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跌打损伤奇效良方
13748900000015

第15章 骨折(15)

【经验心得】《素问·刺谬论》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不仅说明了脊柱压缩性骨折后便秘的原因,也指出了治疗的要点。患者骨折后瘀血蓄于腹中,气血不畅,肠道传导失常,且伤后失血,津血同源,血虚阴亏津伤,不能滋润大肠,故见便秘,为便秘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与普通便秘在病因上有不同之处。因气血运行失常,内气积聚,腑气不通,脾胃运行失常、胃失和降,故又可见腹胀,恶心呕吐。以上诸症治疗上须行气活血化瘀、散结通下。但攻下逐瘀,单用苦寒药物,药效峻猛。因脊柱压缩性骨折多为年老患者,肝肾不足,体质较差,即使较年轻患者,也多因受伤暴力较大,失血较多,正气受损,故往往不能承受。且伤后失血,津血同源,阴津不足,肠道失润,此时便秘如同“无水舟停“,单纯攻下也常不能奏效。须攻补兼施,则可起到”增水行舟“之效。增液承气汤原为治疗阳明温病,热结阴方,正虚邪实,下之不通,邪无出路,阴津枯竭,燥屎不行而设。方中生地黄、麦冬、玄参即为增液汤,能滋阴增液,润肠通便。配大黄、芒硝软坚化燥、泄热通下,合而有攻补兼施之功。原方中加入桃仁、当归活血化瘀,养血润肠。延胡索活血行气、火麻仁滋养补虚通便。厚朴、枳实行气宽中,散结消痞。诸药合用,具有养阴通下、活血理气散结之功。攻下而不伤正,故对脊柱压缩性骨折后便秘具有较好疗效。

【方剂出处】程水明.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胸腰椎骨折后便秘40例.中国骨伤,1999;12(4):20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胸腰椎骨折便秘【药物组成】桃仁10g,大黄10g,全瓜蒌20g,当归10g,红花5g,穿山甲8g,甘草6g;疼痛较剧,加制乳香、没药各4~5g。

【治疗方法】剂量视患者的体质、症状的轻重可随症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功效主治】润肠通便,瘀血散结。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35例,痊愈19例,显效14例,有效2例。

【经验心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要求长时间(4~6周)卧床休息及腰背肌功能锻炼,方能使骨折复位及愈合。《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证治准绳》说:“只宜仰卧,不可翻卧,大动后恐成损患。”卧床本身运动幅度小,胃肠蠕动减弱,加之骨折部位的出血,引起腹膜后血肿,刺激腹膜,引起胃肠蠕动更加缓慢,易引起便秘,可伴有腹部胀痛、胃纳不佳、舌苔薄白转黄腻、脉弦数等里实证。应用桃核承气汤与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给患者解决了痛苦,给医疗及护理带来方便。桃仁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组成,桃仁活血逐瘀,桂枝疏通经络,宣导瘀血邪热,同时借调胃承气汤的泻下作用,使瘀血从肠腑而出;重用大黄意在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下瘀止痛;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当归尚有补血之功,助元气恢复;穿山甲破瘀通络;天花粉既能入血分,而消瘀散结,又能清热润燥,正合血气郁久化热化燥之治;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润肠通便、瘀血散结之功能。

【方剂出处】朱俊琛,等.桃核承气汤与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便秘35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72

疏肝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后早期便秘

【药物组成】当归、柴胡、大黄(另包)、槟榔、枳壳各10g,黄芩6g,桃仁7g,红花5g,赤芍12g,甘草3g。

【随症加减】气闭者加广木香10g,香附12g;便秘甚,初服上方大便仍不通者,加芒硝30g,杏仁10g,木香12g。

【治疗方法】大黄用温开水浸泡,其余药同煎,浸汁与煎取之汁混合后烧开,在服药时直接加入芒硝服用。每次服药100ml,4h后再服1次。大便通后,加味去除,以原方巩固,方中大黄与其他药同煎即可。

【功效主治】攻下逐瘀,泄热通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6例,经服用疏肝活血汤加味后,8h 便秘解除者16例,24h 便通者22例,48h 内便通者10例。所有患者便通后,运用疏肝活血汤基本方巩固2~4d,配合饮食调节,停服该方药后,便秘均未复发。

治验:患者赵某某,男,42岁。因外伤后腰部肿痛伴双下肢麻木、活动障碍5h 入院。入院时表情痛苦,不能坐立及行走,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查体:体温37.2℃,痛苦表情,腰1椎棘突明显后凸畸形,叩压痛明显,左下肢肌力Ⅰ~Ⅱ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双下肢感觉麻木。X线片提示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入院后按腰椎骨折伴截瘫处理,3d后病大便未行,出现腹胀、纳差、烦躁,舌质暗红,脉弦涩,有便意,但解不出大便,开塞露塞肛后无效,运用疏肝活血汤加芒硝、木香、杏仁煎服,23h 后解出大便约500g,上诉症状缓解。用疏肝活血汤原方巩固3d 后停药,配合蔬菜、香蕉及蜂蜜水服用,便秘彻底解决。

【经验心得】脊柱骨折,尤其是伴脊髓损伤的骨折早期,瘀血内蓄,脏腑气机逆乱,腑气不通,加之病人卧床后大便习惯改变,脊髓损伤者伴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肠蠕动减弱,便秘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除引起很多不适外,还严重地影响食欲,故胸、腰椎骨折患者,尤其是伴脊髓损伤的患者,大便的管理主要是解除便秘。解决了便秘,就为后期手术或保守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的经验是:早期即宜攻下逐瘀、泄热通便。方中当归活血养血,大黄、赤芍荡涤瘀血、败血,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柴胡疏肝通络,黄芩清热,槟榔泻下行水、调和脾胃,甘草调和诸药。气闭者,运用木香、香附行气导滞。初服疏肝活血汤原方后大便仍不通者,加木香、杏仁、芒硝行气导滞,通便消肿。方中早期生用大黄有通便泻下之功效,后期与诸药同煎则是为减轻其泻下之作用,防止泄下太过,造成患者津液亏损。应用此方应严格遵守服药剂量,对于老年患者,遵守“中病即止“的原则。在生活方面调理,多食蔬菜、水果及适当饮蜂蜜水。

【方剂出处】付知勤,等.疏肝活血汤加味治疗胸腰椎骨折后早期便秘46例.四川中医,2004;22(7):83炙甘草汤治疗骨折术后发热【药物组成】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10g,阿胶6g,麦冬10g,麻子仁10g,黄芪20g,当归10g,大枣6枚。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7d。

【功效主治】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00例,中药组平均退热天数为(3.3±1.2)d;采用西药退热组平均为(6.4±1.1)d。

【经验心得】骨科手术多为无菌手术,术后使用抗生素一般为预防伤口感染。术后发热的原因是术后吸收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d。如果超过术后吸收热期仍然发热,且使用抗生素不能退热,则考虑为气阴两虚所引起。其特点是发热多在午后至前半夜,多为低热,伤口清洁干燥、不红肿、无脓性分泌物流出,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多为正常,血红蛋白降低或正常。此时如果单纯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往往效果不佳,甚至造成菌群失调。使用”甘温除热“之中药方剂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方用炙甘草汤加减。方中炙甘草、人参、黄芪、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君药;阿胶、麦冬、当归、麻子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为佐药。诸药合用,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药到热除。

【方剂出处】黄浩,等.”甘温除热法“治疗骨折术后发热100例.河南中医,2005;25(12):56耳穴贴敷法治疗骨折后疼痛【穴位选择】取耳部的肾、肾上腺、神门、皮质下为主穴,并根据手术部位配合取相应的耳穴,如锁骨骨折取锁骨、肩关节;上肢骨折取肩、肘、腕穴;下肢骨折取膝、踝、趾穴。

【治疗方法】用火柴棒(也可先用毫针柄)在耳郭相应部位寻找敏感点(即皮肤变色、脱屑、丘疹及压痛敏感处),用圆珠笔作一标记,局部用75%乙醇消毒。将王不留行子1粒放在0.5cm×0.5cm 大小的胶布中央贴敷穴位敏感点,用手按压贴敷处,以每分钟80次的频率按压穴位,约5min。至局部有明显的酸、麻、胀痛等感觉为度,每日3次,痛甚者可适当延长时间。一般按压1~4周,至术后疼痛消失为止。

治疗中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局部炎症;对胶布过敏及耳郭局部有皮肤破损引发感染者除常规应用抗生素外,要做好局部消毒、清理、换药;有冻伤者禁用。按压时不要用力过猛及揉搓,以防皮肤破损。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2例,2d 内疼痛消失为优,计7例;3d疼痛消失为良好,计30例;4~5d 疼痛消失为尚可,计3例;1周疼痛消失为差,计2例。

【经验心得】耳穴具有调节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骨折术后疼痛是由于手术损伤了经络,致使气血运行受阻造成了气滞血瘀的病理表现,并且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反映在耳部相应的部位,则出现敏感点。对这些敏感点施行一定刺激,通过经络自身的调节作用,使阴阳协调、气血流通,可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肾上腺穴具有肾上腺和肾上腺皮质的作用,有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具有消肿、消炎的作用;肾穴具有止痛作用,通过刺激肾穴,能促使脑啡呔分泌增加,痛阈提高。皮质下、神门可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同样具有止痛、镇静、消炎的作用。此法还可预防应用麻醉药止痛产生的成瘾现象和其他止痛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耳穴贴敷法缩短了骨折术后的疼痛周期,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惠等特点。

【方剂出处】徐秀华,等.耳穴贴敷法治疗骨折后疼痛42例.广西中医药,1998;21(1):34耳穴贴压治疗骨折患者失眠【穴位选择】取穴:神门、枕、额、心,配穴取肝、脾、肾,上穴可随症加减。

【治疗方法】将洗净的王不留子1粒置于0.5cm×0.5cm 正方形胶布上备用。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耳郭用酒精棉球消毒后,把准备好的胶布贴压在所取穴位上,用拇指和示指对压耳穴,手法由轻到重按压,使之产生酸、麻、肿胀感,如耳郭出现发红,发热则效果更佳。每次按压3~5min,嘱患者每日按压4~5次,睡前加强按压,2~3d 更换一次。两耳交替施治,5次为1个疗程。

耳压期间停用有关药物。

【功效主治】镇静催眠,养心安神。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8例,治愈50例,占74%;显效12例,占18%以上;好转6例,占8%。有效率为100%。部分患者经1次耳穴贴压后即愈或好转。

治验:王某某,女,60岁。左股骨干骨折,因患处的疼痛及环境的改变,常常彻夜不寐,入眠则多梦易惊醒,并伴有头晕、头痛,食少纳呆等症状,按上法施治。第1次治疗后,当晚即能入睡,达5h之久;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而愈。为巩固疗效,又继续治疗1个疗程,随观察2个月未复发。

【经验心得】临床上骨折患者失眠较多见,本病多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气血不足,神失所养所致,或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心神不宁所致,根据其病因,采用耳穴贴压神门、枕、额、心,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达到镇静催眠、养心安神之目的,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了骨折的愈合。此法简便易行,又无药物的副作用,且疗程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方剂出处】王春梅.耳穴贴压治疗骨折患者失眠68例.新疆中医药,2003;21(4):29防己黄芪汤治疗踝部骨折后肿胀【药物组成】防己10g,甘草6g,白术10g,黄芪30g,生姜3g,大枣5枚。

【随症加减】有湿热者加四妙汤;恶寒而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加芍药;伴有酸麻者加广地龙、穿山甲等;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乏力重用黄芪加杜仲、续断、五加皮以补肾壮筋骨;骨折迟缓愈合加鹿角片、补骨脂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煎汤内服,2/d,7d 为1个疗程,经治1~3个疗程。服药期间可外用狗皮膏、手法按摩理筋,外洗方敷洗患处。

【功效主治】补气固表,利水消肿。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00例,显效65例,有效2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

【经验心得】踝部骨折后期肿胀,功能活动受限多因踝部损伤严重,骨断筋伤,经脉受损,离经之血溢于脉外,气滞血瘀致使气血运行不畅,久之乏力,无力推动津液运行,故肿胀难消。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甘草益气固表;防己、白术除风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得卫阳振奋而风湿邪自解,气充则活血,因而肿胀得消,骨折愈合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