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用药有问必答
13760800000011

第11章 帮你走出家庭用药误区(3)

服用磺胺类药如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时,不宜服用酸性药品和进食酸性食物。因这类药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在尿中溶解度较小,尤其在尿溢偏酸性时,易引起结晶尿、血尿、尿闭等。应摄入碱性食物,既可增加疗效,又可减少结晶尿等毒副作用。

服用维生素类药品,如维生素A,应和油脂类食物同用,因维生素A是脂溶性维生素;而用维生素D时,需进食含钙多的食品如芹菜、韭菜、白菜、虾皮、花生、豆制品、黑木耳、动物内脏等,以促进钙的沉积和骨骼生长。

服药时可以饮茶吗?

药物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能否用茶水服药,不能一概而论。在多数情况下,不主张用茶水服药。在服用下列药物时,为了避免降低疗效,最好不要饮茶,更不要用茶水送服药物:①含重金属成分药物,如硫酸亚铁、碳酸亚铁、枸椽酸铁胺等含铁剂和氢氧化铝等含铝剂的西药。②镇静催眠药如鲁米那、速可眠、地西泮(安定),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镇咳药如咳必清以及中药贝母、知母、酸枣仁等,也不宜用茶水送服。③酶制剂如胃蛋白酶、胰酶片、多酶片、溶菌酶等。④某些生物碱制剂如盐酸麻黄素碱、黄连素、磷酸可待因以及阿托品、阿司匹林等药物,也不宜用茶水送服。⑤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痢特灵、苯乙肼、甲基苄肼、闷可乐、优降宁。

⑥服苏打片、大黄苏打片、健胃片、小儿消食片等含碳酸氢钠的药物。⑦服中药温补药时应少饮茶少食萝卜。有些中草药如麻黄、黄连、钩藤、黄芩、大蓟、小蓟、延胡索等,一般也不宜与茶水混饮,服人参等滋补品时也不宜饮茶,因茶有降低其滋补之力的作用。

服药时饮酒无关紧要吗?

在中医的方剂中,有许多药酒方,有的中药还往往用酒作为“药引”或加酒煎煮,然而,在服用许多西药时,医生却要反复提出不能饮酒的忠告。

因为酒(乙醇)可与许多药物发生化学作用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某些药物也会干扰乙醇的正常代谢,造成乙醛蓄积中毒。近年来,因药、酒同用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逐年增多,鉴于酒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而且有些情况是难以预知的,因此在服药期间应当忌酒,即使是啤酒、果酒或酒精性饮料,也最好不要饮用,以防不测。一般说来,下面几类药物不宜与酒同服。①抗生素类药物:如痢特灵、甲硝唑、先锋霉素等。②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去痛片等。③镇静安眠药:地西泮(安定)、利眠宁、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④降血糖药物:如优降糖、二甲双胍、胰岛素等。⑤抗癫药物:如苯妥英钠。⑥抗心绞痛药:

如硝酸甘油、消心痛等。⑦降血压药物:如胍乙啶、利血平、复方降压片。

⑧抗凝血药物:华法林、双香豆素及茚二酮类抗凝血药。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异烟肼、优降宁、甲基苄肼等皆属此类药物。

调味品会影响药效吗?

一日三餐离不开油、盐、酱、醋、糖。当它们遇到药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药物疗效,在服药期间应该如何使用调味品……这一系列问题对普通市民来说还是一头雾水,更多的人则认为无关紧要,确实需要在这里加以说明。

油 植物油(花生油、豆油)等可增强降脂药物的效果。动物油(猪油、羊油等),可降低降脂药物功效。所以,在服用降脂类药物时,不宜多吃动物油,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植物油。

不宜服大量食用动、植物油时。以免减少铁在胃肠道的吸收。

高脂肪性的食物能降低强力霉素、盐酸四环素胶囊的吸收,影响其药效发挥。

驱虫类西药多为脂溶性药物,且只在肠道内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如果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可促使驱虫药在体内被吸收,既增加了对人体的毒性,又降低了疗效。

盐 食盐可降低降压药、利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的疗效。所以,在服用以上药物时,应尽量少吃盐。

风湿病伴有心脏损害者,在使用水杨酸钠治疗期间,要限制食盐的摄入,以免钠促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服用可乐宁、优降宁等降压药物或解热镇痛药物保泰松时,如用淡盐水送服,会加重这些药物的“钠潴留”作用,容易产生水肿或导致血压升高。

食盐还可加速碘在人体内的排泄,故服用碘剂的病人应采用低盐饮食。

酱 在服用四环素族抗生素抗结核药雷米封时,不宜食用酱。因为两者结合形成络合物后,不易被胃肠道吸收,从而降低抗菌效果。

在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如优降宁、甲基苄肼、苯二肼等)时不要食用酱类,否则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晕甚至高血压反应等副作用。

醋 在服用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胰酶素、红霉素、碘胺类等碱性药物时,醋会与药物发生中和作用而消减药效。所以,服用上述药物时不要食用醋。

糖 有些人吃中药汤剂怕苦,经常加糖来调味。其实,吃中药一般不宜加糖,这是由于糖会抑制某些药物退热的效果,还会干扰中药中所含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在人体内的吸收。

有些健胃药如大黄酊、姜酊、复方桂皮散、复方龙胆酊等能刺激味觉感受器并间接地增加胃液分泌,以达到帮助消化和增强食欲的目的。如果同时吃糖,会干扰、减弱这些药物的健胃作用。

另外,中药的化学成分很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若与红糖中的铁、钙等元素起化学反应,会使中药的某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浑浊、沉淀,这样不但会影响药效,而且可能危害健康。

口服药物可以干吞吗?

水是最好的载体,它一路护送药片至胃,让它发挥作用。

干吞药片、药丸,或饮水太少,加之服后立即卧床,唾液分泌和吞咽能力会显著降低,这样药物极易黏附于食管内,或停留在食管狭窄处,以致局部溶解、渗透后,刺激黏膜,导致食管炎或食管溃疡。许多药物尤其是阿司匹林、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奎尼丁、氯化钾、氨茶碱、保泰松、吲哚美辛、泼尼松等,不用水送服,都会对食管造成损伤性病变。同时,还会使药物的吸收大打折扣。

用水送药要注意水温的选择。胃蛋白酶合剂、胰酶片、多酶片、酵母、服药不要干吞乳酶生、维生素C等,药性遇到高温极容易受到破坏而失效,因此服用时不宜用开水冲化,而应以温开水送服。小儿麻痹糖丸是活疫苗,遇水温高时则失效,宜用凉开水送服。各类中成药止咳糖浆的止咳作用,部分依靠糖浆覆盖在咽部黏膜表面,以减轻炎症对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咳嗽。若用热开水冲服,会使药液稀释,止咳作用则减弱。有的人图方便,身边有汽水时就用汽水送药,其实也是不妥的。例如退热药阿司匹林属于酸性,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用汽水服药,会加重对胃黏膜的刺激。

能用牛奶送服药物吗?

常听人说,牛奶是营养饮料,最宜病人饮用,送服药物自然没问题。

用牛奶服药到底行不行呢?这要看患者得的什么病,吃的什么药以及服药时间来定。

必须知道,有一些药物是不宜用牛奶送服的,如四环素。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质。钙离子如果在胃肠道中和四环素形成沉淀物,四环素则难以被胃肠吸收而失去药效。

牛奶中还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等成分,还会使胃的排空减慢,胃为了消化牛奶,会把牛奶以及同时进来的药物留在胃部,以完成消化步骤,而暂不送到小肠吸收。和牛奶同时服用的药品,就减慢了吸收速度,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四环素和凡是医生交代饭前服用的药品,都不适合与牛奶共服;如果是在饭后吃的药,和牛奶共服也可以。

吃药期间能喝饮料吗?

对于服药期间能否喝饮料的问题,要区别对待。把握的关键是要了解饮料的成分和性质。如橘子汁、山楂汁、柠檬汁、酸梅汁等,是人们所喜欢的饮料,按其成分来说,在各种果汁饮料中,大多含有维生素C和果酸,这些都属于酸性饮料;另一类饮料,像含小苏打或矿泉水的各种汽水等,则属于碱性饮料。

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在药物治疗学中属于配伍禁忌之列,也就是说,它们不可同时服用,否则会使药效降低、失效,甚至可能引发中毒反应。

其中,像具有多种治疗功能的生物碱盐类溶液、治疗贫血病的药物硫酸亚铁溶液、急救药物肾上腺素溶液、治疗咳嗽的枸橼酸糖浆和吐根糖浆、止痛解痉药物复方樟脑酊以及产科用药麦角流浸膏等,均属于酸性药物。

常用的碱性药物例如用于健胃和缓泻的大黄糖浆,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以及胃酸过多症的胃舒平、氢氧化铝凝胶、碳酸氢钠和硫糖果铝等,治疗风湿病的有关药物,消炎杀菌药物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等,此外还有镇静催眠药物苯巴比妥钠和速可眠等,这些都是碱性药物。既然酸、碱性药物相互之间属于用药配伍禁忌,那么,酸性药物与碱性饮料或碱性药物与酸性饮料之间,也就自然存在着配伍(合用)的禁忌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家长用饮料引诱孩子吃药物做法,例如,在给孩子吃磺胺嘧啶、新诺明、复方新诺明等碱性药物的同时,又给孩子喝大量的酸性果汁饮料;患软骨病的婴儿既吃钙片又喝橘子汁等都是不妥当的。因此,给小儿服药时不宜用果汁及酸性饮料,若要饮果汁饮料,也必须与服药时间相隔90分钟以上。

药片都可以嚼碎服用吗?

有人错误地认为,药片嚼碎服更有利于吸收,因而认为服药最好都能嚼碎服。其实,有些药片如控释片、缓释片、肠溶片等就不宜嚼碎服用。

像优喘平(无水茶碱控释片)、全特宁(舒喘灵控释片)、拜新同(硝苯地平控释片)、补达秀(氯化钾控释片)、福乃得(维铁控释片),依波定(非洛地平缓释片)、吲哚美辛缓释片、克拉霉素缓释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必降脂缓释片,乙酰水杨肠溶片、红霉素肠溶片、奥美拉唑肠溶片等,均应整粒吞服。

常规药品剂型一般一天给药几次,不仅使用不便,而且血药浓度起伏很大,有“峰谷”现象。血药浓度高(峰)时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中毒;低(谷)时则在治疗浓度以下,甚至达不到疗效。缓释片可较持久地释放药物,减少用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提高药效和安全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或患慢性疾病者,如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而控释片、缓释片的结构却与普通药片不同,如果将药片掰开、咀嚼后服,药物就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为满足控释效果,上述药物都采用了较为独特的制剂结构。因此在服用时切忌嚼服,而应该用一杯水温开水送服,整片吞下;即使可减为半量服用的,也应沿药片上标明的划痕掰开服用。

发热就应该用退热剂吗?

发热是急门诊最常见、最普通的一个症状,其本身不是病,只是机体对致病因素的自卫性反应症状,通过物理学和(或)药物降温一般不难达到退热的目的。然而,近年来随着正规医院看病相对较贵及OTC药房在为普及的缘故,滥用退热药物增加,不良反应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发热并非全都是坏事,比如感冒患者大都容易发热,遇到这种情况,许多人常会立即服用退热药,把发热退下去,生怕发展成肺炎。殊不知,感冒病毒侵入人体上呼吸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即采取“发热”的手段,来抑制和杀灭病毒,这是人体自身对付感冒的一种手段。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发热温度过高时,适当服用退热药,以减轻症状,但不能一有发热便滥用退热药,这样反而可使病毒繁殖。

退热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虚脱,其次是皮肤损害、上消化道出血。

除了常见的不良反应外还有其他不利的影响,如:干扰热型、掩盖病情、延误诊疗,还有报道用退热药会使病情恢复推迟,而适度的发热可调动体内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力而有利于机体康复。当发热不太高或不太持久而症状不明显,在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时,不必强行退热;当然高热对患者机体不利,且为了缓解症状,适当的退热是必要的,但用药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发热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应用退热药的目的、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而不是不管什么病有热就用退热药。

严格掌握用药原则、适应证、剂量,先物理降温后用药、先口服后注射、先温和后强效药,并应根据不同个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用药方案及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特别要防止盲目使用退热药,如流行性出血热初期酷似感冒发热,倘若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则后果不堪设想。

对退热药的成分、作用机制、可能的副作用、禁忌证要熟悉,了解退热药的利弊,以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伤害人体健康。

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及注意观察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出现副作用先兆应及时停药就诊。

咳嗽就应该用镇咳药吗?

日常生活中,常发现有人一咳嗽就急忙用镇咳药。其实,不熟悉应用镇咳药的原则而盲目镇咳弊多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