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家庭如何安全用药
13759500000043

第43章 外科、五官科疾病怎样安全用药(1)

第一节外科疾病用药

1.处理外伤应正确用药

挫伤大多由于直接暴力而引起,如软组织的挤压伤、撞击伤、摔伤等。挫伤早期可以冷敷,如果渗出严重则改为热敷,另外配合非处方药镇痛或外固定治疗。擦伤是由于和粗糙的物质发生剧烈摩擦后导致表面甚至真皮的损伤。擦伤早期应该用生理盐水或消毒防腐药清洁伤口,用预防感染的药物。

在使用中药外用时要注意,外用药不可内服。应用外用药之前,应清洗创面,防止感染。

在使用西药类外伤用药时要注意,外用药物应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涂擦部位如有灼烧、瘙痒、红肿等应停止用药,必要时向医师或药师咨询。伤口或创面如有渗血或渗出液,难以敷药时,应先将其洗净擦干,然后敷药。用药过敏者禁用。

2.伤口换药不必太勤

有的患者受外伤后,为了伤口早日长好,天天来医院换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换药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伤口的清洁,查看伤口的生长情况,有无化脓迹象,若无感染,则只需清洁伤口及周边做消毒,然后再更换敷料。每天换药不仅不能促进伤口愈合,反而因换药太勤损伤伤口处的肉芽组织。因为换药太勤,极易因揭开纱布时的撕拉、牵扯而刺激伤口。连续刺激伤口,反而使其不易愈合,影响其生长,延长伤口的愈合时间,还会使瘢痕组织增生过多,不利于伤口愈合。

对普通感染伤口,分泌物不多,肉芽上皮生长较好者,隔1~2d更换敷料1次为宜。分泌物多的创面,应每天或隔天换药。脓液或渗液较多的创面,应1~2/d。

较大较深的创口,填塞的湿纱布条必须1~2/d,必要时更换湿透的外层敷料,不必每次作创口内换药。

无论新鲜伤口或感染伤口,换药时都不要在伤口内涂撒消炎粉以及一些带有颜色的药物,以免影响对伤口的观察。

3.哪些药物容易引起药疹

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但不同种类的药物引起药疹的危险性是不同的。

临床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①抗生素以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为多见,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和羟氨苄青霉素);磺胺类,如复方磺胺甲唑(SMZ)引起的药疹较多;呋喃唑酮引起的药疹临床上也较常见;此外易引起药疹的还有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等;②解热镇痛类有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等。此类药物常与其他药物制成复方制剂,商品名复杂,使用时应多加注意;③镇静催眠药及抗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甲丙氨酯、卡马西平等,以苯巴比妥引起者较多;④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蛇毒免疫血清等;⑤某些中药及制剂引起的药疹也多有报道。

另外,少数药物进入人体后,在光照的诱导下可转变为抗原性物质,引起的变应性药疹称光变态反应性药疹。可致光敏性的常见药物有:磺胺类、喹诺酮类、吩噻嗪类、四环素类及避孕药等。

4.治疗荨麻疹不可乱用药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皮肤病,去除病因是根本治疗手段,包括一切可疑的食物、药物或感染因素等。临床上即使不能明确病因,药物治疗也常能使该病得到缓解甚至治愈。但是目前常见的几种治疗药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抗组胺类药物:如市面上常见的氯苯那敏,因为价格便宜、安全性高、药效确切等备受患者青睐,但是很多患者在使用时都不知其嗜睡的不良反应,导致在驾驶及高空作业时服用,最终因注意力不集中酿成悲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司咪唑,该药因心脏毒性的问题在正规医院已禁止使用,但部分药店仍然有售,不知情的患者在使用该药治疗荨麻疹时会增加其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2)皮质类固醇激素:对于荨麻疹的患者,除非是严重的急性患者,一般情况下不主张使用激素,长期不规则应用激素类药物,不仅可使荨麻疹治疗更为棘手,而且还可引起肥胖、骨质疏松、免疫力降低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3)抗生素:由感染引起的荨麻疹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促进荨麻疹的缓解和治愈。但是若选用青霉素及头孢类等本身就可以引起过敏的药物,抗感染的结果往往适得起反,加重病情。

另外,极少数患者医从性不强,治疗极不规范,不仅使荨麻疹从急性转为慢性,并且因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而影响健康。所以我们建议:患者发病后一定要去正规医院由专科医师明确诊断;积极配合医师查找病因,“对因下药”;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规范用药。

5.谨防药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感冒、发热、支气管炎等服了一些抗生素或退热药,不久皮肤出现小红点、大片红斑或风团,瘙痒明显。这可能是服过药后出现的过敏现象,在临床上称作“药疹”。

严格地讲,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疹,临床上以抗生素、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镇静药引起者居多,中药饮片和成药也可引起药疹。但不必因此恐惧,只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减少药疹的发生。

首先医师在开处方前会询问患者以往服药情况,有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及反应程度等,避免会过敏的药物。患者应记住自己曾经过敏的药物,并在每次就诊时告诉医师。

其次,开展卫生宣传,让患者了解盲目地使用药物不但不能治好疾病,而且会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家中自备的一些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镇静安眠药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应自作主张乱用药物。对有明显的家族变态反应史及湿疹、荨麻疹、异位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用药尤其要慎重,因为这类人群更容易发生药物过敏。

另外,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红斑,风团或全身皮肤瘙痒症状,都应视为“警告症状”,很可能是药疹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停药,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多数预后是良好的,切忌在已出现反应后继续用药。

6.止痒药莫乱用

痒,是皮肤病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病人常常痛苦地说,痒比痛还难受。

人们对痒的生理、病理机制认识水平的肤浅,使得我们在拥有各种“止痛片”、“索米痛”的同时,却还没有“止痒片”、“去痒片”。难道对折磨人的瘙痒就没办法了吗?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引起皮肤瘙痒的病治好,病好了也就不痒了。其次局部外涂适当的药物能迅速地暂时减轻痒感,也是常用的止痒方法。

但外用药也不可以乱用。比如一些止痒的药水都含有一定量的乙醇,对红肿发热的皮肤病来说越用局部充血肿胀会越重;如果把药膏涂抹在糜烂渗水的皮肤创面上,由于创面的溶液无法吸收或被蒸发,会使糜烂面扩大。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所以,含有皮质激素的药膏有较强的止痒作用,但如果脚气、股癣患者把它当作止痒药来用,会使病情加重、迁延。一般来说:红肿发热而没有糜烂渗液的皮损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松花粉等,通过对局部皮肤的安抚、保护,帮助散发病灶的炎症蓄热达到止痒的目的;红肿糜烂的皮损可以用3%硼酸水溶液、中药马齿苋煎水作冷湿敷,通过清洁皮损、散发炎症蓄热、抑制渗出来止痒。一些慢性皮肤病局部皮肤肥厚、粗糙的可以使用各种软膏,利用软膏的封闭作用来隔绝外界刺激,保持皮肤中的水分,软化皮肤而达到止痒。所以,外用药中也没有可以抑制一切瘙痒的止痒药,必须根据疾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绝不可以乱用。

除了一般的皮肤病常引起皮肤瘙痒以外,许多内脏疾病也常会引起皮肤瘙痒,比如:肝胆病、糖尿病、肾衰竭、甲亢、神经系统疾患和神经功能障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缺乏、还有恶性肿瘤等都可以引起皮肤瘙痒,有时甚至还很严重、难以控制。因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顽固性瘙痒,应该注意以此为线索做全面的体检,及早发现隐藏的疾病。乱用止痒药只会掩盖症状、贻误病情。

7.术后合理使用止痛药

疼痛是生活中,尤其是外科手术后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凡是开过刀的患者,都会对疼痛有非常深刻的体验。止痛药物可帮助人们控制各种疼痛,但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医师、患者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疑问:手术后如何才能正确使用好这把“双刃剑”?

手术后患者感到切口疼痛是正常现象,一般在术后24h内最剧烈。在此期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应用镇痛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长期使用,特别是滥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止痛药大体上分为3类,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药物:①解热止痛抗炎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作用比较弱,虽没有成瘾性,但如果用法不当,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此类药物有造成胃出血的可能,所以有严重胃病的患者是不适合使用的。另外,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也应慎用。②中枢性止痛药。以曲马朵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曲马朵的止痛作用较麻醉性止痛药弱,为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此类药物对于胃肠道的刺激较小,也不会成瘾,适合有胃病的患者使用,但这类药的止痛作用较强,一般不作为首选。③麻醉性止痛药。以吗啡、哌替啶等阿片类药为代表。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术后一般4~6h可以使用一次,一般不超过2次。反复使用会成瘾。

止痛药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除了应根据医嘱正确掌握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和用药时间外,还要注意用药应从小剂量逐渐加大,减少不良反应,当疼痛减轻后,药量可逐渐减少。

虽说止痛药有种种不良反应,但其实并不可怕。解热止痛抗炎药和中枢性止痛药都不会成瘾,只有阿片类止痛药品反复使用才会上瘾。止痛药成瘾分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种。躯体依赖任何药物都存在,而止痛药用在不正当目的时才会产生精神依赖。只要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即可以放心。

8.冬季止痒需对症下药

冬季是瘙痒症的多发季节,常因寒冷诱发,有关专家提醒,瘙痒症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药物,切不可乱用止痒药。

过敏性皮肤病通常总是伴随着瘙痒和搔抓、搔抓不仅易使皮肤破损造成感染,而且还会使局部皮肤变得粗糙,局部感觉神经也会因为反复受到搔抓刺激而变得兴奋,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在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过程中,止痒非常重要。一方面要依靠药物,对于红肿发热而没有糜烂渗液的皮损,可以使用炉甘石洗剂、松花粉等对局部皮肤安抚、保护,帮助散发病灶的炎症蓄热,达到止痒的目的。一些慢性皮肤病,局部皮肤肥厚、粗糙的,可使用软膏,利用其封闭作用隔绝外界刺激,保持皮肤中的水分,通过软化皮肤实现止痒;另一方面,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师尽量用内服、外用药物来抑制瘙痒,不去搔抓,如果实在瘙痒难忍,可以轻轻拍打,或用冷水湿敷。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皮肤损伤恢复,皮肤润泽了,瘙痒也就消失了。

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共有的一种自觉症状;如果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则称为瘙痒病。冬季寒冷,人体毛窍收缩,腠理闭塞,阳气不得伸展,气血运行缓慢,位于人体最外层的皮肤失于气血濡养而变得干燥、脱屑、瘙痒,甚至皲裂。中医治疗冬季皮肤瘙痒症,多以养血润燥,熄风止痒为法,内治外治相结合。

内服药可选用当归饮、地黄饮、归脾汤等加减,针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研制的养血润肤丸也有很好的疗效。皮肤干燥瘙痒处可涂搽润肤止痒药,如无极膏、甘油擦剂、苦参止痒霜。皮肤干裂处可涂搽愈裂霜、天麻膏等。一般中医认为,过敏性皮肤病多由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再受外邪所致。因此,治疗需要内外同时用药,综合调理,治标同时还要治本。在秋冬季节选用橘皮、莲子、大枣、当归等健脾养血的中药做成药粥,坚持食用,对防治过敏性皮肤病是很有好处的。

9.当心药物诱发和加重“牛皮癣”

“牛皮癣”又名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研究表明:受潮、感染、饮酒、服药及精神紧张是诱发银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乙醇不仅能引起银屑病而且影响疾病的进程和疾病的状态。饮酒可使原先存在的疾病恶化。重度饮酒者病情可能更严重、更广泛,炎症情况更重。连续饮酒者可能导致治疗抵抗、干扰患者依从性成为患者发病的原因。相反,戒酒可以减少这类情况。

而且有多种药物可诱发和加重牛皮癣,如:①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普萘洛尔),阿普洛尔等;②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安乃近、保泰松、布洛芬、双氯芬酸等;③四环素、钙拮抗药(硝苯吡啶、尼莫地平、尼卡地平)、二甲双胍、干扰素-α;④羟氯喹等。

牛皮癣的病程长,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使用可能加重牛皮癣的药物,对有效治疗银屑病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