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用药必读
13760700000145

第145章 附录(1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发病以6~2岁儿童为多。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患儿体内缺乏维生素D,以致钙和磷元素的代谢失常,引起骨骼发育障碍及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使骨骺软骨细胞的正常变性出现异常,毛细血管对软骨的侵入及软骨与骨样组织的正常钙化发生障碍,同时骨样组织的形成继续进行,骨骺干连接处原来的钙化预备区渐被较宽的佝偻性中间区所代替,中间区缺乏钙质而变软,受压时向四周凸出,产生畸形。导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婴、幼儿饮食中长期缺乏钙、磷元素或维生素D,或乳母缺乏钙,饮食结构不合理或儿童吸收不良,活动较少和接受阳光照射不足。

口服维生素AD滴剂(鱼肝油)每克含维生素A9000单位、维生素D3000单位。口服,成人1次10~15滴,1岁以下儿童1次5滴,1岁以上儿童1次7~8滴,1日1~3次。或应用维生素AD软胶囊滴剂(贝特令),每粒含维生素A1500单位、维生素D500单位,开口后将内容物滴服或滴入牛奶、米糊或米粥中,1日1粒。口服维生素D1日10000~20000单位,重症者可用20000~40000单位,分2次服用,持续1~2个月;或大剂量1次肌肉注射400000~600000单位的维生素D2或维生素D3,2个月后再重复注射1次。或口服英康利乳剂,每支15毫升,含维生素D215毫克,用于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预防和治疗,预防性应用1次15毫克,间隔3个月再服1次,1年总量不得超过30毫克;治疗性应用1次15毫克,间隔1个月再服1次,1年总量不得超过60毫克(4支)。或口服维生素D胶丸,每粒0.025毫克(1000单位),1日1粒。

口服钙剂

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应口服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枸橼酸钙、碳酸氢钙等,可选用的制剂有氨基酸螯合钙(乐力)、苏氨酸钙(巨能钙)、儿童钙尔奇D片、迪巧咀嚼片等。口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复方制剂首选小施尔康片或小儿善存片,每片含维生素A5000单位、维生素D400单位等,每日1片即可。

维生素D的代谢及药理作用

维生素D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动物组织中,尤以鱼肝油、蛋黄、牛奶和酵母中为多。其结构均为甾醇衍生物,种类较多,约有10余种。其与甲状腺旁素(PTH)和降钙素(CT)共同调节体内钙和磷的平衡;此外,尚具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维生素D与转化物的药理作用的逐步认识,维生素D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已从补充吸收扩展到治疗骨质疏松、肾性骨营养不良、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银屑病或皮肤皲裂等症。

维生素D由小肠吸收,其中维生素D3(胆骨化醇)比维生素D2(骨化醇、钙化醇或麦角骨化醇)的吸收更迅速、更完全,它们在体内储存于肝和脂肪中。通过对维生素D代谢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进入体内先在肝脏经肝细胞线粒体中的25羟化酶系统催化,转化为骨化二醇(25羟胆骨化醇),再进入肾脏,经近侧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中的25(OH)D3—羟化酶催化,转化为骨化三醇(1,25(OH)2D3,1,25二羟胆骨化醇)。骨化三醇作用于靶细胞的维生素D受体,与肠黏膜细胞浆内的特殊受体结合后,进至细胞核内,作用于RNA,刺激转运蛋白的生成,并形成钙结合蛋白,促进钙离子进入细胞与钠离子交换,从而促使增加钙的吸收。故目前认为,维生素D是骨化三醇的前体激素,而骨化三醇系由肾脏分泌的类固醇激素。

维生素D2、维生素D3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19~48小时、3.5小时,在脂肪组织内可长期储存;骨化二醇在体内可储存10~22日,平均16日,骨化三醇为3~8小时。作用开始时间维生素D2为12~24小时,维生素D3为3~4小时,骨化二醇为4小时,骨化三醇为2~6小时;血浆浓度达峰时间,骨化二醇约4小时,骨化三醇约2小时。

维生素D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活性代谢物对各个靶器官的生理效应来完成。

其靶器官主要是小肠、骨、骨骼肌和肾脏。

对小肠的作用。骨化三醇能促进肠黏膜对钙的吸收,增强钙结合蛋白(CaBP)和钙ATP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有利于线粒体浓集胞浆中的钙,从而促进黏膜对钙的吸收,同时也可促进磷的吸收。

维生素D对骨骼的作用是双相的,既能促进骨吸收,又能促进骨的形成。人体的骨细胞上具有维生素D受体,成骨细胞上同样有骨化三醇受体,骨化三醇能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合成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的数量,同时Ⅰ型胶原和基质蛋白(骨钙素及骨桥蛋白)通过相应基因的启动、转录而增加合成,这些成骨细胞合成的基质和蛋白质对骨的矿化、功能、代谢十分重要,不仅保证了骨组织胶原纤维的矿化,而且能增强骨的质量,特别是骨在重建时,成骨细胞活力的维持是骨质量和骨机械稳定性能的保障。另外,钙三醇也是青春期骨加速生长的一个重要的刺激因子,是骨峰值形成的关键因子。

对PTH的作用。骨化三醇可通过增加肠道的钙吸收和增强钙的敏感性来间接抑制PTH,也可通过直接抑制PTH细胞增生和降低PTHmRNA的合成速率,干扰PTH基因转录,从而抑制PTH的合成与释放。

对肌肉的作用。骨化三醇通过基因途径和在肌肉细胞膜水平调节钙通道的非基因途径来影响肌肉的钙代谢。在骨骼肌缺乏活性维生素D,如骨质疏松、吸收不良综合征、胃切除和慢性肾脏疾病时会出现肌无力,此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可以消除老年人因维生素缺乏或维生素抵抗所引起的肌无力,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只有通过其代谢物发挥作用,最终产物1,25二羟胆骨化醇是活性最强亦是肾脏分泌最少的一个激素,因此,人们对其代谢物的研究日趋重视。

目前,用于治疗的维生素D除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外,还有双氢速甾醇、阿发骨化醇、骨化二醇、骨化三醇。

各种维生素D药物作用强度不同,其中以骨化三醇最强,约为维生素D2的1500倍;其次为阿发骨化醇,其活性约为维生素D2的15倍;再次为双氢速甾醇,约为维生素D2的3倍,其在治疗软骨病中似不及维生素D2的,但在治疗PTH功能低下所致的血钙过低似较维生素D2的为优。

滥用维生素是违反儿童用药特点的一个方面,有些家长往往给予孩子滥用维生素和盲目补充各种“补药”。的确,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多种维生素来促进器官和组织的发育,但日需要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如维生素D,婴儿时期1日需要400~600单位,儿童1日需要500~1000单位(0.0125~0.025毫克)。但上市的浓鱼肝油制剂每1毫升内含维生素A50000单位和维生素D5000单位,造成剂量不易掌握,如过量应用鱼肝油就会导致维生素D中毒。据报道,小儿1日服用浓鱼肝油1~2毫升,连续6个月,可能出现四肢疼痛、肢体深部发硬、皮肤瘙痒、食欲减退,如1次大量服用还可引起急性颅内压升高症,出现头痛、呕吐和烦躁等症状。对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也应避免过量应用维生素D治疗。

事实上大剂量疗法,连续注射300000~600000单位维生素D,往往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并无好处,甚至可能造成维生素D中毒,除了有头痛、厌食、嗜睡等症状外,可引起高钙血症,有时还可能造成肾脏的永久性损害。

维生素D的选用

合理掌握维生素的剂量,维生素D和其他的药物一样,剂量过大,在体内不宜吸收,甚至有害。应注意合并用药对维生素D吸收和代谢的影响,如长期应用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可诱发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加速对维生素D的代谢。

不宜将维生素D作为“补药”,应防止维生素中毒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自然补钙为首选,补钙要多吃含钙的食品,乳制品是含钙最丰富的食品,此外,虾皮、海带、大豆、干酪、酸奶、杏仁、果仁、鱼子酱中含钙也十分丰富。

新鲜的绿色蔬菜中,如油菜、芹菜、菠菜含钙也较多,是儿童摄取钙的优质来源。

阳光可参与制造维生素D,在北方日照不足的地区,应鼓励儿童到户外活动,婴儿每日应晒晒太阳。此外,运动也有助于保持骨骼强壮,益于钙剂和维生素D的吸收。

合理安排膳食,营养均衡,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和稻谷。

第十八类糖皮质激素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重量占人体体重的5%~15%,总面积1.5~2m2,其厚度因人和部位而异,0.5~4毫米。皮肤覆盖着全身,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皮肤具有两个方面的屏障作用:

一是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和其他物质的丢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功能。皮肤病常发生在皮肤表面或软组织内,引起皮肤病的直接因素包括内、外两种。外因包括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如疥虫、毛虫、隐翅虫、螨类寄生虫,漆树、荨麻等植物以及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等微生物的侵袭;而内因则包括饮食、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神经精神和遗传等因素。

引起皮肤炎症的因素很多,包括机械性、化学性、变态性、遗传性、代谢性、精神和神经性等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机体在致炎因素的刺激下可合成或分泌许多导致炎症的介质(物质),使正常的皮肤发生病变,因此,对抗和抑制这些介质的作用是抗皮肤炎症的主要环节。皮炎中最常见的是神经性皮炎,它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慢性瘙痒性肥厚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壮年。其特点有:①好发于颈项部,其次为肘、眼睑、骶区等处。泛发性者,可遍及全身。②初起时患部先出现阵发性瘙痒,经搔抓后出现米粒大小且密集的多角形扁平丘疹,呈淡红色或淡褐色。日久皮疹增多、扩大。③病程缓慢,有时可减轻或自愈,有时可加剧或反复发作,绵延数年。

在治疗皮肤病时,临床上多采用局部给药,且较大程度地改善了20余种皮肤病的治疗效果。在皮肤科疾病中应用糖皮质激素,主要借助其以下作用:

(1)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炎症的全过程都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等病原体。其抗炎机制为:①降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减轻局部炎症性肿胀或疼痛;②抑制受伤细胞形成促炎症的化学因子,降低炎症反应;③稳定溶酶体膜;④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轻和预防粘连和瘢痕形成。

(2)抗过敏作用:①减少组胺、5羟色胺及其他过敏物质的形成和释放;②减轻变态反应引起的充血与水肿、皮疹、平滑肌痉挛及细胞的损害;③破坏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3)增加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

(4)对抗表皮细胞的增生,降低增生性皮肤病(牛皮癣等)细胞增殖和角质鳞屑的形成,促使皮肤变薄。

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皮质醇):其作用十分复杂,外用给药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炎症反应的局部发热、发红、肿胀及触痛。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不仅抑制炎症过程的早期表现(如水肿、纤维蛋白沉积、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移入发炎区及吞噬活动),而且还抑制其晚期现象(毛细血管增殖、胶原沉积以及稍后出现的瘢痕形成)。本品外用可经皮肤吸收,尤其在皮肤损伤处吸收更快。适用于过敏性皮炎、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及瘙痒症。眼科用于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巩膜炎和结膜炎等。可选用的上市制剂有软膏剂、滴眼剂、溶液制剂或搽剂。均为外用涂敷患部,1日2~4次。

醋酸曲安奈德(曲安缩松、去炎松、曲安西龙、康宁克通A):醋酸曲安奈德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同等剂量时抗炎强度为氢化可的松的5~20倍,且作用较持久。适用症状与氢化可的松相同。常用软膏、乳膏剂或溶液涂敷患部,1日1次~3次;滴眼1日2~3次。

醋酸泼尼松软膏(泼尼松、去氢可的松):醋酸泼尼松软膏具有抗炎及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并能抑制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的形成与释放。抗炎及抗过敏作用较强,抗炎强度为氢化可的松的4~5倍,不良反应较少,可用于肝功能不良的患者。外用以软膏剂涂敷患部,1日2次;滴眼1次1~2滴,1日2~4次。

糠酸莫米松软膏(莫米松):糠酸莫米松软膏抗炎及抗过敏作用强,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可缓解炎症和止痒,不良反应小,每日使用次数少。上市的制剂有0.1%糠酸莫米松软膏,每支5克,涂敷患部1日1次。

糖皮质激素的选用原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