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极地精灵的呢喃
13758500000011

第11章 极地的哺乳动物(3)

驯鹿每年都要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它们经常长途跋涉500~700千米,甚至上千千米。每年的春天,驯鹿便离开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向北进发。驯鹿中以雌性为尊,因此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总是雌鹿,它们的身量虽然不如雄鹿,却是鹿群的灵魂。在迁徙途中,驯鹿会脱掉厚厚的冬装,长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这让它们的体态更加轻盈。而掉在地上的绒毛,正好成了天然的路标。

驯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200多万年以前,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就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靠捕食驯鹿为生,维持了大约几千年。由于全球变暖,北极驯鹿开始被国际广泛关注。自1950年格陵兰驯鹿灭绝后至今,始终有人担心这一厄运会降临到北极驯鹿的身上。

性情温和——雪兔

雪兔也叫变色兔、蓝兔。广泛分布在北极及其附近的冻原地带、欧亚大陆北部、俄罗斯、日本北海道和蒙古等地区,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北部一带。是寒带、亚寒带代表动物之一。雪兔是一类个体较大的野兔,体长一般在50厘米左右。雪兔的耳朵较家兔短很多,这是因为在寒冷的地带不需要布满毛细血管的大耳朵来散热;而且要常常将耳朵紧紧地贴在背上,以保存热量。它的尾巴短小,是我国9种野兔(其余8种为东北兔、东北黑兔、华南兔、草兔、高原兔、塔里木兔、云南兔和海南兔)中尾巴最短的。它的眼睛很大,置于头的两侧,为其提供了大范围的视野,可以同时前视、后视、侧视和上视,真可谓眼观六路。

贴士:雪兔眼睛间的距离太大,要靠左右移动面部才能看清物体。在快速奔跑时,往往来不及转动面部,所以常常撞墙、撞树,“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很可能就是取材于此。

雪兔是典型的食草动物,夏季主要以多汁的草本植物、浆果及牧草为食;冬季以松柏及落叶松的树皮为主。

雪兔属夜行性动物,白天隐蔽,夜间活动,无固定的洞穴,多在坑洼处或倒木的枝丫卜隐藏;冬季,雪兔会在在雪被下挖深达1~1.2米的洞。雪兔胆小怕惊,喜安静,耐寒怕热,喜啃咬木头和洗浴。雪兔平时胆小,性情温和,然而一到3~5月的交配季节,就一反常态,变得异常活跃,整天东奔西跑寻找配偶。

雪兔毛长而绒厚,足底毛长呈刷状,这十分有利于它在雪地上行走防滑。雪兔的腿肌发达而有力,前腿较短,后腿较长,脚下的毛多而蓬松,这十分有利于它跳跃前进。

夏天,雪兔的毛色较深,多呈赤褐色。为了适应冬季严寒的雪地生活环境,雪兔的毛色在冬天会变白。雪兔冬季毛色变白,主要由于换毛所致。雪兔的换毛与光照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每天的光照时间减少,如冬季来临,雪兔就会开始换毛,毛色变白;如果每天的光照时间增加,如夏季来临,雪兔也会开始换毛,由白色换成棕色。雪兔换毛的顺序是由体侧、大腿和肩部开始,向上朝着脊背部的方向换,最后头部换毛。雪兔一般是先换针毛,后换绒毛。

狡兔三窟——白兔

白兔是寒带和亚寒带森林的代表性动物之一,一般栖息于寒温带或亚寒带针叶林区的沼泽地的边缘、河谷的芦苇丛、柳树丛中及白杨林中。白兔一般是单独活动,当然其发情期除外。白兔在白天一般隐藏在灌丛、凹地和倒木下的简单洞穴中,清晨、黄昏及夜里出来活动。白兔的巢穴并不固定,因此有“狡兔三窟”的说法。

白兔体长约为45~54厘米,尾长5~6.5厘米,体重2~5.5千克。在夏季,白兔的体毛为淡栗褐色并杂有黑色毛尖针毛;头顶及耳背部杂有大量的黑褐色短毛;耳尖呈黑褐色;喉部、胸部及前后肢的外侧为淡黄褐色;颏、腹部及四肢内侧为纯白色;前肢脚掌的刷毛呈浅栗色;尾的背面有褐色斑纹。在冬季,白兔全身呈雪白色,全身的毛厚密而柔软,体侧的毛长达5厘米,仅有耳尖和眼圈为黑褐色。

贴士:当兔子尽量把身体压低,是代表它很紧张,觉得有危险接近。在野外,当兔子觉得有危险接近,它们会尝试压低身子,避免被看到。

白兔是典型的食草动物,以草本植物及树木的嫩枝、嫩叶为食,冬季还啃食树皮。取食的时候细嚼慢咽,一般不喝水。

白兔在柔软的雪地上奔跑几乎不会留下痕迹,甚至连气味也不会留下,这就是白兔的特殊本领。因为白兔奔跑时不用脚掌接触地面,而是用脚掌下的硬鬃毛,和脚掌比起来,鬃毛自然不会留下什么痕迹和气味了。

灭顶之灾——南极狼

南极狼可以说是世界上生活在最南端的狼,它生活在阿根廷最南端的圣克鲁斯省西面的福克兰群岛上,由于福克兰群岛非常接近南极圈,因此而得名。

由于福克兰群岛上草原广阔,水草丰美,十分适合畜牧业,因此岛上大部分居民从事畜牧业。而南极狼就是以这里种类繁多的食草动物以及啮齿动物为食。

贴士:为了生存,南极狼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变得犬齿尖锐,能很容易的将食物撕开,几乎不用细嚼就能大口吞下;臼齿也已经非常适应切肉和啃骨头的需要。

由于南极狼有偷食羊和家畜的习性,当地牧人对南极狼极其厌恶。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牧人们开始联合起来大量捕杀南极狼。1833年,英国政府对福克兰群岛的占领更加速了南极狼的灭亡。面对英国人带来的枪支,南极狼毫无抵抗能力,随着枪声的不断响起,南极狼一条条的倒在血泊之中。到了1875年,南极狼已经彻底灭绝了。南极狼被消灭了,可是更大的灾难却降临了。失去天敌的食草动物和啮齿类动物迅速繁殖,数量日益增多。它们大量啃食、破坏草场,使得草场大片大片的沙化,失去草场的牧人不得不另寻他业。

团结温情——北极狼

北极狼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极岛屿及格陵兰岛北海岸。它们生活在荒芜的地带,包括苔原、冰河谷及冰原。北极狼能够抵御-55℃的寒冷。由于在这个酷寒的地理环境中其他的狼很少,所以北极狼是所有狼族中最纯的品种。北极狼也被称为白狼,因为它们有一身白色且比其他狼更加浓密的毛。它们的耳朵比较小也比较圆,鼻子稍短,腿也很短,外表看着挺可爱的。北极狼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它们的牙齿非常尖利,有助于在寒冷的北极地区捕杀猎物。优势雄狼在组织和指挥捕猎时,一般会选择弱小或年老的驯鹿或麝牛作为猎取的目标。它们从不同方向包抄,然后慢慢接近,一旦时机成熟,便突然发起进攻;若猎物逃跑,它们便会穷追不舍,而且为了保存狼群的体力,往往分成几个梯队,轮流作战,直到捕获成功。

贴士:北极狼的主要天敌是人类,由于人类的采伐树木、污染和垃圾,它们失去了居住的地方。北极狼面临濒危的境地,主要的威胁是偷猎者,每年至少有200只北极狼被杀。

印象中的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但北极狼也有温和善良的一面,它们对自己的后代会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狼在抚育小狼的时候,几乎寸步不离,即便偶尔外出,也会赶紧返回,细心照料幼崽。在小狼的成长期间,不单是母狼,狼群中某些其他成员也会一起喂养小狼,体现了狼群的团结与温情。

生性机警——狼獾

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之中,中国的东北也有分布。因为它的性情像狼一样的残忍,而体形又与獾类似,因此而得名狼獾。实际上,狼獾并不属于狼,而是属于鼬鼠家族,而且是该家族中最大的动物。

狼獾的体长约为1米,体重约为25千克,体色以棕色为主,远远望去,很像一头小小的棕熊。

狼獾是杂食性动物,它的食物主要是驯鹿,但也吃浆果、鸟蛋、小鸟、旅鼠等。在冬季,当驯鹿群从北极草原回到边缘丛林的时候,狼獾便会大开杀戒。由于狼獾的腿很短,脚相对较大,所以比腿长而蹄小的驯鹿更适宜在在厚厚的积雪上奔跑,因此狼獾很容易捕到猎物。一旦捕到驯鹿,狼獾便会以最快的速度将它肢解,当场吃掉一部分鹿肉,剩下的则分几个地方埋藏起来,以备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再扒出来享用。在食物严重匮乏时期,狼獾也会饥不择食,靠狗熊或狼群的剩汤残羹甚至腐尸充饥。

脾气暴躁的狼獾有着十分强烈的私有观念。狼獾的尾部的香腺中可以发泌出类似麝香的液体,狼獾经常以此来标明自己的领地。在自己的家园里,狼獾决不允许其他动物存在,包括自己的同类。狼獾还经常把它们气味熏人的分泌物涂在食物上,以证明它们对食物的所有权,其他动物闻到这种气味便不再去碰那些食物了。

贴士:狼獾又叫貂熊,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只有到繁殖期,狼獾才肯聚在一起。它们的领地范围很大,母獾的领地可达50~300平方千米,公獾的领地更大,甚至可达1000平方千米以上。母獾对自己的领地防守得很严,尤其是在繁殖期及喂养幼仔的时候,除了前来求婚的公獾,母獾会赶走所有侵犯自己领地的动物。狼獾的妊娠期很长,约有4个月左右,狼獾的一窝幼仔一般为1~3只,有时多达4只,2年后幼仔成熟,开始繁殖。据说狼獾皮即使在极低的气温下,遇到从口、鼻中呼出的哈气也不会结冰,照常可以保持柔软干燥,这样就可防止脸部冻伤的发生。第一个知道这种特性的是爱斯基摩人,于是,有着狼一般凶残特性的狼獾开始成为人类枪口下的猎物了。爱斯基摩人把狼獾的毛皮视为宝物,因为如果脸周围的皮毛结起冰来,就会很容易把脸部冻伤,这对在户外活动的人是非常严重的伤害。

海洋巨人——鲸

鲸,我们一般还称为“鲸鱼”,但实际上,鲸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特殊哺乳动物,与鱼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种类,鲸属于胎生的哺乳动物,而鱼属于卵生的;鱼用鳃呼吸,而鲸则用肺呼吸。

目前,全世界鲸的产量约30%分散在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附近海域以及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北部一带,而70%左右却集中在南极洲附近的海域。因此,坦荡浩淼的南冰洋正是群鲸腾跃、海兽纵横的广阔世界。

每当南冰洋开冻、暖季降临南极之前,不少生活在温带海域繁衍后代的鲸类,都好像预知季节的变更,纷纷启程南下,开始作一年一度的长途回游,从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远方海域游经非洲和南美洲沿海长驱而下,迁徙到南极。这时候,长须鲸、抹香鲸、座头鲸、蓝鲸、鲱鲸、驼背鲸和逆戟鲸等从四面八方云集南冰洋,使南极四周的水域成了群鲸荟萃的“鲸鱼世界”。

鲸类同那些生活在南冰洋中的海豹、海象和海豚等兽类一样都以乳汁哺育幼仔,都用肺呼吸,并长期生活在水中。但它既不同于鱼类要用鳃呼吸,也不像上述海兽每当繁殖幼仔的时候非到海滩或冰上分娩,重新过一段两栖生活,而是过着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生活。这些生活习性的特点是与它的起源有关的。

经过长期的演变,鲸不仅在体型上起了变化,成为适宜于水中活动的纺锤形的鱼身,而且其他器官也都起了相应的变化。曾经在陆上行走的前肢变成了现在的一对胸鳍,分列胸前两侧,当它在水面浮游时,其胸鳍伸出水面,就好像两只巨大的桨;后肢退化后两只长在一起,形成了呈扁平状的尾鳍,在水中前进时可以使身体保持平衡,并像舵一样掌握前进的方向;它的两只鼻孔朝天,并向后移动到了头顶的位置,便于漂浮到水面时进行呼吸。但是,鲸类的许多生活习性仍然保持着陆上哺乳类动物的某些基本特征,它不是用鳃呼吸,而是用肺呼吸;幼鲸通过胎生,并靠吃母乳长大。如今的鲸已经极擅游泳,常常远距离迁徙数千千米,简直可称得上游泳和潜水好手了。但一般游速并不快,每小时只有8~10千米,只有在发现危险或受到伤害时,游速才提高一倍,达到每小时16~20千米。鲸鱼一般在水下游泳10~20分钟后,就要浮出水面呼吸1~3分钟,以呼出肺内的废气,重新吸入新鲜空气。鲸鱼的肺活量很大,可一次吸入数十立方米的空气,所以,当它受伤或极度受惊时,可潜入水底一次达1小时左右。抹香鲸、小鳁鲸可以下潜几百米至1000多米,经受一二百个大气压,停留2个多小时。人类带了水下呼吸设备的潜水服,也只能下潜百米左右,停留不过几十分钟,还要不断供应与水压相等气压的空气(要知道水深每10米,空气压力就增加1个大气压)。鲸鱼也经常在海面追逐嬉戏,甚至跃出水面,将庞大的身躯完全暴露在空中。有时,海员们还能偶尔看到鲸鱼沉睡海面的情景,甚至小舢板或大船都能接近它的身躯。

与地球上的所有动物相比,鲸是首屈一指的庞然大物。这种硕大无朋的水生哺乳类动物就其重量和长度而言,不仅在现代动物界中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古代横行无忌,不可一世的恐龙也望尘莫及。迄今发现的两亿年前的大型哺乳类动物的化石,也从未有过像鲸那样巨大的。最大的恐龙重达80吨,长27米。比起上百吨的鲸类来说只能是个中等动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