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78

第78章 喘证(1)

喘是指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临床表现,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故应根据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先辨病后辨证,方可心中有数,治而不失。

故《三指禅·喘急脉论》中说:“彼水肿之喘,以水肿论;风寒之喘,以风寒论;哮症之喘,以哮症论。热病之喘,以热病论。经中言喘,层见迭出,各有其本,单言喘者,止有数条。撇开各症方言喘,寻到源头始见医。”故本病例选择中医痰饮咳喘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所致之喘加以论述。

【病例1】

吴某,女,52岁。平素多咳甚则喘,近冷感1个月,咳,痰不易咳出,入夜微热,口干,咽痒。舌红苔白。脉细。

辨证:伏饮肺燥。治则:润肺化痰。

处方:沙参30g,百合50g,黄精30g,麦冬30g,半夏10g,陈皮20g,款冬花20g,紫菀20g,甘草20g,芦根20g,7剂,水煎服。

二诊:仍咳而喘,痰多,白沫样,今日始轻,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枇杷叶20g,平贝母15g,泽漆15g,7剂,水煎服。

三诊:舌红苔少。处方:上方加细辛3g,7剂,水煎服。

四诊:咳渐止,痰易出,5日前感冒,面颊肿,舌红苔薄,脉细。处方:上方加连翘30g,生牡蛎50g,7剂,水煎服。

五诊:渐轻。处方:上方加五味子5g,14剂,水煎服。

六诊:咳轻舌红苔少,脉细。处方:上方加枇杷叶10g,减泽漆,14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有伏饮在肺,今又感风邪化燥,邪气留恋不去,治当先治新病,以润肺理肺化谈治之。二诊饮泛,故加泽漆等以利饮,细辛以辛化宣肺而不燥,本为新旧同病,新邪引动伏饮,因舌红苔少,故肺阴大伤,治疗的主要方法已不用温宣,而改凉润。

【病例2】

刘某,女,54岁。2008年6月14日主诉:咳20余年,喘半年,现不咳,下肢肿多年,午后时烦热,足下热,心烦,头晕,胸闷,舌暗红苔厚,脉沉细。

辨证:饮郁肺经。治则:清利肺经。

处方:杏仁15g,豆蔻5g,桔梗10g,生薏苡仁30g,通草15g,半夏15g,厚朴20g,人参15g,黄芪100g,防己15g,枳实15g,生白术30g,竹叶15g,生石膏5g,7剂,水煎服。

二诊:喘轻,不肿,舌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丹参10g,减防己,20剂,水煎服。

【按语】

热郁肺经者,当以麻杏石甘汤,今饮郁在肺,且系久病,面无风水,亦不可以越婢汤加半夏汤,今从三仁汤,肺经与气分一并清利,合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枳实开经气。二诊因肿消故减防己,加丹参以调气血。

【病例3】薛某,男66岁。主诉:自幼即咳,动则喘,痰白而稀,舌暗红;苔厚,脉弦滑。辨证:饮阻于肺,肾不纳气。

治则:补肾理肺化饮。

处方:枇杷叶20g,五味子5g,平贝母15g,甘草15g,半夏15g,陈皮15g,沙参30g,熟地黄50g,山茱萸20g,茯苓15g,款冬花20g,紫菀20g,7剂,水煎服。

二诊:舌暗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炙麻黄5g,细辛3g,20剂,水煎服。三诊:服方喘轻,又因感冒脉弦,舌红苔白口干。处方:上方加麦冬25g,5剂,水煎服。另方5剂,加蛤蚧2对,制为蜜丸,每丸15g,每次1丸,每日3次。

【按语】

咳喘而稀白痰,饮邪在肺,动则喘,肺气无根,久病及肾,病当缓治,补肾纳气,理肺化饮止咳定喘。二诊又加少量麻辛以清宣防燥。三诊病情稍定,加蛤蚧平补肺肾,纳气定喘以丸剂缓调其证,病已至此,不可治愈,缓解病情已属不易。

【病例4】吴某,男,73岁。主诉:咳喘黄痰(硬块),动则甚,舌暗红苔厚,脉沉细滑。辨证:痰热蕴肺。

治则:清肺化痰。

处方:泽漆25g,拳参20g,桂枝5g,黄芩20g,甘草15g,半夏15g,陈皮15g,款冬花20g,紫菀20g,地龙15g,生白术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证轻,停药又咳。处方:上方加寄生30g,7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久咳,伏饮结在肺中化热,仿泽漆汤法,以泽漆、黄芩、拳参清热散结,款冬花、紫菀、半夏、陈皮化谈止咳喘,地龙通瘀化谈定喘,生白术运脾气补肺,少佐桂枝以防伤阳气。二诊加寄生以助纳气而不助热,尤是缓解病情。

【病例5】

张某,男,77岁。主诉:慢支多年,冠心病史,今又咳,痰多,时黄,口干,舌暗红苔黄,脉细。

辨证:饮热郁肺。

治则:清肺,理肺化痰。

处方:泽漆20g,金沸草15g,拳参20g,半夏15g,陈皮15g,杏仁15g,防己15g,瓜蒌15g,甘草15g,沙参30g,7剂,水煎服。

二诊:痰少咳轻。处方:上方加白前15g,枇杷叶30g,丹参15g,黄芪50g,7剂,水煎服。

三诊:好转,舌暗红苔薄黄上方加生牡蛎50g,7剂,水煎服。

四诊:舌暗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黄精30g,紫苏子10g,款冬花20g,紫菀20g,沙参30g,减泽漆,2剂为丸,每丸12g。

五诊:乏力胸闷时痛,汗多,舌红苔黄脉弦细滑。处方:瓜蒌15g,黄芪100g,半夏15g,黄连10g,枇杷叶25g,紫苏子15g,丹参15g,郁金20g,7剂,水煎服。

【按语】

平素多咳喘,今又发,必有邪气引动,痰多时黄,口干。是风邪入里化热,与伏饮相结,拟方清化痰热而散结,加防己是兼心病,补气利水,防饮邪传溢。二诊又加丹参、黄芪以护心气,后以丸剂调理,一直安好,半年后发心痛,治以补气活血为主兼化痰热。

【病例6】

路某,女,44岁。主诉:反复咳3年,黄痰有块,心悸,呃逆,反酸。舌暗红苔薄,脉沉细。

辨证:痰热结肺,胃虚气逆。

治则:清肺化痰散结,兼和胃气。

处方:白芥子5g,当归20g,枳实10g,旋覆花15g,陈皮15g,拳参25g,穿山龙30g,款冬花20g,紫菀20g,泽漆15g,黄精15g,瓜蒌15g,7剂,水煎服。

二诊:仍咳,甚则喘,口干咽痒,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处方:麦冬25g,沙参30g,黄精30g,枇杷叶20g,熟地黄20g,瓜蒌15g,陈皮15g,半夏15g,穿山龙20g,紫菀20g,泽漆20g,瞿麦25g,紫苏子15g,10剂,水煎服。

三诊:平卧气短或喘,痰不易咳出,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处方:旋覆花15g,瓜蒌15g,半夏15g,枇杷叶20g,紫菀20g,沙参30g,黄精30g,甘草20g,穿山龙20g,拳参15g,14剂,水煎服。

另方熟地黄150g,旋覆花100g,麦冬150g,黄精100g,沙参100g,瓜蒌100g,五味子50g,平贝母100g,拳参100g,枇杷叶100g,紫苏子100g,甘草100g,一剂为末,每次6g,每日3次。

【按语】

本患者久咳,黄痰有块,为痰热结在肺中,邪气之实也。虽有气伤心悸,尚不需补。二诊肺阴有伤故加麦冬、沙参、黄精以顾护。二诊病情趋缓,拟清肺润肺化痰之力缓治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