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51

第51章 水肿(2)

【按语】

本例为因感受风寒之邪而致手足肿,年老体弱精血不足,更易受风寒之邪而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出现小便不利,而水液气化不利则停聚而成肿,故治疗以补气利水散结为主,方以黄芪补气利水,防己祛风除湿利水,白芍和血利水,生牡蛎利水养阴散结,桂枝振奋阳气,瞿麦导水气于下,黄精补脾肾之精,知母养阴生津,全方共奏补气利水,散结益精之功。二诊时仍见小便不利,故加土茯苓除湿、利尿,三七活血化瘀散结,生白术运脾化湿。三诊时手足又肿且压痛,此为经脉不利所致故加徐长卿以疏利经脉活络。

【病例6】

赵某,女,48岁。下肢水肿多年,时目胞肿,少寐,头昏身重,时渴,尿少,汗多。

舌红苔白,脉细。

辨证:湿邪困阻,气机不利。治则:宣畅气机,利水化湿。

处方:三仁汤加防己15g,黄芪50g,黄柏10g,桂枝10g,茯苓20g,7剂,水煎服。二诊:肿轻,舌暗红苔白,少寐。处方:上方加生白术40g,何首乌50g,生牡蛎5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为湿邪困阻,气机不利而致水肿,故除浮肿外,还见头晕、身重。渴而尿少、汗多、舌红苔白等表现,故应以宣畅气机、利水化湿为主,故以三仁汤加味,以清热利湿、宣畅气机,其中因温邪易伤津液,杏仁辛润通利气机,豆蔻芳香化湿,薏苡仁淡渗利湿,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加防己利水而不伤正气,黄芪补气利水,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因本例舌红苔白,故见湿热互结之象不显,故应用桂枝振奋温通阳气以助化湿,黄柏清热解毒燥湿,全方共奏宣畅气机、利水化湿之功,二诊时少寐,于上方加生白术运脾化湿增强化湿之力,何首乌养血安神,生牡蛎养阴气。

【病例7】

谭某,女,49岁。浮肿2日,尿少,腰痛,耳鸣,头晕面热,口干。舌暗红苔白,脉细。

辨证:阴虚湿阻,气机不利。治则:补肾滋阴,清热利湿。

处方:竹叶15g,通草15g,生石膏15g,牛膝30g,知母15g,麦冬20g,熟地黄30g,沙参30g,枸杞子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头胀,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处方:上方加葛根20g,石菖蒲15g,10剂,水煎服。

三诊:因劳累又肿,头胀痛,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加防己15g,5剂,水煎服。四诊:又肿1周,小便不利,舌红苔薄黄。处方:防己15g,生石膏20g,杏仁15g,甘草20g,冬瓜皮15g,沙参30g,熟地黄30g,柴胡30g,黄芪50g,牛膝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同上为湿阻气机不利而肿,但本例湿郁化热阴伤之象较明显,可能本例素体即以阴伤为主,同时又感湿邪,故湿邪最易郁而化热,阴伤之象则更加明显,故治疗应以补肾滋阴同时清热利湿,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麦冬、沙参滋阴润燥,全方共奏补肾滋阴、清热利湿之功。二诊时头胀,于上方加葛根、石菖蒲解利肌脉、清热开窍。三诊时因劳而发,于上方加防己利水消肿不伤阳气,过数月后又肿一次,来诊时以肿而小便不利为主,此为膀胱气化不利之象,故以防己、冬瓜皮利水消肿,杏仁畅利气机,黄芪、甘草补气利水,熟地黄、沙参、牛膝补肾益阴,柴胡疏肝清热,生石膏清热除烦,全方以益肾利水、行气清热为主。

【病例8】孙某,女,28岁。水肿,尿略少,渴,尿常规正常,舌红苔白,脉沉细。辨证:气郁水停。

治则:宣阳清热,健脾除湿。

处方:生白术30g,生石膏20g,炙麻黄15g,甘草30g,黄芪30g,1剂,水煎服。上方减麻黄加党参30g,2剂,水煎服。

二诊:尿多,仍肿,渴轻。原方减麻黄10g,加党参30g,防己15g,6剂,水煎服。

三诊:处方:上方加浮萍50g,天花粉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为皮水挟热之象,小便不利,则水无出路,故肿。肿则气机不利,而又见小便不利,气不布津,则口渴。水郁而化热,则更加重口渴。方以越婢加术汤,发汗清热,健脾除湿。一剂水气发越后,小便得利,减麻黄,以免伤津。加党参健脾益气生津。二诊时加防己利水消肿。三诊时加浮萍祛风利水,天花粉清热生津。

【病例9】

朱某,女,45岁。肾病20余年,反复治疗,咽痛,微肿,乏力,易感冒,便不调,便难,实验室检查:肾功:尿素氮10.55mmol/L,肌酐393.4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9mmol/L,Pr(++)舌红苔黄,脉沉细。

辨证:风热蕴结,肺肾气虚。治则:清热解毒,益气固表。

处方:连翘30g,桔梗10g,甘草30g,大黄10g,桃仁15g,桂枝10g,生白术30g,黄芪100g,陈皮15g,冬瓜皮20g,益母草30g,7剂,水煎服。

二诊:便调,舌暗红苔薄黄。处方:上方加石莲子15g,杜仲2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肾风,肾风是以肾虚为内因,以风邪兼夹时邪损伤肾脏为外因。本例患病日久,损及肾脏,肾元受损,则不能抗御外邪,外邪容易入侵,而损伤肾体。同时,由于肾虚驱邪无力,外邪留而不去,加重肾脏的损害。本例即为肾虚后又感风热之邪而致,治疗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治疗风热之邪为主,以袪在咽喉之热结,方以连翘、桔梗清热解毒、利咽喉,黄芪、甘草、陈皮补气固表,大黄、桃仁入血分,活络化瘀,清热泻内积之火,生白术运脾化湿通便,桂枝助阳气,以振奋肾阳,冬瓜皮、益母草通经利水,全方共奏清热解毒、益气固表之功。

【病例10】

刘某,男,63岁。双下肢水肿,困倦,时轻时重,足踝痛,便不净感,平素低血压。舌暗红苔白,脉滑。

辨证:血脉不利。

治则:补气活血化瘀,畅利血脉。

处方:桃仁15g,黄芪50g,人参10g,葛根20g,防己15g,木瓜25g,石菖蒲15g,生山楂30g,白术30g,7剂,水煎服。

二诊:仍困,肿略轻,舌红苔薄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银杏叶30g,石菖蒲5g,地龙15g,7剂,水煎服。

三诊:近日好转,舌暗苔白,脉滑。处方:上方加羌活10g,7剂,水煎服。四诊:目紧,脉滑。处方:上方减羌活,7剂,水煎服。

五诊:稍轻,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7剂,水煎服。

六诊:好转,舌淡暗苔白,脉滑。处方:上方加苍术20g,7剂,水煎服。

七诊:舌暗淡苔白,仍困。处方:原方加丝瓜络30g,地龙15g,石菖蒲15g,7剂,水煎服。

八诊:脉滑,舌暗淡苔白。处方:上方加苍术30g,7剂,水煎服。九诊:头不痛,困能忍。处方:上方加银杏叶15g,7剂,水煎服。十诊:处方:上方改生白术4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血脉不利所致下肢水肿,《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因素体低血压,气虚血行不畅,而使血瘀而生水肿。血行不畅,则清阳不生,痰浊不降,故见上诉诸证。故治疗应以补气行血,升清降浊为主。方药以黄芪、白参大补元气;葛根、石菖蒲升清化浊开窍;桃仁活血化瘀;生山楂清血中浊邪;防己利水消肿;木瓜活络化湿;白术健脾化湿浊。全方共奏补气行血,升清降浊之功。二诊加地龙通经络,银杏叶活血降浊。三诊加羌活生发阳气。后加减利血化浊之药。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