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用药必读
13760700000142

第142章 附录(8)

肠道寄生虫是寄生于人体肠道,依靠吸食人体的营养而生存和繁殖的虫类。

寄生虫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有两类:一类为蠕虫类,包括蛔虫、钩虫、蛲虫、鞭虫、旋毛虫、绦虫和姜片虫等;另一类为原虫类,如梨形鞭毛虫。

肠道寄生虫病的种类:肠道寄生虫病在儿童中较成人更为多见,其流行总是与贫困相伴随,因而其高发地区主要在农村,感染率可高达50%~80%。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如水源)的污染较为严重,加之南北气候条件和居民的饮食起居习惯不同,致使寄生虫病种类较多。

(1)蛔虫病:雌虫在肠内产卵,每天约产卵20万个,随粪便排出。在适宜的温度下,发育为感染虫卵,人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蔬菜、水果,或喝了含有虫卵的生水,或手接触了沾染虫卵的泥土,虫卵便随之进入体内,其中一部分被胃酸所杀灭,另一部分在小肠孵化成幼虫。幼虫依次穿过肠壁、门静脉、心脏、肺脏、气管、咽喉及食管,在小肠内发育成成虫,此过程大约需经过15天,成虫寿命为6~18个月。蛔虫病多见于5~15岁少年儿童,轻者无症状;稍重者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腹泻、便秘、阵发性的上腹部或肚脐周围疼痛、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引起胆道蛔虫或蛔虫相互扭曲结成团块而造成肠梗阻。在民间,判断蛔虫病的经验不少,譬如观察面色是否比较苍白,脸部有无白色虫斑,指甲是否堆花,舌上有否鼓点,下唇内侧是否出现血色小颗粒等。

(2)钩虫病:虫卵随大便排出后,发育成感染期幼虫,此时幼虫钻进皮肤,通过小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血循环,依次经心脏、肺脏、支气管、咽喉到达小肠上段,3~4周后发育成成虫。成虫叮咬在小肠壁上吸血,一面吸血一面排血,并分泌抗凝血物质,使伤口持续流血,导致钩虫性贫血。

(3)蛲虫(线白虫)病:蛲虫的传播途径是肛门→手→口,雌虫常在夜间由肛门爬出,在肛门或会阴部皮肤产卵而引起奇痒。虫卵通过手、食物、空气等途径进入口腔,在十二指肠或小肠发育成成虫,成虫寄生于盲肠。有时在肛周孵化的幼虫又可返回上行进入肛门,形成复感。蛲虫病多见于幼儿,因此又称为儿童病,症状较轻,主要为肛周奇痒,尤其在夜间更甚,其他有腹泻、恶心、消瘦、厌食等。如果仔细查找肛周,有时可见到白色线头样的蛲虫。

(4)绦虫病:绦虫有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两种。猪肉绦虫的虫卵或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受污染的饲料被猪吞食后,虫卵进入猪的小肠内,经孵化后在横纹肌上发育成囊尾蚴,人若吃了未经煮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囊尾蚴便在人的小肠内脱壳并发育成成虫,从而引起猪肉绦虫病。此外,小肠内的幼虫还可穿过肠壁经血液进入皮下、肌肉及眼、脑内,发育成囊尾蚴,引起猪囊尾蚴病。绦虫病有轻微的胃肠症状;眼猪囊尾蚴病可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脑猪囊尾蚴病可导致癫、瘫痪乃至死亡。

(5)姜片虫病:姜片虫为吸虫,生食附有姜片虫幼虫的荸荠、菱角、莲藕等水生植物后,幼虫进入小肠内发育成成虫,并在小肠内产卵,虫卵随大便排出,在水中孵化成幼虫,继续污染水生植物。姜片虫病的症状为胃肠不适、发育不良等。驱肠虫药的种类:驱肠虫药是可以杀灭或驱除寄生于人体肠道的虫类(包括驱蛔虫、蛲虫、钩虫、绦虫、鞭虫等)的药物,其中有些药对多种肠虫感染均有效,又称为广谱驱肠虫药。

驱肠虫药主要作用于肠道,但在治疗机制上仍有所区别。按其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成以下几类。

(1)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引起虫体肌肉发生强直性挛缩或麻痹,使虫体失去吸附于肠壁的能力,随肠蠕动而排出体外。此类药有哌嗪和噻嘧啶等。

(2)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导致虫体内的糖原衰竭而死亡。此类药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等。

(3)影响虫体内酶的活性,使其因糖代谢发生障碍而死亡。如此类药中的恩波吡维铵,可抑制蠕虫转运糖的酶系统。

(4)消化虫体,如此类药中的中药雷丸,就可直接消化活的蠕虫组织。

驱肠虫药的应用评价如下。

阿苯达唑(史克肠虫清):为广谱驱虫药,有多种线虫对其高度敏感。它可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导致虫体内的糖原衰竭,还可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阻止三磷腺苷的生成,使虫体停止繁殖并死亡,适用于蛔虫病、蛲虫病、十二指肠钩虫病及鞭毛虫病。口服给药,成人治疗蛔虫、蛲虫、钩虫感染,单剂量毫克顿服;治疗鞭虫感染,1日600毫克或800毫克,1~3天为1疗程。2~12岁儿童用量可减半,1次200毫克;12岁以上儿童用量同成人。

甲苯咪唑(安乐士):为广谱抗蠕虫药,对蛔虫、蛲虫、鞭虫、钩虫(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的成虫及幼虫感染均有较好疗效,除了对蛔虫及鞭毛虫的虫卵有杀灭作用,还可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及生长、繁殖,使其最后死亡。口服,成人治疗蛔虫、鞭虫、钩虫感染,1次100~200毫克,1日2次,2~3天为1疗程;治疗蛲虫感染,单剂量100~200毫克顿服,2周后重复1次。4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1次50~100毫克;4岁以上儿童用量同成人。

哌嗪(驱蛔灵):具有麻痹虫体肌肉的作用,使之不能附着于人体的肠壁,随肠蠕动排出体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在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抗胆碱,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蛔虫在麻痹前不表现兴奋作用,故应用本品较安全。本品适用于蛔虫感染,亦可用于驱蛲虫。成人1日3~3.5克,睡前服,连服2天;儿童1日每千克体重100~160毫克,或1~3岁1次1.0~1.5克,4~6岁1次1.5~2.0克,7~9岁1次2.0~2.5克,9岁以上1次3.0克,睡前顿服,1日量不得超过3克,连服2天。一般不必同服缓泻药。

双羟萘酸噻嘧啶(抗虫灵):对肠道寄生虫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可引起痉挛性麻痹,使虫体停止运动,安全排出体外。口服本品驱虫时无需缓泻药,适用于蛔虫、蛲虫及十二指肠钩虫感染。口服,成人单剂量1.2~1.5克,1日1次,睡前顿服。儿童可根据体重计算用量,每千克体重30毫克,或1~3岁1次0.2~0.3克,4~6岁1次0.3~0.4克,7~9岁1次0.5~0.7克,10~12岁1次0.7~0.8克,12岁以上1.0克,睡前顿服。另外,软膏剂可涂敷于肛周。其制剂双羟萘酸噻嘧啶宝塔糖,为一种有皱纹的塔形糖锭,每粒含双羟萘酸噻嘧啶0.2克,口服,用于治疗钩虫病、蛔虫病和蛲虫病,每次1.2~1.5克(6~7.5粒),睡前顿服;儿童每公斤体重30毫克,睡前顿服。

驱肠虫药的应用注意事项如下。

(1)应用驱肠虫药应根据肠虫的种类、病情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如驱蛔虫常选用甲苯达唑、噻嘧啶;驱蛲虫常选用甲苯达唑、哌嗪、噻嘧啶;驱钩虫则选用甲苯达唑;驱鞭虫也选用甲苯达唑;驱绦虫选用氯硝柳胺(灭绦灵);对肠虫混合感染,宜选用广谱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和噻嘧啶。

(2)空腹服用药物可减少人体对药物吸收,增加药物与虫体的直接接触,增强疗效。

(3)要坚持用药,第1次疗程后,应注意观察大便,注意肛周是否仍奇痒。

如未根治,则需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但2个疗程之间应至少间隔1~2周的时间。如遗忘漏服,则应尽快补服,若已接近下1次服药的时间,则无须补服,也不必增加剂量。

(4)对肠道寄生虫的感染,预防是至关重要的。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餐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感染上蛲虫的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每天早、晚应清洁肛门周围,勤换内衣和床上用品,对患者的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6小时,同时应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检查或治疗。

(5)少数蛔虫感染较严重的病例服驱虫药后可引起蛔虫游走,造成腹痛或口吐蛔虫,甚至引起窒息,此时应加用左旋咪唑等驱虫药以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或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其他药物。

(6)对怀孕或哺乳妇女不宜应用;对2岁以下儿童禁用;对肝肾功能不全者要慎用。

(7)噻嘧啶与哌嗪有拮抗作用,不能合用。

(8)驱肠虫药不宜长时间应用,否则会对人体的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第十一类肝病的辅助治疗用药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腺体,是1个由肝细胞构成并充满血液的柔软组织,有肝动脉及门静脉两套供血系统。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具有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生理功能。首先是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和加工的中枢,它将门静脉从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加工,变成人体内自己的成分供应全身,并把多余的物质加以储存;又能将肝动脉血带来的代谢产物进行加工利用,或将不能利用的加以处理,再由肾脏或胆道排泄,以此维持和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水、电解质的平衡及血容量的稳定。其次;肝脏还有生物转化和解毒功能,所有进入人体的药物、毒物等都在肝脏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化学反应,不同程度地被代谢,最后以代谢物的形式排出体外。

由于肝细胞不断地从血液中吸取原料,难以避免遭受有毒物质、毒素或病毒、寄生虫的损害或感染,轻者丧失一定的功能,重者造成肝细胞坏死,最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及功能衰竭,甚至发生肝性脑病。

在我国肝脏疾病中,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发病率很高,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可消除这些病毒和缩短病理过程,但急性肝炎有明显的自限性病程而多可痊愈。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是肝炎中最多的一种类型,病理特征是肝实质细胞急性炎症恢复后,残留汇管区炎性病变,病程可持续6个月或数年乃至数十年,可出现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ALT、AST)升高或长时期内波动。慢性活动性肝炎是肝实质细胞存在慢性炎症,或桥状坏死和胶原纤维增加,少数病例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导致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大致有:

肝脏炎症、血吸虫感染、饮酒、胆汁淤积、心脏疾病。

治疗肝脏疾病药物的作用:由于很多肝脏疾病的病因或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肝脏疾病的多数药物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尚属对症治疗,其中有些药物的疗效还有待于评价。治疗一方面着眼于保护和滋养肝细胞,以恢复肝细胞的活力和功能;另一方面希望减少结缔组织的增生,防止肝硬化的发生。

很多保护肝脏药物的药理作用是由于参与肝脏生理代谢或其酶系统。肝脏病变时这些物质是否缺乏,病变的肝细胞能否利用这些物质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这类药物对肝脏病变是有益的。

目前,治疗肝脏疾病的药物不下百余种,按其药理作用可分为:

(1)抗肝炎病毒药:主要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2)保肝药:抗肝细胞坏死药、促进肝细胞修复药、免疫调节药。

(3)抗脂肪肝药:促进脂肪分解、转运和代谢,防止脂肪在肝脏的蓄积。

(4)抗肝性脑病药:主要纠正由氨转化环节发生障碍而导致的血氨过多,以减轻肝性脑病和脑病症状。

葡醛内酯: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当肝细胞损伤时,葡醛内酯进入人体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葡萄糖醛酸,与体内含有羟基或羧基的毒物结合,形成无毒或低毒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从尿液中排出。此外,还可阻止糖原分解,使肝糖原含量增加,可减少脂肪在肝脏内的蓄积。适用于急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辅助治疗。口服,成人1次100~200毫克,5岁以下儿童1次50毫克,5岁以上儿童1次100毫克,1日3次。

肌苷:属于酶类保肝药。在体内转变为肌苷酸及三磷腺苷,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成。提高辅酶A与丙酮酸氧化酶的活性,使细胞在缺氧状态下继续进行代谢,活化肝脏功能,促进受损肝脏的恢复。

齐墩果酸:系由女贞子中提取出的女贞素,能降低肝损伤动物的血清转氨酶,减轻肝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也减轻肝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促进肝细胞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过程,改善病毒性和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适用于急性、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口服,成人1次30毫克,1日3次,连续1~3个月。

肝脏疾病的用药注意事项:由于肝病的病因和病理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同1种疾病间也有轻重、病程长短和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治疗上应针对不同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全面统筹考虑治疗方案。对一般的急性肝病,应给予对症治疗,进行积极的支持疗法,争取时间,促进病变的消退和肝细胞的再生,并注意休息,补充营养,大多能自愈。并发肝衰竭时,应设法度过危险期,肝脏可获得再生而治愈。对大多数慢性肝病患者,其病理过程一般已不易消退或逆转,治疗上应尽可能减少已有的病变,阻止病变的继续进行,保护剩余肝脏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