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57

第57章 小儿遗尿

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儿童或成年人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证。本病例分析以小儿遗尿为主要范围,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易因先天不足,卒受惊恐,或后天饮食喂养不当而致肾虚不固,膀胱失约为主。“小儿无实火”临床以虚证居多,实证较少。多见脾肾两虚,时夹积滞,肾精不足,心神不宁等证。治疗以补肾填精、健脾消积、宁心安神、开窍醒神为主。

【病例1】徐某,男,6岁。尿床或夜惊,腰痛,食差,面色不泽,唇干。地图舌,脉细。辨证:脾肾两虚。

治则:健脾益肾,开窍固摄。

处方:加味建中汤加白术15g,益智15g,鸡内金20g,7剂,水煎服。

二诊:症同前,腹痛减轻。处方:上方加石菖蒲15g,桑寄生25g,7剂,水煎服。三诊:前症偶发渐愈,上半身及颜面红色小丘疹,瘙痒,地图舌,脉细。原方加蒺藜15g,白鲜皮15g,7剂,水煎服。

四诊:感冒后咽中不利,咳嗽,舌淡红苔少,又尿床,唇干,脉细。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20g,知母20g,山药20g,石菖蒲10g,益智10g,枇杷叶15g,甘草15g,百部15g,7剂,水煎服。

五诊:地图舌,小腹痛,食少,时烦。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20g,知母15g,山药20g,鸡内金15g,石斛15g,银柴胡15g,7剂,水煎服。

【按语】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脾肾两虚,脾精不足而致不能化生气血,气血阴阳大损则肾精无所养,导致肾气亏虚、下元虚寒,不能温摄膀胱,膀胱失约则小便自遗,故临床见腹痛、食差、面色不泽、唇干、地图舌等脾精不足,脾气不运之象,夜惊为小儿本为心气不足之本,若经惊吓则更使心气涣散而见夜眠惊惕不安,故治疗应以健脾益肾、开窍固摄为主,以加味建中汤振奋脾气,建立中气,调补阴阳,益脾补精血,加白术健脾补气,益智健脾益肾、开窍醒神,鸡内金健脾和胃消食,全方共奏健脾益肾、开窍固摄之功。二诊时证略轻,于上方加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桑寄生补肾养血。三诊时因过敏而发丘疹(原因不明),于上方加蒺藜、白鲜皮祛风解毒止痒,平和不伤血。四诊时为数月后因感冒来就诊,家长代述又尿床且睡深,予桂枝振奋脾气,倍生白芍养阴和营,于精中求气,予黄芪、知母、山药代替小建中汤之饴糖,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助脾气养阴津,石菖蒲、益智健脾益肾、开窍化湿,枇杷叶、百部润肺利咽止咳,甘草健脾兼和诸药。四诊时又作,此时烦,此为积火所致,于建中汤中加石斛,银柴胡养阴清热除烦,鸡内金健脾和胃。

【病例2】

戴某,女,12岁。夜寐尿床,面色萎黄,唇干,入寐难,寐后沉,心烦,舌红苔少,脉沉细。

辨证:脾肾两虚。

治则:补脾益肾,开窍醒神。

处方:桂枝10g,生白芍20g,黄芪30g,山药25g,知母20g,黄精25g,石菖蒲25g,葛根20g,甘松20g,益智20g,龙眼肉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夜间闹铃能醒,仍尿床一夜2次。处方:上方加白术20g,7剂,水煎服。

三诊:能醒,仍尿床,处方:上方加菟丝子25g,枸杞子20g,7剂,水煎服。

四诊:好转,劳累后尿床,加何首乌15g,熟地黄20g,14剂,水煎服。

五诊:尿频,不规律,时尿床,时能醒。处方: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15g,茯苓15g,石菖蒲25g,益智20g,葛根20g,7剂,水煎服。

六诊:尿仍频。处方:上方加瞿麦30g,小蓟30g,桂枝10g,白芍20g,黄精30g,续断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与上例同为脾肾两虚,但本例年龄较长,故治疗过程应注重补脾益肾、开窍醒神,故治疗以加味建中汤振脾气、建中气、调补阴阳,《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脾之阴阳两伤即脾精已伤,且以阴伤为主,故见入寐难,面色萎黄、唇干、心烦、舌红苔少、脉沉细之象,以桂枝振奋脾阳,以白芍和阴养血,黄芪、山药补气健脾,知母、黄精养阴益精,石菖蒲、葛根升清开窍醒神,益智仁益肾增智,龙眼肉养血安神,甘松开郁醒脾,全方共奏补脾益肾、养血开窍之功效。二诊时症仍在,于上方加白术以健脾补气。三诊时于上方加菟丝子、枸杞子补肾填精养血。五诊时已能自醒,故治疗应以补肾填精、开窍醒神为主。方以六味地黄丸去牡丹皮、泽泻,以补为主,补肾填精,加石菖蒲、葛根、益智滋肾开窍,升清醒神。六诊时出现尿频,此为邪伏于下,膀胱气化不利所致,故于上方加瞿麦、小蓟以清热解毒利尿,桂枝振奋脾肾之阳气,白芍、黄精、续断养阴血。

【病例3】

郑某,男,7岁。前半夜睡眠过深,尿床,后半夜正常,鼻出血。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脾肾两虚。

治则:补肾健脾,开窍养心。

处方:益智仁10g,石菖蒲10g,远志15g,莲子15g,柴胡15g,陈皮15g,桂枝10g,生白芍20g,黄芪30g,山药25g,知母20g,黄精2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同前,干咳,鼻出血。处方:上方加生白芍10g,7剂,水煎服。

三诊:症轻,眠仍深。处方:上方加熟地黄20g,枸杞子20g,益智仁10g,葛根15g,7剂,水煎服。另方4剂为丸,每丸10g,每日3次口服。

【按语】

此例同为脾肾两虚,此证以脾虚偏阴伤,故见鼻出血,应以加味建中汤为主方,以求阴阳之和。《心典》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气者,必以建中也。”加味建中汤振奋脾气、调补阴阳,加益智仁、石菖蒲益肾健脾开窍,远志养心安神、交通心肾,莲子益肾固精、补脾养心,柴胡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本草正义》:“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一为正虚,则为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陈皮健脾理气,全方共奏补肾健脾、开窍养心之功。二诊时加生白芍以增加养阴和血之功。三诊时症轻,仍眠深,加入熟地黄、枸杞子补肾益阴,益智、葛根补肾益智开窍,另以丸剂,常服,以补肾健脾。

【病例4】李某,女,6岁。尿床时作,睡沉,发育迟缓。舌淡红苔白,脉细。辨证:下元虚寒。

治则:温补肾阳,固摄下元。

处方:黄芪30g,益智15g,熟地黄20g,葛根15g,石菖蒲15g,郁金15g,川芎15g,白芍10g,7剂为丸,每丸10g,每日3次口服。

【按语】

此为肾虚,肾气亏虚,下元虚寒,不能温摄膀胱,膀胱失约则小便自遗,肾阳不足则见发育迟缓,舌淡红苔白之象。故治疗应以温补肾阳,固摄下元为主。故方以黄芪补肾益气,益智补肾益智,熟地补肾益阴,葛根、石菖蒲开窍升清醒神,郁金、川芎行气活血解郁,白芍养阴和血,全方共奏温补肾阳、固摄下元之功。

【病例5】郝某,女,4岁。尿床(脊椎裂),舌淡红苔白,脉细。辨证:肾精不足。

治则:补肾填精。

处方:熟地黄100g,山茱萸100g,益智100g,石菖蒲100g,葛根50g,龙眼肉100g,鹿角胶100g,龟甲100g,1剂为丸,每丸8g,每日3次口服。

【按语】

此例小儿为先天脊柱裂,故治疗时应以补肾填精,以助后天发育,故以熟地黄、山茱萸、龙眼肉、鹿角胶、龟甲等补肾填精之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益智健脾益肾増智,石菖蒲、葛根开窍醒神,升清降浊,全方补先天不足之精为主,促进后天生长发育。

【病例6】

于某,男,5岁。尿床,睡沉,乏力,手足热,唇干,大便1~2日一行,慢惊风。舌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脾肾两虚,虚热以生。治则:补脾益肾,清虚热。

处方:葛根15g,桂枝10g,生白芍20g,白术20g,银柴胡15g,益智15g,党参15g,地骨皮20g,熟地黄15g,石菖蒲15g,7剂,水煎服。

二诊:口糜,尿床显轻,便1日2次,手心热。舌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知母15g,7剂,水煎服。

三诊:乏力,汗多,偶尿床,舌红苔薄。处方:原方加黄芪30g,生牡蛎3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为脾虚且有积火之证,故此遗尿以脾虚为主,饮食不节而致积滞生浮火,故见手足热、唇干,脾火易致口糜。脾虚肝旺,肝亢化风,而成慢惊之证,故治疗以补脾益肾、清虚热为主,故以桂枝振奋脾肾之阳,生白芍精中求气,养阴,白术、党参健脾益气,熟地黄补肾益阴,量宜少,因过多则滋腻更碍脾气,益智益肾増智,葛根、石菖蒲升清健脾、开窍醒神,银柴胡、地骨皮清虚热、除疳热。二诊时症轻,口糜故加知母养阴生津、清脾火。三诊时以气虚汗不固为主,故于原方加黄芪补气固表止汗,生牡蛎和阴气止汗。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