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保健(家庭医疗保健全书)
13760300000002

第2章 明白认识糖尿病(1)

人体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血液中的葡萄糖,临床上称为血糖。概括起来,血糖的来源有三方面:主要来自食物。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其中碳水化合物即俗称的糖类,包括米、面、玉米、薯类、红糖、白糖、水果、乳类等;其次是肝脏合成葡萄糖或肝脏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再者是肌肉中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入血。

血糖有四个去路:其一,人体的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转化为能量;其二,在肝脏、肌肉中合成糖原;其三,转变为脂肪;其四,转变为其他糖类物质。

糖尿病病因

虽然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征。其发病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调查表明,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这种遗传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所以,控制饮食、减肥、加强锻炼都是预防糖尿病的好方法。

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肥胖者脂肪细胞变大,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密度降低,因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增加,胰岛细胞只有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胰岛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胰岛细胞功能衰退而发生糖尿病。另一方面,肥胖者体力活动量的减少,会使糖代谢减慢,血糖水平升高,易引发Ⅱ型糖尿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

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体力活动减少已成为Ⅱ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饮食结构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人们的饮食结构都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过多,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Ⅱ型糖尿病。常年食肉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这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精神神经因素

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因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病毒感染

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其机制在于病毒进入机体后,直接侵及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β细胞,并且抑制β细胞的生长,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最终引发I型糖尿病。

自身免疫

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人血清中可发现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其机制主要在于,病毒等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使机体内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一系列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可以直接造成胰岛β细胞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而引发糖尿病。

化学物质和药物

已经查明有几种化学物质能引发糖尿病。扑立灭灵(灭鼠药),能引发I型糖尿病。两种临床用药,戍双咪(用于治疗肺炎)和左旋门冬酰胺酶(一种抗癌药)也能引起糖尿病。

妊娠

妊娠期,母体产生大量多种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它们也可以阻断母体的胰岛素作用,引起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类型

Ⅰ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胰岛素量绝对不足,必须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

Ⅱ型糖尿病:多发生于老年人,胰岛素作用障碍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好。

妊娠糖尿病:发生于孕妇。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营养不良性糖尿病,我国罕见。

糖尿病分为四个类型:

Ⅰ型糖尿病:又称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是指胰岛细胞遭受自身免疫等原因的彻底损坏,常引起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这一类型糖尿病一般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对外源性胰岛素绝对依赖,必须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否则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导致死亡。此型亦称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发病年龄多为35岁以下。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血浆胰岛素测定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对胰岛素治疗敏感,15岁以下的青少年尤为显著。另外,也有少数患者发病很慢,由非胰岛素依赖型发展而成胰岛素依赖型,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需要胰岛素治疗,即所谓的“迟发型”。此型占糖尿病患者总数10%以下。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于临床,I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人一样的健康和寿命。

Ⅱ型糖尿病:也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可能主要是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胰岛素相对不足,也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减少为主,伴有胰岛素不敏感。此型患者年龄常较大,由于病情较轻,起病缓慢,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体型肥胖者多,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不明显,可以正常甚至出现高胰岛素血症;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一般很少发生酮症。平时一般不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但当患者发生感染或手术时应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也有少数患者因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需用胰岛素治疗,但停用胰岛素后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除这些特殊情况以外,这类患者仅需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物即可取得满意疗效。此型患者,根据其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分为肥胖(体重指数男大于27,女大于25)和非肥胖两个类型。Ⅱ型糖尿病患者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Ⅱ型糖尿病。注意区别:

1.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间短暂的糖尿病状态,妊娠之后糖尿病消失。

2.糖尿病妊娠:指妊娠之前就有糖尿病的妇女,妊娠之后糖尿病仍会持续存在。

其他类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包括一系列病因比较明确或继发性的糖尿病,这些糖尿病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主要见于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如胰腺炎、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等引起的症状性糖尿病。

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口渴和多尿: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因血糖过高,肾脏试图以此来排出血液中的糖分,因为排尿多,水分丢失过多,病人出现口干,需要大量饮水来补充丢失的水分,有时半夜会因极度口渴而起床喝水。

排尿与饮水形成正比关系。因尿中含有葡萄糖,尿液呈泡沫状,伴有甜酸气味。

容易饥饿,食量大增:体内的葡萄糖不能转化成为能量,身体缺乏维持基本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因此病人常常会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

体重减轻:大部分葡萄糖从尿中排出,组织的细胞不能利用和储存能量,病人虽然饭量增加,体重却下降。

以上四种症状被称为“三多一少”。

疲乏:没有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常常无端地感到全身倦怠无力,精神不振。

其他症状:因血糖升高而产生皮肤瘙痒、视力下降、手足麻木、心慌气短、腹泻、便秘、尿潴留和阳痿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尿病对人体有哪些严重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性是很大的,由于伴随糖尿病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状态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体的全身器官造成损害。这种损害缓慢而顽固地侵蚀着人体,并且逐渐加重,引起糖尿病患者感染而发生各种炎症,如皮肤病、结核病、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症状等;因神经系统的损害,造成肢体的疼痛、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因患视网膜病变而导致失明;患肾病而致尿毒症死亡等。这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正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它们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所以必须对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足够的重视,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怎样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如治疗不当血糖控制不良时,可产生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1.急性并发症

高血糖症:由于忽略治疗,停用降糖药物或用量不足时导致此病。症状为极度口渴、恶心呕吐、虚弱无力、心律快、呼吸缓慢而深、昏迷、出现酸中毒现象。治疗应注意保温、补液,防止血管系统衰竭,缓解酸中毒。

低血糖症:由于饥饿,使用降糖药物过量,会骤发晕眩、手足发抖、出冷汗、抽搐、昏迷。处理宜适当补液、进食、保温等。预防方面,由于各种口服降糖药用法、用量各不相同,患者要谨遵医嘱。注射胰岛素量宜正确,并在注射后30~40分钟方可进食。

2.慢性并发症

心血管病变:糖尿病是并发心脏病、高血压及中风的危险因素。由于代谢引起动脉硬化而致,发病率比常人高2~3倍。

处理方法:需降血糖、血脂,控制血压,并要防止心肌梗塞的发生。

肾脏病变:引起肾水球及皮肤病变,发生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如果肾功能衰竭引起尿毒症,宜做肾脏透析或腹膜透析或选择肾移植手术治疗。

视力障碍:糖尿病常并发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除局部处理外,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自律神经系统病变:四肢麻木,感觉迟钝,以致外伤机会增加。

感染:糖尿病病人抵抗力弱,免疫机能不足,易受细菌感染。严重者引起败血症,宜加强抗感染处理。

血糖的正常值范围

糖尿病是一种与糖有关的疾病。要认识糖尿病,就得从血液中的葡萄糖说起。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和组织共同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每个部分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人体内的各种环境都能处于稳定与平衡之中。一旦某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生病。血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在一天之中是轻度波动的,一般来说餐前血糖略低,餐后血糖略高,但这种波动是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空腹波动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略高,但应该小于7.8mmol/L。因为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此可以维持血糖相对稳定,既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

血糖升高会得糖尿病吗

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3.9~7.8mmol/L,血糖升高会得糖尿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