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环境中有害物质知多少
13757000000024

第24章 环境中兽药污染(1)

什么是兽药残留

20世纪60年代以来,畜牧生产者为了促进动物生长,以及控制在工厂化及集约化生产方式下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他们将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添加到动物的口粮或饮水中,产生了显着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发病率及死亡率下降,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的提高及产品品质的改善等。用于这些目的的药物被称为药物性饲料添加剂。目前,治疗剂量的抗生素药物添加剂已成为动物口粮或饮水的常规成分,约有80%以上的家畜或家禽长期或终生使用药物添加剂,约有50%的兽用抗生素用于非治疗性目的。这些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物、抗球虫药物、促生长剂、抗寄生虫药物、同化激素及其类似物以及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等。

兽药残留的原因大多在于不执行休药期规定一些畜禽养殖场不按休药期的要求,在畜禽出栏前或奶用畜产奶期间还继续使用兽药,造成兽药残留,最为典型的是患乳房炎的产奶牛在用抗生素治疗期间,所产的“抗生奶”仍然出售,供人食用。动物疫病威胁,导致滥用药物由于我国目前动物疫病时有发生,给养殖业带来极大威胁,且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一些养殖场为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及死亡,提高成活率,增加经济效益,滥用药物,特别是滥用抗生素。违规使用盐酸克仑特罗(俗称“瘦肉精”)等违禁兽药。盐酸克仑特罗、喹乙醇等药物能改善畜禽胴体品质,加快生长速度,提高瘦肉率,但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一些不法生产经营企业和养殖场为追求经济利益,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等禁用兽药,造成多起中毒事件。由于对兽药残留的危害认识不足,兽药残留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发现,人们无法用感官发现,故容易被人忽视。

兽药类污染物产生急性中毒的可能性较小,但因长期低水平的接触或摄入,主要产生各种慢性、蓄积性毒性,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三致性毒性以及免疫毒性、发育毒性和生态毒性等。动物使用抗生素后可在体内残留累积,人类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动物产品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一些含药残的动物产品可引起人体中毒。人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动物产品达到一定量以后,使敏感菌产生耐药性,人类感染后使用抗生素无效或药效下降,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一些药残进入人体后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如呋喃西林是一种致癌抗生素,其残留对人体产生致癌作用;丙咪唑类药物残留对人体产生致畸、致突变作用。兽用激素类药物残留,影响人体正常激素水平和功能,使儿童肥胖、早熟等。

环境中的抗生素类药物污染从何而来

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对其他微生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感染,如肺炎、肠炎、乳房炎及子宫内膜炎等。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已被广泛用于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另外,还有用于促生长目的的。

天然的抗生素主要是由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些微生物代谢所产生,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由于临床用药和畜牧生产需求的大量增长,抗生素的工业化生产也产生了很快增长。1996年,用于畜牧生产的抗生素销售量达9.7亿美元,在这些抗生素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渣及废气中含有较多的抗生素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用于渔业生产的抗生素,被投放进入水体中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另一重要因素。畜牧生产企业使用的抗生素,随畜禽的粪便、尿液排出或通过畜牧场排放的污水,污染环境。另外,还有部分残留于动物机体内,造成食品污染,这一部分也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为直接且最为严重的抗生素污染。

抗生素的种类主要包括:

①β-内酰胺类,其代表物主要有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噻肟等;②氨基糖苷类和氨基环多醇类,代表物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有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卡污染来源那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等;③四环素类,代表物有四环素、金霉素(氯四环素)、土霉素(氧四环素)、强力霉素(脱氧土霉素)等;④氯霉素类,代表物有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等;⑤大环内酯类,代表物有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泰乐菌素、替米卡星、北里霉素等;⑥多肽类,代表物有杆菌肽、黏菌素、维吉尼霉素等;⑦林可胺类,代表物有林可霉素(洁霉素)、盐酸克林霉素;⑧多烯类,代表物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β-内酰胺类药物的毒性很小,除豚鼠外,动物均可耐受极大剂量,而不发生毒性反应,因此,也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抗生素。其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如荨麻疹、接触性皮炎,严重的可引起发热、关节肿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更严重的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另外,大剂量的新青霉素可引起肝、肾损伤,导致血清转氨酶升高和尿血、蛋白尿等,也可能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头孢菌素类除引起过敏反应,因其为广谱抗生素,还可引起机体的正常菌群失调,继发维生素B和维生素K缺乏、腹泻、二重感染等。偶可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以及嗜酸性细胞增多。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作用于第八对脑神经,导致前庭和耳蜗神经损伤,造成听觉障碍、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耳聋等症状。损伤肾脏的近曲小管,引起蛋白尿、管型尿、血尿、肾功能减退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还能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舌炎、口炎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此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还具有箭毒样作用,引起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传导阻滞。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体内分布广泛,易在牙齿和骨骼中沉积,使牙齿持久性染色。可在肝组织中富集,造成肝脏损伤,引起黄疸。四环素类抗生素代谢过程中,由血液运输至肝,在胆汁中浓缩5~10倍,并由胆汁排入肠道,使有益微生物消失,一些有耐药性的有害细菌大量增生,引起机体正常菌群失调,而引起继发二重感染。

氯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较大,当动物体内氯霉素类抗生素的浓度稍高于抑菌浓度时,对动物正在成熟或增殖的某些细胞,如人和兔的骨髓细胞、大鼠的再生肝细胞等产生毒害作用。其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造血机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长期小剂量摄入,即使总剂量很小(100毫克),也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肾功能障碍时,药物消除时间延长,易发生蓄积性中毒。治疗量的氯霉素类抗生素就可影响增殖或转换率较快的细胞线粒体功能。由于氯霉素类抗生素对人和幼龄动物的危害后果十分严重,许多国家已禁止将其用于食品动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引起过敏反应和一定的肝毒性。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热、药疹、荨麻疹等。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酶指标升高等。

多肽类抗生素的选择毒性不高,不仅损伤细菌细胞膜,而且能损伤动物的细胞膜。其毒性主要表现为: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引起皮肤感觉异常、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对肾脏的毒性,损伤肾小管,引起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血中非蛋白氮升高,对消化系统毒性,引起食欲减退和腹泻。

环境中的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污染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