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
13757000000026

第26章 环境中的动植物毒素(1)

环境中的动植物毒素有哪些

环境中的动物毒素和植物毒素种类很多。据报道,目前已发现的有毒动物毒素至少在1000种以上。如河豚毒素、斑螯素、蝎毒、蟾蜍毒素、蛇毒等。

自然界存在的有毒植物不计其数,常常因误食而引起人和动物中毒。如氰苷、红细胞凝集素、生物碱等。动植物毒素除了能引起人和动物中毒外,有些毒素还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河豚毒素有何毒害作用

河豚鱼又名鲀,有上百个品种,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剧毒素的鱼类。中毒多发生在日本、东南亚及我国沿海、长江下游一带。河豚鱼是暖水性海洋底栖鱼类。河豚鱼在大多数沿海和大江河口均有分布,全球有200种左右,我国有70多种,广泛分布于各海区。有些种类也可生活于淡水中,以热带和亚热带为最多。以鲀科圆鲀(东方鲀)属为主,同时还可见宽吻鲀属、凹鼻鲀属、插鼻鲀属等。不同种类的河豚鱼的外形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身体浑圆,头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鲜艳的斑纹或色彩,体表无鳞,光滑或有细刺,有明显的上下两枚门牙。

河豚鱼中毒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动物性食物中毒。河豚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钠高1000倍,因此食用后很容易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河豚毒素在体内的分布较广,以内脏为主。毒性大小随着季节、品种及生长水域而不同。河豚鱼的肝、脾、胃、卵巢、卵子、睾丸、皮肤以及血液均含有毒素,其中以卵和卵巢的毒性最大,肝脏次之。一般品种的河豚鱼肌肉的毒性较低,但双斑圆鲀,虫纹圆鲀、铅点圆鲀肌肉的毒力较强。

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对热稳定,需220℃以上方可分解;盐腌或日晒不能破坏。鱼体中含毒量在不同部位和季节有差异,卵巢和肝脏有剧毒,其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鱼死后内脏毒素可渗入肌肉,而使本来无毒的肌肉也含毒。产卵期卵巢毒性最强。造成河豚毒素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或食用未将毒素去除干净的河豚鱼。中毒初期表现为感觉神经麻痹,全身不适;继而恶心、呕吐、腹痛,口唇、舌尖及指尖刺疼发麻,同时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血压急剧下降,最后出现语言障碍、瞳孔散大,中毒者常因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死亡率高达50%。

河豚毒素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阻断神经肌肉间传导,使随意肌出现进行性麻痹;直接阻断骨骼纤维;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及动脉压急剧降低。潜伏期10分钟~3小时。早期有手指、舌、唇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四肢无力、发冷、口唇和肢端知觉麻痹。重症患者瞳孔与角膜反射消失,四肢肌肉麻痹,以致发展到全身麻痹、瘫痪。呼吸表浅而不规则,严重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最后死于呼吸衰竭。目前对此尚无特效解毒剂,对患者应尽快排出毒物和给予对症处理。河豚毒素对人的经口最小致死量为40微克/千克体重。大约1~2毫克河豚鱼毒素结晶可使一个成人致死。

防止河豚毒素中毒首先是掌握河豚鱼的特征,提高识别能力,不食用河豚鱼;其次是加强管理,禁止擅自经营和加工河豚鱼;发现中毒者,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催吐、洗胃和导泻为主,尽快使食入的有毒食物及时排出体外,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组胺有何毒害作用

组胺又名组织胺。含高组胺鱼类中毒是由于食用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组胺中毒大多是由于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而引起的。鱼类在存放过程中,产生自溶作用,先由组织蛋白酶将组氨酸释放出来,然后由微生物产生组氨酸脱羧酶将组氨酸脱去羧基,形成组胺。

组氨酸脱羧酶的来源是污染鱼类的微生物,如链球菌、沙门菌、摩氏摩根菌等。来自污染鱼类微生物的蛋白质分解酶也可将游离组氨酸由蛋白质中释放出来,但肌肉本身的蛋白酶更为重要。

容易形成组胺并含较多组胺的鱼类有鲭科的鲍鱼,鲹科的蓝圆鲹和竹荚鱼,金枪鱼科的鲔鱼和金枪鱼以及鲱科的沙丁鱼等。这些鱼类在7℃放置96小时,可能产生的组胺大约为1.6~3.2毫克/克。

人类组胺中毒与鱼肉中组胺含量、鱼肉的食用量及个体对组胺的敏感程度有关。一般认为,成人摄入组胺超过100毫克(相当于1.5毫克/千克体重),即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我国规定鱼类食品中组胺最大允许含量为100毫克/100克。

组胺中毒的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主要症状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脉快、胸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下降,有时出现荨麻疹,咽部烧灼感,个别患者出现哮喘。一般体温正常,1~2天内均能恢复健康。

组胺中毒的治疗首先催吐、导泻以排出体内毒物;抗组胺药能使中毒症状迅速消失,可口服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同时口服维生素C。

预防组胺中毒主要是防止鱼类腐败变质。食用鲜、咸的青皮红肉类鱼时,烹调前应去内脏、洗净,切段后用水浸泡几小时,然后红烧或清蒸,酥闷,不宜油煎或油炸,可适量放些雪里红或红果,烹调时放醋,可以使组胺含量下降。

斑蝥素有何毒害作用

斑蝥和莞青体内的毒性成分均为斑蝥素,又称斑蝥酸酐。斑蝥系鞘翅目地胆科甲虫,又名斑猫、斑蚝、盘毛虫、鸡公虫等,是一种黄、黑横纹的甲壳虫,一般多野生于黄豆田内。莞青系鞘翅目地胆科甲虫,又名青娘子或青娘虫,其虫体呈蓝紫色或青紫色,有金属光泽,一般生活于莞花及蚕豆田内。

由斑蝥虫体及其粉末或制剂引起的中毒多见,纯斑蝥素中毒的事件罕见。斑蝥素有破坏组织细胞的作用,使接触部位的皮肤,黏膜发疱,吸收入体迅速,入体后随血行分布于各脏器,解剖可见内脏脏器受损,斑蝥素经口摄入使消化道、肾、尿道、膀胱等起疱引发剧烈疼痛,对肾的损伤尤为突出,尿中可见血凝块。斑蝥素毒性剧烈。斑蝥中毒剂量约为1克,致死量为3克;食入0.6克斑蝥粉可中毒,1.5克能致死;纯斑蝥素0.03克即可引起死亡。

随污染食品摄入后可引起食物中毒。首先引起消化道病变,黏膜坏死。被吸收后可引起肾小球变性、肾小管出血、心肌出血、肝脏轻度脂肪变性。对毛细血管也可产生毒害作用,还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和功能障碍。

斑蝥素中毒大多是因为误食而引起。若发现中毒者,应立即进行洗胃,并口服牛乳、蛋清,或口服5~10毫升10%氢氧化铝凝胶,以保护胃肠黏膜;口服活性炭或盐类泻剂,以减轻毒素的吸收;采用静脉输液,以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进行对症治疗,防止内脏损害和休克发生。

蛇毒有何毒害作用

在参加户外活动、休息或经过蛇类栖息的草丛、石缝、枯木、竹林、首先应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通常观察伤口上有两个较大和较深的牙痕,才可判断为毒蛇咬伤。若无牙痕,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只需要对伤口清洗、止血、包扎。若有条件再送医院注射破伤风针即可。

被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为:如是出血性蛇毒: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并扩散,伤口周围有紫斑、淤斑、起水疱,有浆状血由伤口渗出,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坏死、发热、恶心、呕吐、七窍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压降低,瞳孔缩小、抽筋等。被咬后6~48小时内可能导致伤者死亡。如是神经性蛇毒:伤口疼痛、局部肿胀,嗜睡,运动失调,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恶心、呕吐、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伤者可能在8~72小时内死亡。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伤后10~20分钟后,其症状才会逐渐呈现。被咬伤后,争取时间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带或长鞋带在伤口靠近心脏上端5~10分钟扎紧,缓解毒素扩散。但为防止肢体坏死,每隔10分钟左右,放松2~3分钟。应用冷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的蛇毒。然后以牙痕为中心,用消过毒的小刀将伤口的皮肤切成十字形(如果被尖吻蝮蛇咬伤万不可用此法急救)。再用两手用力挤压,拔火罐,或在伤口上覆盖4~5层纱布,用嘴隔纱布用力吸吮(口内不能有伤口),尽量将伤口内的毒液吸出。立即服用解蛇毒药片,并将解蛇毒药粉涂抹在伤口周围。尽量减缓伤者的行动,并迅速送附近的医院救治。

硫代葡萄糖苷有何毒害作用

目前已鉴定出的天然硫代葡萄糖苷至少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油菜、甘蓝、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中。黑介子硫苷是芥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通常黑介子硫苷与一种酶或多种酶共存。当植物组织被破坏时,如压碎、烧熟等,黑介子硫苷在这些酶的作用下可发生分子重排。据估计,一般人每天通过食用蔬菜可摄入约200毫克的这类化合物。

硫代葡萄糖苷的降解产物可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对碘的吸收。5-乙烯基嗯唑硫酮是一种致甲状腺肿素,可使甲状腺肿大和碘吸收水平下降。单剂量口服25毫克的5-乙烯基嗯唑硫酮可降低人体对碘的吸收。致甲状腺肿素的活性随物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人而言,其活性约为抗甲状腺素药物丙基硫尿嘧啶的1.33倍。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及浓度的变化对氧的消耗、心血管功能、胆固醇代谢、神经肌肉运动和大脑功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甲状腺素缺乏会严重影响生长和发育。

硫氰酸盐也是硫代葡萄糖苷的裂解产物。硫氰酸盐可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降低甲状腺素过氧化物酶(将碘氧化的酶类)的活性,并阻碍需要游离碘的反应。碘缺乏反过来又会增强硫氰酸盐对甲状腺肿大的作用,从而造成甲状腺肿大。当组织中的碘源耗尽时,甲状腺素的分泌会因为缺乏再合成物质而减慢。这时,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分泌水平增高,刺激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增生。

油菜和甘蓝在全世界广泛栽培。除作为人类食用外,相当部分作为牲畜的饲料。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以菜子饼作饲料引起家畜油菜、甘蓝中毒的事故时有报道。榨油后的菜子饼,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6%~38%,营养价值与大豆饼相近。但由于菜子饼中含有硫代葡萄糖苷及其裂解产物异硫氰酸盐和嗯唑烷硫酮等,可使牲畜甲状腺肿大,导致代谢作用紊乱,出现各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硫代葡萄糖苷的裂解产物如异硫氰酸酯、吲哚甲醇和致甲状腺肿素可激活人体微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并能明显提高大鼠肝细胞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故有预防癌变的作用。目前的研究发现硫代葡萄糖苷的各种有机硫衍生物均具有防癌作用。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十字花科甘蓝属蔬菜的居民,其胃癌、食管癌及肺癌的发病率较低。

油菜、甘蓝、萝卜等植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其根、茎、叶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蔬菜,其种子是重要的食用油原料。对这类食品的食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报道并不多。截至目前,仍没有一个理想的方法去除这些食品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对作为饲料的菜子饼,采用高温(140~150℃)破坏其中芥子酶的活性,或采用发酵中和法将已产生的有害物质除去,就可以较安全地使用。选育出不含或仅含微量硫代葡萄糖苷的油菜品种是预防该类物质中毒的理想途径。

氰苷有何毒害作用

氰苷是由氰醇衍生物的羟基和D-葡萄糖缩合形成的糖苷,其结构中有氰基,水解后产生氢氰酸(HCN),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