不应该,何况这个孩子是皇帝的亲曾孙。”说完,丙吉就坐在监狱门口一直守到天亮,使者始终无法进去。
天亮后,使者只得回去禀报并弹劾丙吉犯了阻挠公务罪。汉武帝听了禀报后,有所醒悟地说:“这大概也是天命吧!”于是下令把监狱里关的死犯,一律免去死罪。丙吉甘冒风险,救下了皇曾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