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王国探索之旅
13749500000008

第8章 解密哺乳家族(3)

贴士:骡子性比马倔,比驴顺。骡驹合群性比马强,胆大、活泼、好奇。骡驹合群性很强,尤其在夜间,总是栖居于马群中间。虽初生骡驹爱独自休息,但很少丢失。骡驹之间喜群居,但不愿与马驹相处。

那么,没有生育能力的骡子为什么不会绝种呢?

原来,骡子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混血儿”。一头公驴和一匹母马交配后生下的后代就是“马骡”,而一匹公马和一头母驴交配后生下的后代就是“驴骡”。所以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骡子身上有许多地方既像驴又像马。它们的体型和马接近,但叫起来的声音却和驴很相似;它们的耳朵很长,颈上的毛及尾巴又和马、驴有所不同,或者介于两者之间。它们体型高大,肌肉强健,继承了其“父母”各自的优点。此外,它们的耐力、抗病能力、适应性都比马、驴强,且寿命也较长。因此,人类一般用骡子来拉车、驮东西、耕地等,它们是人类的好帮手。

为什么说蝙蝠是活雷达?

蝙蝠是哺乳类中古老而十分特化的一支,因前肢特化为翼而具有飞行能力。蝙蝠分布于除南北两极和某些海洋岛屿之外的全球各地,以热带、亚热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

在世界上,蝙蝠类动物共有900多种,我国约有81种,属于哺乳类中的第二大类群,仅次于啮齿目。蝙蝠类动物的食性非常广泛,有些种类喜爱花蜜、果实,有的喜欢吃鱼、青蛙、昆虫,吸食动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可以大体上将之分成大蝙蝠和小蝙蝠两大类,一般来说,大蝙蝠类一般以果实或花蜜为食,而大多数小蝙蝠类则以捕食昆虫为主。

在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着大蝙蝠类。其体形较大,身体结构也较原始,狐蝠科也是这样。在东、西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分布着小蝙蝠类,其体形较小,身体结构也更加特殊化,包括菊头蝠科、蹄蝠科、叶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十余科。

由于蝙蝠其貌不扬和夜行的习性,总是使人感到可怕,外文名字的原意就是轻佻的老鼠的意思。不过在我国,由于“蝠”字与“福”字同音,所以在民间尚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将它的形象画在年画上。

贴士:蝙蝠善于在空中飞行,能作圆形转弯、急刹车和快速变换飞行速度等多种“特技飞行”。蝙蝠,隐藏在岩穴、树洞或屋檐的空隙里;黄昏和夜间,飞翔空中,捕食蚊、蝇、蛾等昆虫。蝙蝠捕食大量的害虫,对人有益,理应得到保护。

蝙蝠类是惟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飞行本领也比鸟类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以昆虫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

作为兽类,蝙蝠有一种奇特的本领,在迷蒙的暮色里,捕食在半空中飞走的昆虫,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在科学不甚发达的时代,有人认为,蝙蝠一定有一双明察秋毫的“夜明眼”。但现代的科学实验证明,这家伙的视力极差,即使是咫尺之内的东西,它也视而不见。那么,蝙蝠扑起昆虫来,又怎么会那么出神入化、百发百中呢?

原来,蝙蝠有一种令人叫绝的“特异功能”。据科学家考察,它的喉咙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而它高高耸立的耳朵又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是—个接收超声波的仪器。当超声波在空中遇到飞行的小虫便被反射回来。它的耳朵听到回声,便可以判断小虫的准确位置,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过去,把这些胆大包天、胆敢阻挡它声波的家伙抓住,美餐一顿。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蝙蝠还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声波,准确判断阻断它道路的是食物还是树木、高墙等障碍物,从而做到百发百中、有的放矢。

总体来看,蝙蝠是一种能够消灭害虫,传播花粉,散播种子,可以和人类做朋友的小家伙。但也有些蝙蝠会毁坏作物,传染疾病,骚扰住宅,为人类带来不幸和烦忧。

狐真的很狡猾吗?

狐是中型的犬科动物,但和狼不属于同一系统。

世界上除了赤狐外,还有分布在尼泊尔利西藏等海拔4000米高地的藏狐,分布在印度的孟加拉狐以及分布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这其中,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赤狐是狐类的典型代表。赤狐的毛色因为所处的地方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不是不同的种类。比如,黑狐分布在北美洲的北部及西伯利亚,银狐分布在加拿大及西伯利亚,叉纹狐也分布在北美洲及西伯利亚。北极狐有的冬季毛会变成纯白色,而有的整年毛都是靠灰色的,整年毛蓝灰色的这种就是蓝狐,是北极狐的一个变种。

生活在北方的狐耳朵很小,而越往南方,狐的耳朵越大。这是因为在寒冷地带的狐需要尽量避免散发体温,所以耳朵就变得很小了。狐的瞳孔在光线明亮的地方会像针—样细,这是伏击捕捉猎物的动物所共有的特征。厚密的毛利蓬松的长尾是狐的特征。

贴士:狐狸的主要食物是昆虫、野兔和老鼠等,而这些小动物几乎都是危害庄稼的坏家伙,狐狸吃了它们,等于是帮了农民的大忙。所以说,狐狸应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狐分布在森林、草原、极地,它们巧妙地利用环境而生活。犬科动物大多以追捕方式获取猎物,而聪明的狐则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偷偷地伏击或者以计谋来获取猎物。狐机敏而有耐受力,能偷偷地贴近猎物。它们还会假装痛苦或追着自己的尾巴来吸引猎物的注意力,逐渐靠近,然后突然扑上前去。北极狐常结成小群觅食,食物缺乏时会跟随在北极熊之后吃它吃剩下的海豹肉。它们十分耐寒,不用冬眠。

狐是夜行性动物,但如果没有危险,会在白天出来晒太阳。如果被敌害追赶,有时也爬到树上。在大家的印象中狐似乎不会爬树,但倾斜的树却是它常爬的,有时还趴在4~5米高的树上午睡。狐的天敌是狼、鹫、鹰等猛兽猛禽。

除了繁殖期外,雌狐与雄狐分别生活。繁殖期里,通常一次生产4~5崽,北极狐一次生产5~6崽。幼兽出生一个月左右时,和雌狐同在一个巢穴中生活,雄狐出外觅食。幼兽经过3~4个月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人们常认为,狐是狡猾的动物,所以在很多寓言和故事中,狐就成了狡猾的代表。

长颈鹿为什么不会脑溢血?

长颈鹿是现在世界上最高大的动物,它的身高在5米以上。它的头部距离心脏有3米,如果没有高的血压,头部大脑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血液。

科学家经过测定,发现长颈鹿体内的血压高达46.55千帕,高出人的正常血压的2倍。别的动物承受不住这样高的血压,否则血管会被涨破,因脑溢血而死去。可是,长颈鹿却不会发生脑溢血。

贴士:长颈鹿是谨慎胆小的动物,每当遇到天敌时,能立即逃跑。它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极快速度奔跑。当跑不掉时,它那铁锤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成年长颈鹿的蹄子足可以将狮子肋骨踢断。

为什么长颈鹿不会发生脑溢血呢?原来,长颈鹿身上的皮肤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能够在丛林中隐蔽自己外,还能抵抗突然升高的血压。当长颈鹿低头喝水时,它紧绷的皮肤就会牢牢地箍住血管,不会因血压的突然增高而被涨破。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有独特的血管结构。我们知道,包括人体在内的许多动物体内的静脉血管,为了防止血液回流都有一个叫静脉瓣的特殊的结构。长颈鹿的脑动脉血管内也有类似的结构。在长颈鹿的动脉内壁上,长有许多囊状隔膜,当长颈鹿低头饮水或取食时,能够防止血液快速向下流动,冲击大脑,所以长颈鹿不会脑溢血。

科学家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飞行服——“抗荷服”,它与长颈鹿的皮肤作用相似。飞行员穿上这种抗荷服,就能控制血管,从而使人的血压保持正常。

为什么刺猬要“自涂”?

刺猬形态可爱,它们个头较小,头顶和背上长着6000多根短而坚硬的刺,这些硬刺能依靠肌肉的收缩像钢针一样直竖起来,把刺猬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使它们看起来活像一个个小“刺球”。刺猬满身的硬刺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武器。当刺猬遇到危险时,它们就把身体缩成一团,全身的刺都直立起来,让敌人无处下口。

1955年10月29日,英国《伦敦新闻》刊出了一系列关于刺猬的照片。照片中,一只刺猬伸出舌头在舔某种具有强烈气味的物体,而且坚持在一点上反复舔。当口中积累起有大量泡沫的唾液后,它便把头转向体侧,把口中的唾沫涂擦在背部的棘刺上。据称,刺猬的这种“自涂”行为持续时间至少达20分钟,甚至更长。刺猬直至把自己涂成一个令人讨厌的唾沫团才停止。

贴士:最喜爱的食物是蚂蚁与白蚁,当它嗅到地下的食物时,它会用爪挖出洞口,然后将它的长而黏的舌头伸进洞内一转,即获得丰盛的一餐。

后来,科学家们又经过进一步观察,发现刺猬的这种“自涂”行为不仅在年幼的和人工饲养的刺猬中较为常见,甚至野生的成年刺猬背部的棘刺也经常有唾沫遗留的痕迹。

刺猬为什么要“自涂”?科学家们迫切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刺猬的“自涂”行为没有规律性,这为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不过,人们仍然尝试对刺猬的“自涂”行为进行解释。有人认为“自涂”是刺猬的自我修饰行为,与人类的涂脂抹粉是一个道理;有人认为这是刺猬为除去皮肤上的寄生虫而采取的方法;有人认为这是刺猬在掩盖自己的自然气味,以防止敌害发现;有人则根据野生刺猬“自涂”行为大多发生在繁殖季节里的情况,认为这与刺猬的性活动有关。

刺猬“自涂”的真正目的何在?我们期待科学家们给出合理的解释。

老鼠为何要“杀子”?

科学家们在对老鼠进行长期的观察之后,发现一些雄性老鼠经常残忍地把刚刚生下的幼鼠咬死。起初,他们以为是雄性老鼠身上的雄性荷尔蒙在作怪。但是,后来的试验却发现,当其体内的雌性激素被去掉后,它们很快便停止了“杀子”行为。于是,专家们又得出结论,认为雄性老鼠“杀子”是其体内的雌性激素在作怪。那么,这些雌性激素为什么会使雄性老鼠做出这样的举动呢?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有人认为,老鼠“杀子”行为与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无关,而提出了“空间竞争”的假说。他们认为,雄性老鼠“杀子”行为往往是在空间狭窄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极有可能是它们为了扩大生存空间而为之。可是,雄性老鼠为什么非要将杀害的目标锁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呢?

贴士:老鼠对人类危害极大,所以一直受到人类打击,但它是一个打而不死,击而不破的动物家族,所以“鼠”字头顶着一个“臼”,意为“能耐受捣击”。

还有学者提出了“生殖优性”假说,认为老鼠“杀子”是为了孕育培养出更加强健的后代……

老鼠“杀子”行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还需要科学家继续进行研究。

为什么旅鼠要投海自杀?

在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地,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鼠类,人们把它们称为“旅鼠”。它们每隔三四年,就会留下几个同伴,其余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成员则成群结队地进行大规模的迁移。迁移时,即使遇到河沟,它们也不回头,大批的旅鼠因此被淹死。

其实,早在1886年春天,人们就开始注意到旅鼠的这种怪异行为了。当时,一艘游船正好驶到挪威海岸附近,船上的旅客们都看到,无数旅鼠正接二连三地从岸上投入大海。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带海面上漂浮着大量的旅鼠的尸体。

旅鼠为什么要集体投海自杀?一百多年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这一奇特现象的研究,但是直到今天,人们都没有破解这个谜。

贴士: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哺乳类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烁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

有人猜想,可能是因为旅鼠繁殖过多,每只旅鼠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所以一部分旅鼠只能迁往他乡。再加上数万年前,挪威等地附近的海域都比现存窄得多,旅鼠便能顺利游到彼岸。日久天长,挪威旅鼠便形成了集体大迁移的本能,并且代代相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海域越来越宽,旅鼠已经无法顺利游到彼岸了,于是便出现了大批旅鼠“投海而死”的现象。

但是,有人曾注意到,某些旅鼠也会向北边的巴伦支海和北冰洋方向迁移。如果前面的猜想成立的话,说明巴伦支海和北冰洋的彼岸在许多年前也曾有过陆地。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旅鼠的这种行为与屡有发生的鲸类自杀事件很像,可能与一种纯生物学机制有关。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纯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明了。

看来,要破解这一谜团,还得假以时日。

为什么赤狐有“杀过行为”?

赤狐是最大、最常见的狐狸,它们总在夜间活动。赤狐非常狡猾,不仅能够避开猎人挖的陷阱和捕兽上具,还会通过装死的方法来诱捕水鸟。当食物不足时,赤狐偶尔也会跑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偷鸡、偷鸭。它们的这种行为已经够可恶的了,然而,更为可恶,同时也令人不解的是它们的“杀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