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教出好孩子
13755700000011

第11章 培养孩子的好性格(5)

任性的孩子通常脾气都很大,不仅不听父母的劝说和教育,而且还会坐到地上,大声叫嚷,双脚乱踢。对待这样的孩子,父母既不能抓住孩子痛打一顿,也不能就此屈服迁就孩子。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批评和说服。如果孩子不听的话,父母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冷处理”,让孩子自己去发作一番。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就退让和迁就,那么孩子就会把他的这种“抗议”举动变成对父母施加压力的武器。有时,还会得寸进尺,以至于无法收拾。

本来是一些应该拿来批判的东西,有些大人却公然让自己的儿子或孙子来学习仿效。有这样的榜样当然不会教出好孩子,这样做只会把孩子培养成无礼、霸道的孩子,即使当孩子走上社会也只会危害社会。因此,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让孩子不再任性。

1.父母不要强化孩子的错误动机

当孩子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来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时候,父母可以不予理睬,及时地撤离“战场”。从表面看来这样做似乎对孩子有一点不负责任,毕竟,孩子犯错误父母应该纠正。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孩子对父母的话都不会理睬,常常是对自己的行为范围作试探,看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自主权。如果父母和孩子进行正面冲突,只会鼓励孩子的错误动机继续发展,对于解决问题并不能起到丝毫作用。

2.父母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

父母在带孩子出去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任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通常都会因为面子问题而迁就孩子,满足孩子一些无理的要求。然而,父母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无法无天。如果父母不轻易向孩子妥协,那么,当孩子在明白父母不会纵容自己之后,就会放弃自己无理的要求。

3.父母必须做到有令必行

快到睡觉的时间了,6岁的蜜雪儿还没有去洗澡,反而拿了一本新买的故事书向妈妈走来:“妈妈,给我讲这个故事。”“蜜雪儿,你洗完澡了吗?”“还没呢。”“那你先去洗澡,等你洗完了妈妈再给你讲。”“不,讲完这个故事,我再去洗。”蜜雪儿不答应。“听话,先去洗澡。”“你不给我讲这个故事,我就不去洗。”妈妈和蜜雪儿一来一往地争执起来。最后,妈妈烦不过:“好,好,快拿来,我给你讲,讲完你要马上去做洗澡。”“嗯。”蜜雪儿答应了一声。

妈妈刚开始时想让蜜雪儿先洗完澡再给她讲故事,但是妈妈并没有坚持下去,而是屈从了小蜜雪儿,因为她不想和蜜雪儿争下去,免得浪费时间。但是妈妈没想到,正是怕一时麻烦,纵容了蜜雪儿不听话的习惯,给以后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教子心经

小孩子一般比较任性,如果父母听之任之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助长孩子的固执、好强等不良性格。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巧妙地磨平孩子的任性锋芒,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一个保护他的庇护场所和堡垒,然而,让孩子受到最大的伤害也往往在是家庭中。有关心理学家表示,孩子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能够区分“好的自己”和“不好的自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

孩子的感觉系统是非常复杂而又灵敏的,同样有像成人一样希望被尊重的需求,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管是言还是行,都要三思而后言或行。话虽这么说,这个道理父母也都懂,也都能领会这个原则。但是,能够认真按照这条原则去做的父母却不多。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通常会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想来教育孩子,他们从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当然也就忽视了孩子的尊严。

父母要求孩子尊重父母,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尊重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今的社会里,不只要求孩子尊重父母,还要要求父母尊重孩子。可能有些父母听到这点的时候会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理应虚心地接受父母的训诲并尊重父母,而让父母尊重孩子,这却是让他们不能接受的。其实,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当一个孩子八、九岁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些独立的意志和欲望,尤其是当孩子进入中学以后,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善恶和是非的标准与概念。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些概念(只要不是错误的)。然而很多时候,父母却在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并且侮辱了孩子的尊严。

小孩子在家里乱翻东西是常有的事情,并且常会拿了东西又不将其放回原来的位置。于是,当父母要用一个东西的时候,如果找不到的话就会向孩子询问东西的归处。这个时候,如果真的是孩子拿了,当父母问起来的时候就会马上记起来,并且可以很快把东西找出来给父母送去,这当然很好。但是,如果孩子没有拿,而父母又偏偏认为他拿了的时候,就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比如,一位妈妈要裁纸,这个时候却找不到裁纸用的小刀,于是就问她的孩子:“你又把我的裁纸刀放在哪里去了。

孩子说:“我没有拿你的裁纸刀。”

妈妈又在她常放小刀的地方找了找,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又问:“你没有拿,怎么我会找不到了呢?一定是你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如果孩子确实没有拿,为了澄清事实,孩子只得说:“我确实没有拿!”

这个时候,如果这位妈妈比较冷静的话,可能就不会再追问下去,自己再去找。这是尊重孩子的表现。然而,有的妈妈就会比较主观,不相信孩子,往往就会凭过去孩子拿过后没有放回原处的经验,一口咬定是孩子拿丢了,认为是孩子不敢认账,于是就说:“撒谎,一定是你拿了,忘记了,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去了!”

孩子明明没有拿,而妈妈却不相信,反而说他是撒谎,孩子心里当然会感到十分痛苦。然而,这些妈妈却观察不到,也了解不到自己无意间对孩子心理上的损害,还以为自己是正确的。直到过了几天,这位妈妈自己又无意间在另一个抽屉发现了小刀,于是才恍然大悟,是前次自己放错了地方,没有放回原处。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而且常常被父母所忽视。这种无意间的伤害,常常给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也容易造成父子母女间感情上的隔阂。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父母还会在其他方面无意间伤害孩子的自尊,比如:当着同学、朋友的面揭孩子的短,频繁使用的语言暴力,情感虐待,不信任孩子等。其中,不信任是对孩子的自尊最大的伤害。

有一位母亲讲述了她的经历。有一次,她读初中的儿子考试没有考好,由于害怕大人唠叨起来没完,于是就谎报了成绩,直到卷子发下来,母亲才知道受了骗,于是就把儿子狠狠教训了一顿。以后,无论是测验还是考试,她都会预先到老师那儿打听成绩,然后再找儿子核对。有一次,老师报错了成绩,母子两人自然就没能对上号。当儿子所说的成绩和自己所知道的成绩不一致时,母亲大怒,说儿子又在撒谎。儿子不服,反问她:“你怎么知道我在撒谎?”母亲就将到学校打听成绩的事说了一遍。谁知道儿子听罢扭头就走。从此,不管母亲再怎么问有关成绩的事,他死活都不开口。后来这位母亲才知道,自己背着儿子去学校打听成绩的事,极大地伤害了儿子的自尊。

这位母亲明显是对孩子不信任,从而导致了儿子逆反的局面。可见,父母和子女交往,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是多么重要。父母只有尊重与理解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友谊。

为了建立子女与父母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家长必须起主导的作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呢?

1.对待孩子要真诚

父母要向孩子真诚地敞开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比如: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好的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自己很烦恼;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很不满时,直接对孩子说要比用隐讳的方式更好。

2.父母在必要时要认真承认错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妥的做法甚至是错误。当父母出现错误的时候,如果可以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失,向孩子说明情况,纠正自己错误的做法,弥补父母失误带来的损失,或许就能够将坏事变成好事。相反,如果父母文过饰非,坚持自己的错误,那么就会给孩子留下“父母不会有错误”或“父母犯错后从来不承认”的印象。

3.父母对孩子的信任要始终如一

对孩子的信任始终如一,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当孩子预先知道家长对他的行为将怎样对待时,他们就会感到比较安全。这种安全感也是构成孩子对父母信任的重要因素。

教子心经

自尊心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孩子的自尊心尤其强烈。父母要知道,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对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十分注意,如果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屑或是不尊重,孩子就会受到伤害。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