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基层党委书记工作指南
13758400000014

第14章 形象良好众望所归(5)

一、躬行实践法

对思想品德的修养,绝对不能从唯心主义角度去理解,不是单纯的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更要避免“内外不一”、“知行分离”的现象。一个人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造客观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培养其高尚的情感、崇高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并相应地形成令人敬佩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

我国古人很重视实践,《礼记·杂记》上说:“君子有三患:未闻之,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得行也。”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忧虑:没有听到的知识,忧虑没法儿听到了;已经听到好知识,忧虑没法儿学会;已经学会了,忧虑不能做到。儒家并认为,只有某种意见、看法却不去实行,或是只说不做,这是一种羞耻。恩格斯提出:“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答李诩书》中写道:“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身为党委书记的同志一定要重视自己的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否则,就会自贱人品,自贬形象,在群众眼里就自然掉了价。

二、反省自查法

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主张,共产党人应该注重“自我反省”。保加利亚革命家季米特洛夫提出:“每天晚上都要回顾一下当天所作所为,是正号还是负号。假如是正号——很好;假如是负号——不好;就要设法加以补救。”反省自责是调整思想、净化心灵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我们不妨每天晚上挤出一点时间进行反思。想想一天所想、所言、所行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特别是在行使权力时,是否夹杂着私心杂念,对职权的使用是否公道;对所做的事情大致归归类,看看妥善、尚可、较差、有误等各有多少。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些事情处理上被个人私念所左右,就应当像季米特洛夫那样“设法加以补救”,以挽回在党员群众中造成的不良影响,寻回自己所失去的最珍贵的形象。明朝徐溥有一种独特自省法,效果很好。

徐溥用两个罐子分别装黄黑两种不同颜色的豆子来检验自己的行为。每举一善念、道一善言、行一善事,则投一黄豆入罐;不善者,则以黑豆投入。

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由于严格要求自己,后来逐渐变为黑豆黄豆各一半;久而久之,黄豆就占多数了。

徐溥进入内阁后,他又购买良田千亩作为庄园周济穷人,并立下条约永不改变。他入阁12年,安静守成,爱护人才,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得到过他的帮助和保护。

自我反省,认真检查,及时补救,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摆脱个人主义泥潭、自觉增强党性的一个途径。

三、自谦自重法

老子有几句话,通俗地说,意思是,善于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善于认识自己的人,可谓明通;战胜别人的人,可谓有力量;战胜自己缺点、毛病的人,可谓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汉高祖刘邦常以“不如”严加自责。他承认:“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正是这种“吾不如”的精神,才使刘邦深知自己的弱点,广揽天下贤士,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古希腊德尔斐城的阿波罗神殿的门上有句“认识自己”的四字箴言。这四字道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真谛。不少人,也包括领导干部,往往不能真正认识自己。“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可以说是一些领导干部的严重毛病。“暗于知己”,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因而就滋长起了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作风。

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重要的是认真、严格要求自己。

下面,题为《一碗面条见操行》的真实故事,是讲罗荣桓元帅是怎样严于自律的。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那时,条件十分艰苦,罗政委每天都和战士们一样,吃带壳的高粱掺山芋干磨成的面做成的煎饼。

有一天,罗政委的小勤务员听军医说罗政委痔疮犯了,每次大便都带血。他想:罗政委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再吃这种带壳的煎饼,痔疮不是会更厉害吗?怎么办呢?……有了!他找到军医,让他给写了张条子,送到炊事班,叫他们给罗政委做病号饭。说来这病号饭也很简单,只有一碗普普通通的面条。

面条做好了,小勤务员兴冲冲地端到罗政委的面前,对罗政委说:

“政委,开饭了!”

“小鬼,今天晚上改善生活,吃面条?”罗政委有些奇怪地问。“嗯!”勤务员含糊地答道。

见此情景,罗政委明白了几分。他语调严肃地进一步问道:“大家都吃面条了吗?把你的饭端来给我看看。”

这一下瞒不住了,小勤务员只好说了实话,告诉罗政委是伙房给他做的病号饭。

“谁要你做的病号饭?我哪有病?”罗政委生气了。

“军医说你痔疮犯了,不宜吃带壳的煎饼,所以才开条子让伙房做的。”小勤务员嘟哝着说。

罗政委拍拍小勤务员的肩膀和蔼地说:

“小同志,不是我批评你,眼下我军给粮困难,白面就更难搞了,那点白面是给生重病的人吃的。再说我们是人民军队,官兵一样,我怎么能搞特殊呢?”

罗政委的一席话,使得勤务员非常感动,但心里还是有点委屈,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

罗政委爱怜地给他擦了把眼泪并亲切地哄他说:

“好啦!好啦!别哭了。我知道你也是为我着想,不过这面条还得请你端回去,让伙房的同志将面条送给那些重病号吃吧。”

小勤务员擦了擦眼泪,端着面条送回了伙房。

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律人;不能律己,就不能有说服力,领导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

四、自悟自责法

聪明者或者高品位的人能从别人的错误中警觉起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警惕自己不要犯同类的错误;或者在某一问题上当自己萌生什么私心杂念时,能即刻警觉、提醒自己,能果断地打消这种不合乎党的要求的念头,更不能放纵自己继续出现什么不当的行动。例如,一个干部本来尚不够提拔的条件,或者因某一些特殊关系(老领导、老同学、亲朋好友)说情,或者这个干部以往与自己交往深、私人感情好等,就萌生了利用职权提升这个干部的念头。这时,就应立即警告自己,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在党风的天平上,往不正之风一方增添了砝码。党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明明这个干部不够条件而硬提拔起来,这不仅有损党委书记的形象,也助长了本单位的不正之风的蔓延,影响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有一则《彭总道歉》事例,读后深受启发。

彭德怀任国防部长期间,曾到东海前哨一个炮兵阵地视察。彭总问及火炮出厂年号,国外最新式常规炮的性能等问题时,这里的团长回答不出来。后来,彭总又看到这个部队的弹药库竟修筑在阵地前沿上,结构也不符合战备要求,便发火了:“你们是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其他事!”“把这个库房拆了重修。”“我一个月后再来检查!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

当晚,彭总在这个团吃饭,发现团长没有到,就叫人把他请来。彭总拉他坐在自己身边,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吧!……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呀!”彭总说着又把一大块菜夹到他的碗里。

谁也不是神仙,都会犯错误的。彭总一旦发现自己说话没准头,就能警觉并能以实际行动挽回影响,可是我们有些领导干部本来错了,还死要面子,下面的干部不满意,甚至引起关系不和谐、不正常。

五、忍痛割爱法

《韩非子》中记载: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于是,“一国尽服紫”,引起了齐国紫服价格的暴涨,五件素服的价格也抵不上一件紫服。齐桓公感到很忧虑,就问管仲(齐国卿):“我好穿紫服,一国百姓也争相穿紫服。现在紫服这样贵,该怎么办呢?”管仲说:“《诗经》有言,‘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大王想纠正这个风气,何不从您自己开始,试着不穿紫服呢?同时可以对周围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衣服!’”

齐桓公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自己先不穿紫服,当时凡看见左右或进见的官员中有穿紫服者,桓公就说:“远离点,我讨厌紫服!”结果在当天,宫中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二天,都城中再没有穿紫服的了;第三天,一国百姓再没有穿紫服的了。

齐桓公“好紫服”,这是他个人衣着方面的爱好,为了匡正风气,他就不得不忍痛割爱,消除了这个爱好。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也有个人的所谓“爱好”,如爱玩、爱酒、爱舞,爱说大话、套话、空话,爱听奉承,甚至爱财、爱色、爱赌。前三种爱好,若在合理的限度内,可以说是正常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影响了事业,就不好了。如果领导者好说大话、套话、空话、假话,爱听奉承,必然“上行下效”,就会引起发不良的党风、政风、民风,甚至道德滑坡。如果爱不义之财,还有爱赌、爱色,这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忍痛割“爱”,洗心革面,果断消除自身的种种毛病。

六、自觉规范法

领导干部自觉规范就是严格按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对自己的信念、言论、行为自觉地进行约束或限制,特别是在行使权力中要用得合法合理。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写道:“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领导者对自己的行为更应严格地规范、约束。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烈士方志敏在从事革命斗争中,在领导岗位上,经手钱财数以万计,却是一点一滴都用于革命事业。他的妻子从红军在白区缴获来的物品中要了一块绒布做演出服,马上被方志敏批评了一顿,并要求立即送回。他被囚期间,朋友出于仰慕送来钱物,他马上转送狱中病饿的难友。

方志敏同志为革命曾筹集数万元款项,而自己却不私用一分一厘。国民党兵从他的身上搜不到一个铜板。这种高尚的革命情操、严格的自我规范,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假公济私,面对方志敏等革命先烈,就是背叛,就是耻辱。对其中情节恶劣而触犯法律的,绝不能仁慈,绝不能手软,应坚决从党组织和干部队伍中清除出去,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七、学习进取法

共产党一向重视学习,《党章》规范党员的第一条义务就是“学习”。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尽责任尽义务就是对分内的事尽力,认认真真地去做好,孙中山先生说他自己:“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人们越是学习,一般越感到自己不足,就越发激起自己的进取之心。一则《监狱大学》的经典故事,说的是革命先烈张秋人和著名经济学家薛慕桥的读书事迹。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一个青年工人遭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被关进杭州陆军监狱。

在铁窗里,青年结识了一个意志坚强的共产党人,他的名字叫张秋人,被捕前任浙江省委书记。张秋人每天都蹲在牢房里看书,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一天,张秋人正在读书的时候,几个狱卒嘲笑他:“都快死的人啦,还读什么书!”结果遭到张秋人的一顿痛骂。这时,青年工人才得知,张秋人已被反动派判处死刑,刑期就要到了。青年工人十分难过而又有些不解地问张秋人:“您既然被判了死刑,为什么天天还要读书啊?”张秋人严肃地回答说:“我们共产党人活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我被敌人关在监狱里,失去了为党工作的好机会。但是敌人关不住共产党人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我要抓紧学习,提高自己,革命者不能坐以待毙!”

张秋人还语重心长地对这位青年说:“你还年轻,出去还要为党工作,你应该把敌人的监狱变成自学的课堂,准备将来为党更好地工作呀!”

不久,张秋人英勇就义了,他牺牲之前,将自己读的书籍留给了这位青年。这位青年照着张秋人的样子,坐牢三年苦读了三年半。当青年出狱时,他读的书已超过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读的书目。

这位青年工人是谁呢?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薛慕桥。薛慕桥后来出国访问时,有位学者询问他曾读过哪所大学,他幽默地回答“监狱大学”。

我们今天所处的条件非常好,更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仅学习书本知识,同时重视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八、慎独勿妄法

所谓慎独勿妄,就是自己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小心谨慎,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道德,而不为非、不妄动、不越轨,做到表里内外、人前人后、明处暗中始终如一。在《中庸》中就写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就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处处小心谨慎,就是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常常怀着畏惧心理而加以注意。要晓得,尽管隐蔽得好,没有不被人发现的,尽管极其细微,没有不显露出来的。因此,这种人在独处的时候,更是十分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