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故事经典(一)
13751000000094

第94章 真正的信仰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来找荣西禅师,哭诉道:“禅师,我的妻儿已多日粒米未进。我想尽我的一切努力给他们温饱,可是始终无法办到。连日来的霜雪使我旧病复发,我现在实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妻儿都会饿死。禅师!请您帮帮我们吧!”

荣西禅师听后颇为同情,但是身边既无钱财,又无食物,如何帮他呢?不得已只好拿出准备装饰佛像的金箔说道:“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急吧!”

听到荣西禅师的这个决定,弟子们都很惊讶,纷纷表示抗议:“老师!那些金箔是替佛像装金用的,您怎么能轻易地送给别人?”

荣西禅师非常平和地对弟子说:“也许你们无法理解,可是我实在是为尊敬佛陀才这样做的。”

弟子们一时无法领会老师的深意,忿忿地说道:“老师!您说是为了尊敬佛陀才这么做的,那么我们将佛陀圣像变卖以后用来布施,这种不重信仰的行为也是尊敬佛陀吗?”

荣西禅师不再辩解,只是说:“我重视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狱,我也要为佛陀这么做!”

弟子们仍然不服,还是嘀咕个没完。荣西禅师于是大声斥责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么对待众生的?你们真的了解佛陀吗?”

感悟

真正的信仰,不是仅仅挂在嘴上的,也不是必须要顶礼膜拜的。它应该存在于具体的事情之中,甚至是一件极普通极平常的小事之中,比如雪中送炭。真正慈善的人,是不会拘泥于礼节和形式的,他们会将自己的善念化为一汪清泉,流进所有干渴的心灵。

佛教名人行正

行正(1914-1987年),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华山东崖寺受戒。后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少林寺住持。文革期间,行正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少林寺方丈,结束了自清康熙以来少林寺无方丈的历史。他于1987年圆寂。

著名寺院宝莲寺

从香港中环统一码头乘船西行,可到香港最大的离岛——大屿山。有“南天佛国”之称、被推为香港四大禅林之首的宝莲寺就坐落在这里。大屿山上的昂坪平原为群山环抱,冈峦起伏,景色极佳。19世纪末,大悦、顿修、悦明3位来自内地的禅师在此修行,他们先筑小石屋、后盖大茅篷,开单接众,俗称的“大茅篷”就是今天宝莲寺的前身。1913年,江苏镇江金山江天寺纪修和尚到此地任住持后,香火日盛;1924年,纪修和尚将寺院命名为宝莲寺,并陆续增建庙宇,1928年建成一座大殿。1930年,筏可法师任住持后再更建殿堂,筑山门牌坊,并自题宝莲寺匾额。经数十年刻苦经营,昔日的茶园茅舍终于发展为今天的巍峨建筑,每年主办多种法会,声誉日隆。

如今的宝莲寺,整体建筑雄伟壮丽,朱门绿瓦,金碧辉煌,浓荫覆盖,古意盎然。寺前有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冲天柱式石牌楼,牌楼正中匾额横刻“宝莲禅寺”四字,牌坊之后有一林荫甬道通向寺门。正殿供奉代表前生、今生及来世的三尊金佛,堂壁置五百罗汉像。寺中尚有弥勒殿、韦驮殿、祖堂、清心堂、般若堂、如是堂、藏经阁、斋堂等。寺后花园舍利塔藏开山祖师纪修和尚真身,寺内有亭台楼阁和静室40余间,可供游客食斋留宿,或作短暂清修;寺院的素斋洁净可口,是访客必尝的美食。

近年来,宝莲寺访客络绎不绝,香火日旺一日,除了宝莲寺本身的吸引力外,还要归功于寺前的天坛大佛。宝莲寺左前方有一山峰,形似僧人敲击之木鱼,故名为“木鱼山”。全球最大的户外青铜坐佛——天坛大佛就坐落在峰顶。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像,全部用铜铸成,佛身高26.4米,底座高7.55米,总高度接近34米,占地面积约6567平方米,重量高达250吨。因其基座仿北京天坛设计,故习称“天坛大佛”。大佛底座共有三层,设有展览厅,陈列各种佛教艺术品和壁画、书画等,内有一口大钟,上雕佛像和经文等。佛像气势宏伟、宝像庄严,面示微笑,莲眼低垂,眉如新月,螺发复顶,神韵非凡。天朗气清之时,在澳门亦可见,堪称香港新的标志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