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越简单越好Ⅴ
13755000000001

第1章 画饼——有方向才有未来(1)

有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这个方向指的就是目标。

每个企业都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如同一个人去旅行,必须知道目的地一样,一个企业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才会有不懈的追求,才会有不竭的发展动力。企业目标就是企业发展的终极方向,是指引企业航向的灯塔,是激励企业员工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一、用目标激发员工热情

当目标被具体化或将理想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来后,员工就会从思想上产生一种共鸣,就会毫不犹豫地追随管理者。形象地说,就是管理者利用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激励员工,充当了一个“建筑师”的角色。“建筑师”把自己的想法具体地表现在蓝图上,让“建筑”的形象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来,以此激发出员工为之而努力工作的热情。

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前进

共同的奋斗目标一般是指某个组织中的人所共同持有的意向,它能够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中,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用美国学者彼得·圣洁的话说,如果有任何一种理念能够一直鼓舞人心、凝聚一群人,那么这一共同奋斗目标就能使组织长久不衰。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在企业里领导班子成员应该首先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对企业其他员工的领导和统筹作用,从而使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队伍成员共同目标的建立,使企业发展有了一个出发点,就会让所有的力量朝着一个方向使,避免了企业内部力量的分散而导致的生产力低下。换句话说,团队的共同奋斗目标能够确定这个企业是一个怎样的企业:是生机勃勃前景光明的企业,还是混混沌沌、毫无生机、在衰败中挣扎的企业。

联想集团的精神领袖柳传志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办企业有点儿像爬珠穆朗玛峰,目标是爬到山顶。不管是从北坡上,还是从南坡上,都能爬到山顶。但你做企业,你的队伍总不能一半人从南坡上,一半人从北坡上,这是不行的,大家要从同一个方向朝目标前进。只有这样,这个企业才会在竞争中有获胜的机会。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是联想人在十多年来形成的心智模式。在硅谷中关村,企业潮起潮落,联想总能置身于商战的潮头,其原因就是联想有与习俗不同的心智模式。“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这个愿景是联想人共同奋斗的结晶,是无限的创造力和驱动力,促进了联想企业文化的成熟。

柳传志在说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强调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对企业目标、企业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认同对于维护整体、保持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公司采取几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员工中形成共同愿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首先,新员工进入联想之后都要接受“模式培训”,深入了解联想的历史、现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其次,联想人善于通过开会来统一思想,贯彻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决策准则。通过这些朴素而行之有效的措施,联想已形成稳定的企业文化和一支稳固的核心员工队伍。

自创业之初,联想就抱定了“要把联想办成一个长久的、有规模的高技术企业”的信念,并逐渐为自己定下了更清晰的目标:到2010年力争进入世界500强。现在,这个目标已深深根植于每个联想员工的内心深处,它就像一盏明亮的灯,指引着全体联想员工奋勇前进。同时,柳传志总裁也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把大家凝聚起来,指引大家向着目标前进。柳传志自己也曾说过:对于联想领导核心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深刻理解市场运作的规律,认识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带动各层次的领导共同认识。建立共同愿景是联想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组织的共同奋斗目标是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发自内心的愿望,并由此对企业员工也产生了不断的激励。因为队伍成员有了一种同心力,他们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所以会被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用彼得·德鲁克的话说,是因为“共同愿景会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

共同的奋斗目标可以产生强大的驱动力,驱动团队成员产生追求目标的巨大勇气,并把这种勇气转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行动力。事实已经证明: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把人们拉向想要实现的目标,那么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只有设定共同目标,才会引导人们一步步排除干扰,沿着正确的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伟大愿景创造梦想

杰克·韦尔奇是一位强硬的公司愿景拥护者。在他的著作《杰克:在领导一个伟大的公司和伟大的民族中我所学到的东西》中,他是这样说的:“每当我有了一种想运用到这个组织中去的观点或者信息的时候,我从来都说不够。我在每次会议和每次考察中都会一次又一次地对它进行重复。我总是觉得我必须说到极致,好让大量的人们理解并追随这种观点。”

韦尔奇说:“领导人,像罗斯福、丘吉尔和里根等人,他们有办法激励一些有才干的人,让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而管理者呢,总是在复杂事务的细节里打转,这些人在‘进行管理’的同时,‘把事情弄得复杂’。他们往往试图去控制和抑制,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琐碎的细节上。”

在被问到“你如何确保自己成为一个不进行微观管理的梦想家式领导人”的时候,韦尔奇这样回答:

明文写下愿景;

避免深陷细枝末节;

雇用并提升那些最有能力将愿景转化为现实的人;

领导人——你可以从罗斯福、丘吉尔和里根中任选一人——清晰地说出如何可以将事情做得更好,以此激励手下。

韦尔奇是这样解释员工的力量和真正的领导艺术的:不可能有哪项业务能够离开替补席上的运动员。真正的领导艺术来自一个人的愿景的质量,以及此人激发他人尽情施展的能力。最好的经理人并不用威吓胁迫进行领导(“我是老板,你得照我说的去做”),他们通过感召他人产生施展抱负的愿望来领导(“这是我为我们的未来设置的愿景,这样做你就能帮助它成为现实”)。

比如,他的关键性文化创意“群策群力”计划就是特别为确保每一名员工对企业应当如何运转都有发言权而设计的。通过引领员工为共同目标的奋斗,能有效地减少官僚主义、独断专行等阻碍员工才智发挥的障碍,为员工创造一个可以尽情施展的理想环境。

还有,20世纪80年代初,GE是一个工业革命时代遗留下来的庞然大物,韦尔奇坚信它一定可以成为市场上高价值的供应商,高效率运营的公司。为了达到这个愿景,韦尔奇不断加强公司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从而推动了公司的改革,使GE成为了全球最成功的国际企业之一。

韦尔奇上任伊始,就提出数一数二的战略愿景。他说:“我们要能够洞察到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并加入其中,要在自己进入的每一个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无论是在精干、高效,还是成本控制、全球化经营方面。不这样做,80年代的公司将不会再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必须做到数一数二,因为,如果我们对一项业务的长期竞争力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终将有一天业务会陷入困境,这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韦尔奇认为GE的各项业务都要力争在市场占有率、在竞争力上达到业界数一数二,否则就要处理掉。追求数一数二,这正是韦尔奇掌舵后的GE的新战略愿景。在此后的20年里,这一愿景就像一面旗帜,指引GE从当年的美国十强之一,变成世界第一;从当年的大而有些僵化的“超级油轮”,变成最具活力的企业——“会跳舞的大象”。

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共同愿景”:

通用电气“使世界更光明”;

IBM公司“无论是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要带动人类的进步”;

苹果电脑公司“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

AT&T公司“建立全球电话服务网”。

我们来看看福特公司是如何做的。一百多年前,亨利·福特说他的愿景是:“使每一个人都拥有一辆汽车。”很多人认为他疯了。但是,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T型车在美国卖出了1500多万辆,他的梦想已在当今的美国社会完全实现。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在他来到这个世界时,人们骑着马;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人们开着车。”

正是亨利·福特伟大的愿景激励着福特公司的员工,为着一个伟大的梦想而奋斗,使福特公司成为今天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公司,也造就了福特公司这一伟大的团队。

将企业与个人目标相结合

目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目标是一个企业的努力方向,在实现之前,它只是一盏可望而不可及的明灯。但是,这个目标订立的越合理,实现它,使之由虚转实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如果把一个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机统一在一起,目标则成了虚与实的完美结合体。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发现,一项既定的目标,即使是十分科学的,要他人来认知和认同也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如果一项管理目标不能被员工所接受,并转化为员工自己的目标,那么这项目标的实施就会遇到障碍。只有那些实现了“上下同欲”的目标,才能充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管理目标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德鲁克认为,请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目前在西方的许多企业中都实现了目标管理。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的精髓就在于实现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完美结合,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请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这种原则在管理学中是至为重要的。在一起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因为各个下属部门或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提出对即将制定的目标的种种建议或见解,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但就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却可以洞察到目标的确立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更为下属所认同,而不至于使提出的目标高高在上,不合民意。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正确的意见得到阐述,偏执的意见也会得到自我修正,实质上也是一个教育、说服和发动的过程。

对于员工来讲,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实在的“主人翁”的感觉。请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认识到目标决策的科学性,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与管理者一致的看法,相应的,主人翁的责任感也就油然而生了,促使目标的付诸实施也就会成为他的自觉行动。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组织中,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参与目标的制定,所以派代表参与成为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果代表们对决策目标产生了认同,那么他们就不仅会身体力行,而且会以极大的热情对目标进行宣传,使目标得到更深层面的认同,以至得到衷心拥护。此时,因为这项决策目标在情感上得到了员工的认同,员工就会自觉地把它化成自己的目标,那么,目标的实现就不仅仅是依靠其科学的内容对员工的感召,更重要的是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做自觉的努力。

请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无疑会有许多问题产生,如浪费时间,议而不决,与管理者初衷背道而驰的意见占了上风等等。但这些问题不是原则本身的错误,而是操作上的不当造成的。管理者与员工一起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限定主题

在共同确立目标的开始,管理者要提出自己对目标的设想,为参与者指明方向,提供思路,防止参与者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也扯进来,分不清主次,或扯到另外的问题上去,导致浪费时间,偏离决策目标。但管理者提出的对目标的设想又不宜十全十美,有时即使管理者有能力把目标设计得十全十美,也要在提出目标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有所疏漏。因为只有员工觉得一个十全十美的目标,是在自己的批评和建议下形成的,才会对目标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如果宣布的目标已经无可挑剔,参与变成了上传下达,那么共同制定目标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

2.协调纷争

在共同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因为各部门和个人都是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而提议的,因此,争论是不可避免的。两军对垒、三足鼎立、吵得不可开交的事情会时常发生。如果此时管理者缺少统揽全局的艺术,就会导致议而不决,甚至矛盾激化。管理者在完善目标,对各方达成一定程度妥协,使目标在更为广大的范围内得到接受时,一定要清楚即使强行执行的正确目标也比自愿执行的错误目标更行之有效。

3.信息共享

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是要创造一种广开言路、百花齐放的氛围。但管理者常常会发现在这些观点中有些明显不合时宜、漏洞百出或没有见地与深度,不是纠缠于鸡毛蒜皮枝梢末节,就是在员工中形成一种占上风的错误倾向,结果就只能是时间的浪费或管理者与员工间的尴尬和僵局。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于:必须给员工提供充分的事实资料,以使其制定目标时有所依据。这就是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应该成为一种体制以纠正仅在猜想或推测上打圈圈的争论,以及只根据一些表面的证据和极不充分的情报便作出决定等现象。

没有什么比员工把企业目标作为个人目标能产生更大的生产力的了,这等于抓住了提高管人成效的“七寸”,在这个虚与实的结合点上,一切问题都变得容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