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75

第75章 哮喘

【病例1】

陈某,女,75岁。哮喘史10年,每因外感而发,10日前又感冒,微咳,静脉滴注先锋霉素6日未缓解,微咳,痰多不易出,欲呕,甚则喘憋不得卧,畏寒,无热,无汗。舌暗苔白,脉弦细。

辨证:外寒内饮。

治则: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处方:半夏15g,陈皮20g,泽漆20g,炙麻黄7.5g,桂枝10g,生白芍15g,干姜5g,细辛5g,甘草15g,五味子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哮喘发作期,由外感风寒引动伏饮,即外寒内饮之证,用小青龙汤合二陈汤加泽漆,方中炙麻黄、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表,且炙麻黄又可宣肺气而平喘咳,桂枝通阳气以助化饮。细辛、干姜温肺化饮。泽漆泻辛、苦、微寒泻肺消痰散结而不伤肺气,善于治疗上焦气机郁闭之痰饮病。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降逆止呕。生白芍和阴以防温燥之药伤津,五味子敛肺以防发散之药耗气,又可收敛津液以杜痰生,但不可多用以防壅滞肺气。诸药相合,使风寒去、内饮除,肺之宣降复常则喘咳自止。

【病例2】

赵某,女,59岁。哮喘史30余年,外感多咳,今年气短而喘,时时咳有痰。舌暗红苔少,脉滑。

辨证:痰饮伏肺,气阴两虚。治则:温肺化饮,益气养阴。

处方:麦冬25g,黄精30g,细辛3g,炙麻黄3g,甘草15g,款冬花20g,紫菀20g,五味子5g,防己15g,生石膏10g,黄芪50g,7剂,水煎服。

二诊:不咳,气短,微喘,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枇杷叶25g,减麻黄、细辛、防己,14剂,水煎服。

三诊:半年后复诊,喘较前轻,舌暗红苔少,脉细。辨证:气精两损。

治则:温肺化饮,补气填精。

处方:蛤蚧1对,黄精150g,地龙100g,沙参100g,熟地黄150g,山茱萸100g,山药100g,枇杷叶100g,款冬花100g,紫菀100g,五味子50g,人参75g,紫苏子100g,桃仁50g,土鳖虫50g,1剂为丸,每丸12g。

【按语】

本例肺病日久累及心肾,肺病及心、渐成心水支饮、饮郁阳气常有心悸而烦、下肢微肿之症。肺中寒饮未除,故时时咳有痰。宗气被伤,心水凌肺故气短而喘。饮邪不重,故可标本同治。方中炙麻黄、细辛、半夏,温宣肺气、散寒化饮。冬花、紫菀温润理肺化痰止咳。黄精滋肾润肺,补脾益气,麦冬养阴润肺,五味子敛肺纳气平喘,黄芪补心肺宗气,与防己相配补气而利水,石膏兼清郁热,取木防己汤之意,患者阴虚较重故可暂不加桂枝。甘草益气和中为佐使之用。二诊饮除肿消,故去麻黄、细辛、防己,并加枇杷叶润肺化痰降气平喘。三诊为缓解期以治本为主病在下焦精分,肾不纳气,故宜填精纳气,润肺化痰,方用都气丸加蛤蚧、黄精、沙参、补肾、填精纳气,人参补元气以助生精,枇杷叶、款冬花、紫菀、紫苏子润肺化痰降气,久病入络故加地龙、桃仁、土鳖虫活络化瘀,又可使补而不滞、缓中补虚。

【病例3】

郝某,女,59岁。哮喘10年,现时作,胸背痛,遇冷风多涕,咳黄痰。舌淡苔白,脉沉细紧。

辨证:痰热阻肺,经脉不利。治则:清热化痰,温经通阳。

处方:泽漆20g,拳参25g,紫菀20g,枇杷叶30g,瓜蒌15g,薤白20g,半夏15g,生石膏10g,白前15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哮喘久病,肺饮流经,胸部经脉不利故兼有胸痹之病。时咳黄痰、舌淡苔白为热与痰结、阳气不足之象。故应清热化痰散结而不伤阳气兼以温经通阳。方中泽漆、拳参清热化痰散结而无伤阳之弊,石膏清郁热,半夏、白前燥湿化痰,枇杷叶、紫菀理肺化痰止咳,薤白、瓜蒌温经通阳宽胸理气止痛。

【病例4】唐某,男,56岁。过敏性鼻炎,时喘有痰。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辨证:肾精不足,风气伏留。

治则:补肾填精,疏散风气。

处方:熟地黄50g,山药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荆芥20g,枇杷叶20g,紫苏子20g,浮萍30g,防风15g,细辛3g,半夏15g,辛夷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过敏性鼻炎兼有轻度哮喘,精气不足则风气易于伏留,故治以补肾填精,疏散风气。方用六味地黄丸重补肾精,荆芥、紫苏子、浮萍、防风疏利风气,细辛、辛夷通宣鼻窍,半夏、枇杷叶化痰降气。

【病例5】

王某,女,39岁。哮喘近5年,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应用吸入平喘药已控制,近日感冒咳黄痰,应用抗生素后好转。现咽痛,干咳,常乏力倦怠,舌暗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肺肾两虚,热结咽喉。治则:填精益气,清利咽喉。

处方:枇杷叶20g,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五味子5g,仙鹤草5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哮喘缓解期。近日外感风邪化热化燥结于咽喉,故咽痛、干咳。舌暗红苔少,脉弦细为精伤之象,苔不厚、饮食可知其病在下焦精分,不在中焦气分,故以治肾为主,填精益气兼清利咽喉。方用枇杷叶都气丸填精纳气以治本,仙鹤草补气而不助热,并嘱其平素服麦味地黄丸以调理巩固。

【病例6】姜某,女,62岁。支气管哮喘,加重3个月。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辨证:精亏痰饮,下虚上实。

治则:填精益气,化痰平喘。

处方:熟地黄50g,山茱萸100g,五味子50g,山药100g,牡丹皮50g,茯苓50g,泽泻50g,枇杷叶150g,半夏100g,蛤蚧2对,紫苏子75g,乌梅50g,黄芪150g,淫羊藿叶100g,1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口服。

【按语】

本例哮喘基本缓解。以精阳不足为本,兼有微饮。故其平素畏寒乏力、气短有痰、动则喘甚可知,治以温养精阳纳气平喘,兼化痰饮。方用六味地黄丸加蛤蚧、淫羊藿温补肾之精阳。黄芪补气归精,乌梅收敛肺气。半夏、紫苏子、枇杷叶化痰降气平喘,标本同治重在治本。

(刘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