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用药有问必答
13760800000012

第12章 帮你走出家庭用药误区(4)

咳嗽是人体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当呼吸道(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受到刺激(如炎症、异物)后,由神经末梢发出冲动传入延髓咳嗽中枢引起的一种生理反射,通过咳嗽动作以排出呼吸道分泌物或异物(如黏痰、细菌体、纤维)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和通畅,因此我们可以说,咳嗽是一种有益的动作,有时亦见于健康人体。在一般情况下,对轻度而不频繁的咳嗽,只要将痰液或异物排出,就可以自然缓解,无须应用镇咳药。

但是,对那些无痰而剧烈的干咳,或有痰而过于频繁的剧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休息和睡眠,增加体力消耗,甚至促进病症的发展,产生其他并发症,此时弊大于利。应该适当地应用镇咳药,以缓解咳嗽。

镇咳药选用应掌握以下原则:

针对病因,标本兼治。要知道引起咳嗽的病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合并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和支气管哮喘者应口服抗感染药物(抗生素、磺胺、喹诺酮类),消除炎症;或对抗过敏原(组胺拮抗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对症治疗,才能使止咳药收到良好的效果。

镇咳不忘祛痰。咳嗽分为干咳或湿咳,对干咳可单用镇咳药物;对痰液较多的咳嗽应以祛痰为主,不宜单纯使用镇咳药,应与祛痰剂(如氯化铵、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合用,以利于痰液排出和加强镇咳效果。

避免盲目用药。如肺脓肿往往有大量腥臭的脓血痰,应用镇咳药就要特别审慎,非医嘱用药最好不用,以免痰液排出受阻而滞留于呼吸道内或加重感染。对持续1周以上的咳嗽,并伴有反复或伴有发热、皮疹、哮喘及肺气肿症的持续性咳嗽,应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或咨询医师。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苯丙哌林(咳快好)对口腔黏膜有麻醉作用,产生麻木感觉,需整片吞服,不可嚼碎。喷托维林(咳必清)对患青光眼及肺部瘀血的咳嗽病人和心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与哺乳妇女要慎用;痰多者宜与祛痰药合用;有报道称它可造成儿童呼吸抑制,故5岁以下儿童不宜应用。

如何走出腹泻用药的常见误区?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人们一般都认为腹泻不是病,只不过是因为着凉、饮食不洁或是其他原因,吃点止泻药就可以了。

据资料,在医院急诊的病人中,腹泻病人中有近半数患者是自行服药无效后才到医院求诊的。因此提醒大家,腹泻可能由不同病因引起,切莫自作主张乱用药。

误区一腹泻就用止泻药

腹泻初期,能将体内的致病菌与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此时如果使用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

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止泻药?如果是功能性的腹泻,在受凉以后,抵抗力比较强的,排出去两次自己就会好也可以不用药;但是老年人和孩子,有一些脱水症状时,是可以考虑用,但必须要观察确定没有问题试着用。对于非感染类的,比如说没有脓血便,没有全身发热,可以适当用。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医生或者是已经在病因学治疗完备的情况下,配合着辅助用止泻药。如腹泻频繁,持续时间长且出现脱水症状者,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前提下,可酌情使用止泻剂。

误区二腹泻滥用抗生素

许多患者一有腹泻,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使用复方新诺明或诺氟沙星等抗生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一般说来,病毒性腹泻、功能性腹泻和食物中毒等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某些非感染性腹泻多由饮食不当、食物过敏、生活规律的改变、气候突变等原因引起,此类腹泻用抗生素徒劳无益,而应当服用一些助消化药或采用饮食疗法等。

即便是感染性腹泻(多由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等引起),在选用抗生素时,也要先明确致病菌种类,再选用细菌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切不可滥用抗生素。

误区三腹泻滥用止痛药

腹泻多伴有腹痛。部分腹泻患者常用654-2、颠茄片等来止腹痛,其实这种做法不妥。使用止痛药可能会掩盖或加重病情,如果是患有青光眼的老年人,还可诱发或加重青光眼。因此,对于轻度腹痛者,建议用热水袋热敷来缓解腹痛,重度腹痛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痛剂。

误区四治腹泻频繁换药

一些腹泻患者治病心切,用药1~2天后不见好转,就急于更换其他药品。其实,任何药物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不按规定的疗程用药,当然达不到效果。再则,频繁更换抗生素,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反而造成不良后果。因此,要按规定的疗程用药,不可随意频繁换药。

误区五腹泻止了就停药

少数腹泻患者常依症状服药,即腹泻重时多服药,腹泻轻时少服药,稍有好转就停药。这样做很容易造成治疗不彻底而使腹泻复发,或转为慢性腹泻,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感染性腹泻在用抗生素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停药。一般是症状好以后3~4天,或在大便培养细菌转阴以后才能停止。

贫血必须补铁吗?

在很多人心里,总以为贫血就是缺铁造成的,既然缺铁了,就要补铁,只要补足了铁,就能达到补血的目的。还有一些人认为,适当地吃一些补铁营养品,就能预防贫血。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造成贫血的原因除缺铁之外,还有多种因素可致贫血。如:造血功能低下;疾病影如各种癌症中晚期、慢性肾脏疾病、风湿病或类风湿性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病、急性或慢性失血性疾病(如钩虫病、消化性溃疡、大肠癌)等,均可引发贫血;许多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酸缺乏,或服用抗酸剂,阻碍了铁的吸收;年轻女性及老年人往往限制饮食,摄入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不高,亦会引起贫血。此外,贫血还与体内蛋白质合成率降低,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及叶酸等营养素摄入量不足,饮茶过浓等因素有关。

对贫血进行正确诊断及对症治疗,必须先化验血常规,查找贫血病因,分清贫血类型。因此,贫血病人决不能擅自乱用药乱补铁,应先到医院做血常规检查,医生根据有关数据对贫血进行正确分类,正确用药和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补血效果。

营养学专家认为,人体摄入过量的铁会造成健康隐患,轻则会造成色素沉积,形成皮肤斑痕;重则会出现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损害胃肠道和肝脏。补铁可以迅速提高血红蛋白的数量,但由于人体没有排泄铁的专门机制,铁的排泄量极少,大量或持久的补铁会引起铁在体内的沉积,引起色素沉着、色斑,沉积在肝肾等器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最近还有学者对铁与早老性痴呆进行大量研究后认为,铁的蓄积可加重早老性痴呆症的病情。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血液中铁离子大量增加,会患心肌损害、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休克等症。补铁过多还会降低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容易发生感染而酿成疾病。

为避免悲剧发生,对市场上品种繁多的“铁强化食品”,切勿跟着广告走,应慎之又慎,准确选择,合理使用。最好去医院诊治,遵医嘱服用补铁制剂。

维生素是“万能药”吗?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而夸大其作用,认为它是神奇的万能“补药”,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医药界正在对维生素进行全面的研究,重新认识判定其功效。长期服用维生素,究竟对人体产生哪些影响,世界各国医务界都在观察研究,长期过量服用造成危害是肯定的。有人误把维生素当成滋补药品,随意服用,其不良后果已引起广泛关注。

维生素A是防治夜盲症的良药,但长期服用,就会出现毛发枯干或脱落,皮肤干燥瘙痒,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甚至四肢疼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现象。慢性中毒则可出现多尿、尿频、尿失禁、遗尿及因肾小管坏死所致急性肾衰;大剂量维生素A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沉增快。孕妇过量服用维生素A可致胎儿畸形、骨骼异常及先天性白内障。

维生素C服用过量可能会引起草酸及尿酸结石的形成(摄取钙、维生素B6及每天喝足量的水可以予以调整),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如胃痛、腹泻、多尿、皮疹等,过多的服用维生素C还可影响红细胞的产生,使人身体虚弱、疲劳。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大量服后可使血清胆固醇升高;大剂量连续服用维生素C后糖尿试验呈假阳性,也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而掩盖肝脏疾病。还有研究认为,长期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还可能会降低妇女的生育能力。

维生素D是防治佝偻病的药物,大剂量可能易发生动脉硬化;每天用维生素D在40单位以上可引起肾脏钙沉着而致肾动脉瓣狭窄,特殊的面容,智力低下及牙齿形成异常。婴幼儿长期大量服用就会引起低热、烦躁哭闹、厌食、体重下降、肝脾大、肾脏损害、骨骼硬化等病症。

维生素E过量使用会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如与雌性激素合用,还将引发血栓性静脉炎。

服用过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K及烟酸等,也是有害的。

大量使用维生素B1,会引起头痛、眼花、烦躁、心律失常、水肿和神经衰弱。

临产妇女大量使用维生素B1可引起出血不止。孕妇过量服用维生素K可引起胎儿高胆红素血症。过量用烟酸以后,可以引起面部潮红、皮肤瘙痒、肝功能异常、黄疸、低血压,甚至引起溃疡。

此外,大量服用维生素还会影响服用其他药物的效果,而服用维生素一旦上瘾,突然停止服用,会引起身体不适。

诚然,维生素对于调节人体机能的功效是不容置疑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在用法、用量方面加以合理安排,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人们对于维生素的“崇拜”观念,是基于长期以来医生和媒体把多食蔬菜、水果与身心保健过分紧密联系的结果,误认为蔬菜、水果对人体保健发挥了主导作用,就是某种维生素的特定功能使然。于是,有的人在用餐中当顾及某食品某种维生素不足时,竟会吃上几片相应维生素。他们忽视了各种食物的搭配,营养的平衡作用。因此,告诫人们不要自作主张滥用维生素;任何一种维生素摄入过量,都于身体无益,甚至有害。当身体需要补充维生素时,“缺而不补”不行,应遵医嘱,适时适量地补,恰到好处为止。最后,还是提醒朋友们记住:维生素不是滋补药品,“不缺也补”

不可取,“长期过量”害处大。

红药水与碘酒同用效果更好吗?

人们都知道皮肤割破或擦伤后,要涂抹一些碘酒或红药水,这样伤口不容易感染,好得快。有的人就认为,既然都是消毒药品,都有消毒作用,那么两种药水一起用,涂抹一点红药水,再涂抹一点碘酒,肯定消毒的作用会更好。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用药方法。

碘酒常用浓度为2%,有强力的杀菌作用,主要用于皮肤消毒,涂后待干即可用酒精脱掉。皮肤红肿、小疖疮等涂碘酒有消毒作用,注意只涂红肿部位,范围不要扩大。如有小外伤也可涂碘酒防细菌感染。碘酒有刺激性,不可涂在黏膜部位。

红药水(即药物学上所称的红汞)是汞溴红的水溶液,浓度为2%~4%。所含汞离子能沉淀蛋白,从而起到杀菌和抑菌作用。红汞杀菌力弱,无刺激性,常用于皮肤、黏膜及小伤口的消毒。

碘酒和红药水都是外科常用的消毒剂。分别使用,都具有消毒杀菌作用,但是在处理伤口时,却不能涂了其中一种,再涂另一种。这是因为两者合,会生成一种剧毒物质碘化汞,对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引起皮肤损伤、黏膜溃疡。含量过高的碘化汞如果进入人体,还会导致汞中毒,导致牙床红肿发炎,严重时会引起疲乏、头痛、体温下降等症状。所以,红汞与碘酒不可用在一处。

创可贴是“百创可贴”吗?

创可贴是一种快速的止血消炎膏贴,已成为许多家庭小药箱中必备之外用药。然而,创可贴并不是“百创可贴”,在准确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还应注意它的使用方法。

严格掌握适应证。创可贴主要用于一些小而表浅的伤口,例如小的刀切伤、刀割伤、玻璃划伤、跌倒造成的小块皮肤擦伤等。尤其适用于切口整齐、清洁、表浅、较小而不需要缝合的刀割伤。使用创可贴后,伤口大都能顺利愈合。但是,创可贴并非“万能贴”,对于那些较大、较深有异物的伤口不宜使用,应及时到医院诊治。由于创可贴吸水性和通气性差,不利于创面分泌物及脓液的引流,已污染或感染的伤口,较重的皮肤擦伤、烫伤、脚癣等均不宜使用创可贴。至于毛囊炎、疖肿、化脓性感染的伤口以及各种皮肤病,更不宜使用。

要学会正确使用:使用前,首先要检查一下伤口内是否留有污物,如有不洁物,须用消毒的生理盐水先将伤口清洗干净,涂上红药水或碘甘油,然后再贴上创可贴。若伤口是被带铁锈之物划破,则应立即去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以免患破伤风病。创可贴已打开后,应避免污染药面,敷贴时,药面一定要对准伤口,贴好后在伤口的两侧稍微加压,这样可以起到压迫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伤口周围要保持干燥清洁。

密切观察局部变化:伤口上贴上创可贴并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