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王国探索之旅
13749500000009

第9章 解密哺乳家族(4)

一些肉食动物极其凶残,它们能一次杀死远远超过自己食量的猎物。它们的这种“杀过行为”明显违背了动物捕猎为了食物需要的法则。那么,“杀过行为”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贴士: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常常有赤狐的形象,或将其描绘为鬼怪,或将其塑造为神仙,或将其美化为善良、美丽而聪明的少女,在作品中常常是主要角色。

为了对此进行研究,荷兰动物行为学家亨利博士曾在农村鸡舍守夜观察。他看到一只赤狐跳进鸡舍,在大约10分钟的时间内,便把十几只小鸡全部咬死,最后只衔走了一只。赤狐还常常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闯入黑头鸥的栖息地,将数十只黑头鸥逐个咬死。但是,它竟然一只都不吃,空“手”而归。更令人不解的是,亨利博士发现,黑头鸥在夜间,尤其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都蹲在地上一动不动,任凭赤狐撕咬。

对于赤狐的“杀过行为”,目前科学家们的解释不一。有的认为,赤狐作为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杀过”是其残忍本性的一种体现,它们残忍的本性决定了它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猎物;有的认为,赤狐的“杀过行为”只是偶然现象,并非每次捕猎都有“杀过行为”。可能是它们接近猎物时,被捕杀的动物惊慌失措,四处奔逃,这反而激起了它们的野性,于是才大开杀戒的。然而,较多的科学家认为,“杀过”的成因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然而,这些都是科学家的推测,缺乏科学的论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动物的“杀过行为”呢?终有一天,这个谜闭会被人类破解。

豪猪为什么会满身尖刺?

豪猪又叫箭猪,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它的身体肥壮,体重十几公斤,个儿大的身长可达0.7米,牙齿锐利,头部有点像老鼠,全身棕褐色,从背部直到尾部,披着簇箭一样的棘,尾部棘长而集中,短小的尾巴几乎全被掩盖。它身上最粗的长刺像筷子,呈纺锤形,最长的可达0.4米,每根刺的颜色是黑一段白一段,黑白相间的。豪猪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藏于山坡、草地或密林中的洞穴里,晚上出来找食,有时成小群活动。它们每年繁殖一次,每次产仔2~4只,刚生下来的小豪猪的刺是软的,但很快会变硬起来。豪猪吃植物性食物,如瓜果、蔬菜、玉米、花生、菠萝和番薯等农作物。它是农业上的害兽,为害严重时,一夜能糟蹋上百公斤作物,所以豪猪是有害的兽类,所以应该予以消灭。当它在路上遇见敌害时,首先竖起身上一根根锋利的棘,并相互摩擦,发出唰唰的响声,同时嘴里也发出噗噗的声音,非常令人害怕。如果敌害不管这一警告,继续进逼的话,它就转过身来,倒退冲向敌害,与敌害搏斗。

贴士:一群豪猪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怎么都搞不好彼此的距离应该有多远。离得太近了身上的刺就会互相扎,离远了又不暖和。经过几次磨合,它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距离。

豪猪身上的棘是由鬃毛转化而来的。根据动物学家研究,很早以前豪猪身上只有鬃毛,有的个体偶尔长出几根较硬较长的棘,在大自然的长期生活中遇到强敌侵害时,棘起了御敌的主要作用。这种特征通过遗传,在后代中逐渐加强,久而久之,棘几乎长满全身。那些只长鬃毛的豪猪,没有这种御敌的有力武器,被敌害袭食的机会多,最后被自然淘汰,绝了后代。所以,豪猪长棘也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是它进化的结果。

为什么北极熊不怕寒冷?

就像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样,北极熊是北极的代表。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熊,它们广泛分布于北欧、西伯利亚北部及北美洲的北部。它们能在冰冷的北极海中自在地游泳或潜水,夏季通常以浆果和啮齿动物为食,冬天,其猎物包括海豹、海豚、鳕鱼、鲑鱼等,其中海豹是它们的主食。

北极熊靠着灵敏的嗅觉,在几千米以外就能够闻到海豹散发出的气味,然后它们会以高达6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猎物奔去。有时候,北极熊也会以惊人的耐心在海豹出没的地方一动不动地等候,经常一等就是几个小时。只要海豹稍一露头,它们便立刻用利爪将其捉住。

贴士:北极熊是天生的游泳健将,它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犹如双桨,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公里。

也许有人会问,北极地区常年都是冰天雪地,北极熊为什么能在那里生存下去呢?它们是如何抗御严寒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一些科学家对北极熊的身体结构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北极熊之所以能抗御严寒,是因为它们身体表面的毛分两层:外层是针毛,较粗糙,毛管透明,能把照射到身上的阳光全部吸收。内层是短而密的绒毛,毛与毛之间充盈着空气,令吸收的热量不致散发,并能保持体温。有了这样内外两层又密又厚的体毛,北极熊就像戴了帽子、穿了棉鞋那样暖和。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北极熊能抗御严寒,关键在于它们的皮下长满了厚厚的脂肪,这些脂肪所分解产生的热量足以使其抵御刺骨的寒冷。还有一些科学家则坚持认为,北极熊体内应该还有一种特殊的生理构造,那才是北极熊抗御严寒最有效的武器。但是,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理构造,他们也不知道。

因此,要在北极熊能抗御严寒的原因这个问题上取得一致的看法,科学家们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为什么老虎只能吃肉?

兽王老虎,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它要吃的都是血淋淋的肉。那为什么在动物分类上老虎和猫是同科动物,而猫经过驯化,能食杂食,但老虎却不能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它凶猛的本性吗?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老虎吃肉,而羊却喜欢吃草。如果把它们的食物交换一下,那么老虎和羊就会饿死。老虎和羊吃的食物不一样,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齿列、消化系统。老虎张开大嘴,上下两边各有一只大而尖锐的犬齿。它利用这些犬齿,可以得心应手地戳穿、撕裂、把握和操纵食物。老虎上下颌的臼齿特别大,很锋利,非常有利于吃肉。但老虎的门齿却非常小,这恰巧可用来夹住食物或将食物切割成碎片。老虎的前后趾上生有钩状利爪,这又为捕捉动物创造了条件。还有,老虎的消化系统与羊不一样,它只分泌消化肉类的蛋白酶、脂肪酶,其中不含淀粉酶、纤维素酶。一种酶也只可以分解相对应的一种物质,所谓“食素”,就是吃粮食、蔬菜等,主要是以消化吸收淀粉酶、纤维素为主,老虎吃下这类东西无法消化。老虎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它只会吃肉。

贴士:虎的游泳技术高超,特别是母老虎。母老虎是大型猫科动物中最喜欢水的,天气热时经常在水中避暑降温,而且老虎爬树技巧也很突出。老虎本来就属猫科动物,猫会爬树,老虎自然会爬树,那个猫是虎的师父,却没有教它爬树的故事,不过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以讹传讹罢了。

老虎总是爱在白天睡觉,这是它捕食的需要。因为老虎生活在深山野林里,而深山野林里的小动物一般都在晚上出来活动,白天都躲在自己的巢穴里,老虎为了晚上出来捕食,只好在白天睡觉养好精神,以便晚上出去捕食。这样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在白天睡觉的习性。我们常常看到动物园里的老虎也爱在白天睡觉,这是因为它们虽然不需要在晚上捕食了,但白天睡觉的习性却保持下来。

食蚁兽是如何取食的?

食蚁兽是哺乳动物,在中美和南美,南至阿根廷热带森林中生活。食蚁兽的结构特征,与其捕食蚂蚁和白蚁等昆虫活动密切相关。食蚁兽的头骨长而大致呈圆筒状,颧骨完全,长的鼻吻部有复杂的鼻甲,齿骨细长,无齿,蠕虫状的长舌能灵活伸缩,舌富有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和腮腺分泌物的混合黏液,可以粘取蚁类。这些发达的腺体长在颈部。前肢有力,第三趾很粗大,长着强而弯曲的爪,其余各趾缩小。

大食蚁兽过着地栖生活,靠指关节及弯曲的趾行走,而小食蚁兽二趾食蚁兽和环颈食蚁兽则完全或部分过着树栖生活,它们在步行时,前肢靠带弯爪的内向趾背着地。食蚁兽体型悬殊很大,小食蚁兽大似松鼠,体重不过350克,而大食蚁兽重达25千克。大食蚁兽全身有长而粗的毛,毛色棕褐色,尾部肥大多下垂的长毛,而其他树栖种类的大食蚁兽身上和尾部的毛都很短,并且尾有抓挠能力。短鼻食蚁兽是树栖食蚁兽,长有长长的爪子和能缠绕在树枝上的尾巴。

食蚁兽捕食时,有力的前肢撕开蚂蚁和白蚁的巢,通过长舌进行捕食,然后囫囵吞下,靠胃部变厚的幽门磨研。食蚁兽在地面活动时显得特别笨拙。树栖的两个属,前掌趾爪用作抓挂,用双肢交替前进,沿着树干运动。小食蚁兽完全树栖,在高树上觅食;环颈食蚁兽,体重3~5千克,属于树栖动物,偶尔也在地面活动。它们都具有夜行性。大食蚁兽则完全是地栖昼行性动物。

贴士:当遇到危险时,食蚁兽的后肢能够站立,尾或背作为支柱,形成稳定的三脚架姿态,用掌爪与对手厮打。虽然头部毫无防御装备,但强有力的前肢和非常锐利的巨爪是富有威力的“武器”。

巨食蚁兽每天需要休息14~15个小时,醒后,就开始在蚁穴之间慢吞吞地走来走去寻找食物。它们长有灵巧的器官,非常适合捕食那些小型的猎物。食蚁兽的前足上还长有4~10厘米的尖而有力的爪子。食蚁兽用它来打开蚁穴而不是破坏蚁穴,然后再将它们的长鼻子伸进蚁穴,用舌头舔食蚂蚁。

食蚁兽的舌头不仅很长,而且具有伸缩性。它的舌头能惊人地伸到60厘米长,并能以1分钟150次的频率伸缩。舌头上还遍生小刺并有大量的黏液,蚂蚁一旦被粘住后就无法逃脱。一般一个蚁穴中,一头食蚁兽能吃140天左右的蚂蚁,吃完后就离开再另换一个蚁穴。靠这种吃法,它可以保证自己领地内蚁穴中的蚂蚁存活下去,以便它改天再来美餐。

食蚁兽有灵敏的嗅觉。它能靠鼻子嗅出蚁穴,然后再用利爪把蚁穴刨开。在刨蚁穴时它们总是十分小心,以保证蚁穴的完整无缺。食蚁兽靠指关节行走,这样可以保护它的长爪子。因此,食蚁兽走起路来像个跛子。

为什么鲸会集体自杀?

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在海洋里,几乎没有什么动物能伤害成年的鲸。按理说,它们应该生活得无忧无虑了。可是,鲸的自杀之谜却成了困扰科学家多年的难题。几十头、几百头鲸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虽然每当有鲸搁浅,热心的人们就会自发地展开救助行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不容易获救的鲸往往会再次冲上海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鲸这样“想不开”呢?

贴士:鲸类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具有和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生理特征,例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配备了一些为适应水生环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构造。

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因为鲸在捕食的时候游得太快,靠近海滩时来不及“刹车”。这种说法的依据是鲸的眼睛只有一个小西瓜那样大,而且视力极度退化,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内的物体。一头巨大的鲸还不能看到自己的身体那么长的距离。但是如果是这个原因,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鲸早就自行灭亡了。所以这种说法应该不成立。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发现鲸具有一种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的本领。鲸能发射出频率范围极广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形成回声。鲸根据这种超声波能准确地判断前方障碍物的大小和距离。这种定位方法的误差一般很小。据此,科学家终于揭开了鲸的集体自杀之谜。

原来,人类无论是鱼群探测、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导航,还是进行水下作业、水文测量,都使用了声呐。声呐能够利用超声波进行水下探测、定位和通信。同样是利用超声波,这无疑会使鲸的回声定位系统发生紊乱。冲上海滩的鲸其实并没有自杀的本意,而是受到了人类的干扰而迷失方向,导致死亡的受害者。

为什么座头鲸会唱歌?

每年冬季,200多头座头鲸从大西洋各地聚集到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萨马纳湾,雌鲸会在这片温暖的水域产仔。在照料幼鲸的头一个月里,鲸群还会再次交配,海湾里到处都是它们求偶的歌声。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凯蒂·佩恩博士已经欣赏了十多年的“水下音乐会”,水下声波探测器记下了鲸群的各种声音。佩恩发现鲸的叫声有着复杂的节奏和组合规律,犹如缓慢、冗长的歌曲。她还发现海湾里的每头鲸都在唱同一首歌。这首歌大约有5个严格排列的主题。雄鲸不断重复每个主题,重复次数由它来定,唱完一个主题后总是转入下一个主题再反复吟唱。它会周而复始地唱个不停,直到用一个显著的长啸作为“结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