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强的创新毅力
创新是一种开创工作活动,意味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陈规的突破。要创新就要冲破旧思想束缚,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要向未来挑战,就要具有百折不挠的韧劲。否则,无法克服创新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就会裹足不前甚至半途而废。“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坚持再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对上述五个方面,可做如下比喻:创新意识为“激发器”;创新思维为“设计台”;创新见识为“指示仪”;创新才能为“作业机”;创新毅力为“太阳能”。创新毅力像太阳的能量,推动着创新活动永无止境。
第六节创新活动五个环节
任何一种创新成果,都要付出许多心血,经过一场不寻常的探索、思考。创新活动如同制造产品一样,一般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大致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或阶段。
一、创新的发动阶段
这一阶段也称创新冲动阶段。创新冲动是由实际需要或发现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发现问题首先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已有的知识储备、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努力寻找“盲点”的科学探索精神。然后分析问题、界定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关键点、症结与核心,从而坚定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二、创新的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积累知识,搜集信息、资料、数据。考察、实验,并进一步进行整理、分析,为提出假说,作出判断提供科学依据。观察离不开分析。
我们的祖先,从公元前613年,便观察到一个彗星现象,每次观察都作了详细记录,曾记录31次。翻开这些记录,他们所记述的彗星形状,是那么惊人的相似,而且时间间隔都是76年左右。然而却没有人对这些系统、全面、周密的观察材料,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发现其内在的规律。直到17世纪,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才揭开这个秘密: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按一定轨道运行的结果罢了,而绝对不是什么饥荒、瘟疫、战乱的征兆。
这个案例说明,在观察、调查工作对象及占有其信息、资料过程中,必须同时开动脑筋,深入分析、研究,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联系、认识其发展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三、创新的酝酿阶段这个阶段是创新灵感的潜伏和创造发明取得突破的前夜。表面看来,创新活动可能毫无进展,然而在头脑中,却进行着紧张的工作。这时,创新主体动员了自己全部的有关知识、智慧、经验,包括占有的全部信息资料。在思考中,时而将它们分开,时而将它们联合,时而作出这样的假说,时而又提出另外的设想……。精神异常集中,在行动上甚至有反常现象。如情绪烦躁、失眠,在某方面的思维判断力出现弱化,甚至违反生活常识。此阶段的潜意识在积极地活动着,这种潜意识往往孕育着新的观念的重大突破,一旦时机成熟,便突然脱颖而出,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
四、创新的顿悟阶段
这一阶段也称豁朗阶段或灵光闪现阶段。其最大特点是“灵感”这一特殊的创造性心理现象是出现。所谓灵感,就是当人们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由于受到某种事物启示而顿时大彻大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形成新奇而独特的结论。灵感的产生,有时是突发性的,甚至是戏剧性的。当创新者在散步、交谈、吃饭、洗澡或者睡觉之时,忽然思想上闪出了一朵“火花”,顿时点燃了整个思想“油库”,也好像全部线路突然贯通,立刻亮了起来。灵感的出现虽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灵感与长期艰苦的智力劳动无关。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里的百分之九十九是长期勤奋劳动的量的积累,而百分之一则是长期勤奋劳动的质的飞跃。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得很风趣:“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
五、创新的实证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顿悟的新观念、新设想、新发明、新方案,进行实际检验、逻辑证明或征询各方意见,直到确有把握,才正式推广使用。
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进行社会工作、领导活动,以上五个环节都具有普遍意义。党委领导人在基层组织工作,要完成一项新任务、解决一个新难题,都不同于扫树叶子之类的简单劳动,而是十分复杂的创新性的劳动。
第七节创新活动十八戒
一个地区或单位主要党的领导人如果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低下,就产生不良影响,就可能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守旧,保守落后;谨小慎微,顾虑重重;唯命是听,百依百顺的现象。笔者总结了18条毛病,应努力戒除。
1.戒胆怯。怕困难、怕风险、怕失面子、怕犯错误,这必然束缚自己的想象力,必然寸步难行。著名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是我们光辉的榜样。
诺贝尔为了试验炸药,四年中进行400次试验,发生了好几次惊险的爆炸事件。有一次整个实验室都炸飞了,他的弟弟和其他四个助手当场炸死,其父由于惊吓伤心而半身瘫痪。这说明,只有在克服困难中,才能不断探索、创新,并取得新的硕果。
2.戒懒惰。懒惰与愚笨有缘;创新、创造与勤奋结缘。要知道,创新、创造要流99%的汗水。李时珍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不辞劳苦,注重实践,亲自采药,调查研究,收集民间药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经过27年努力,参阅八百余种著作,考辨异同,多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一书。该书共收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此书是我国药物学史上一大巨著,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创造必须勤于思考。牛顿说:“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渐的见及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季米特洛夫于1935年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特别谈到要提倡独立思考、独立负责。他说:“不能表现创造性的人,说‘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人,就不是一个布尔什维克。”
3.戒崇洋。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我们应虚心借鉴,绝对不能一味地否定、排斥,但要实事求是,要紧密联系本单位的实际,不能不加思索盲目照搬,不能囫囵吞枣、食而不化。
4.戒盲从。在人们的头脑中,有多种思维定势,其中一种就是不进行独立思考而盲目跟从前人的行为、做法。大多数人宁愿相信传统,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而闭眼不看眼前的事实。
5.戒因循。一些人貌似“稳重”、“安分”,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迈一步路。时间一长,就让人感到这种人思想上保守、僵化,工作长年如故,面貌未改。因循守旧,光吃老本,死靠经验,都是不思上进和不可取的。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皇帝手下一位将军,觉得他应该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面前提到这件事,以他的长久服役理由。“我应该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说,“因为我的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哈德良皇帝是一个对人才有着高明判断力的人,他并不认为这位将军有能力担任更高的职务,于是他随意指着绑在周围的战驴说:
“亲爱的将军,好好看这些驴,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
这个皇帝把人比作驴子,对他的那位将军虽然很不尊重。但这个故事说明,资历和经验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衡量能力才华的标准。许多有作为的管理专家认为,有些人十年的经验,只不过是一年的经验重复十次而已。年复一年地重复一种类似的工作,固然很熟练,但可怕的是这种重复可能阻碍了心灵的成长,扼杀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6.戒唯众。多数人的意见是应该重视的,但应冷静思考,合不合乎道理,不能唯众是从。有些人随大伙、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的思维枷锁。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在认知事物、判定是非的时候,往往是附合多数、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创新观念。
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一个十字路口,看到红灯亮着,尽管这个人清楚知道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但是,他发现周围骑车人都不停车而是直着往前闯,于是这个人犹豫了一下,也跟着大家一起闯了红灯。这就是一种从众心里在作祟。
“从众”或“唯众”是一种偷安的处事态度,跟随众人,如果说得对、做得好,那自然有自己一份功劳;即使说错了、做得不好,也不要紧,无须自己承担责任,况且还有“法不责众”的习惯。如果一个人的想法、主张、行为与众不同,往往就被大家认为“不合群”、“好斗”、“古怪”,甚至受到众人的冷淡、排挤。哥白尼反对传统的“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主张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开始提出就遭到了普通民众的反对。因为过去的“地心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日心说的提出,不但没有受到人们的欢迎,却使民众感到恐慌不安——脚下的大地不停地转动,我们地面上的人岂不要被甩出去了吗?地球要转到哪里去呢?转动的地球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啊!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观念变革就是这种情况,由极少数人所发现的真理,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慢慢传播出去、普及开来,成了普通民众都接受的“常识”。所以,当我们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时候,就不必顾忌多数人的意见,不必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7.戒迷信权威。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当两个人发生争论时,如果一方能引证某位专家的话来为自己辩护,那么另一方就只有拱手认输了。写论争文章,似乎哪一方引用权威的话越多,就越站得住脚,就处于优势。
“文化大革命”中,势不两立的两派,在争辩中都不说自己的话,而是打“语录仗”,这可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将权威看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灵,对权威崇拜到极点,却把自己看得极为渺小、轻微,那就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了,更谈不到有什么作为,去创新开拓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尊重真理,讨厌偶像,特别讨厌别人把自己树为偶像。马克思说过,我们两人都把名望看得一文不值。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从社会的发展上来说,任何权威都只是一定时期的权威,而没有永久的权威。中外历史上的例子繁多。牛顿曾被看作是“科学的最高权威”,是“物理学的顶峰”,但是,自19世纪末发现原子放射现象以来,牛顿的权威便黯然失色,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权威不断让位于新权威,今天的权威取代了昨天的权威,而明天的权威又将取代今天的权威。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承认实践具有最高的裁判权。一位希腊哲人说得好:“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权威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不能把权威当神灵供奉,不能做权威的奴仆。脖子上有自己的脑袋,要摆脱掉这种权威型的思维枷锁,要保持头脑的灵活和思维的创新,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8.戒唯书。这也就是人们经常反对的“教条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书本型”的思维枷锁。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过分地、死板地按照“本本”、“条条”上的教条,或某一公式、定理去套活生生的现实状况,而不能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纸上谈兵”,结果,赵国40万大军被歼灭,他也被乱箭射死。三国时期,马谡死套兵书,在山头立下营寨,以便“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结果,敌军来围,截断水道,军心自乱,不战而溃,失掉街亭。
这就是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书本说一,我们就知道一,书本上没有说三,我们就不知道三,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读书必须同时思考,还应在实践中去体会。当书上说一说二的时候,我们应该从中想到没有说出来的三四五,这样才算是真正把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了。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结晶,是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传家宝。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作风,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9.戒固执。死心眼儿,顽固不化,固执己见,画地为牢,不识时务,自己框住自己。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思考,更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外界条件变了还没有感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惯性定位。
曾有人做过试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企图捕食隔壁小鱼,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都是弄得伤痕累累,甚至有好几次浑身破裂出血。这种情况持续了好些日子,每当玻璃出现裂痕,实验人员会马上加一块更厚的玻璃。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在意,好像它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
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任何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作为其食物的小鱼逃到那边去时,它也会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
这是画地为牢,惯性思维所致,套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起来,就根本不能创新,不能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