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46

第46章 血淋

【病例1】范某,女,42岁。尿频、尿急、尿痛时发,腰痛,或尿血。舌淡红苔白。辨证:热结在血。

治则:补肾利水,清热凉血。

处方:败酱草30g,小蓟40g,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蒲公英50g,7剂,水煎服。

二诊:处方:上方减蒲公英,加狗脊30g,杜仲20g,4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口服。

三诊:显轻。近日因事腰痛、尿频、尿少。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肉桂10g。4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口服。

四诊:尿略少而肿,每日多次出现头晕,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加黄芪30g,何首乌30g,葛根20g,4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口服。

【按语】

患病日久,反复发作,初始为热淋,病延日久,肾阴不足,渐至肾虚邪气伏留,每有触发而加重,邪与血水互结,故治以补肾利水,清热凉血,方以六味地黄丸加味,系银翘地黄丸变方,阴热为流经故以败酱草、小蓟、蒲公英,清利下焦又能凉血活血,不损正气,此宜久服二诊后病应缓解,故以丸方久服。临床上慢性淋病多虚实夹杂,故在长期治疗中一定要注意补法的应用,祛邪药不宜苦寒太甚,故多选用苦平之品配伍应用。

【病例2】

马某,男,68岁。“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平素尿痛,2周前尿血,用药后好转。喉肿瘤术后8年,高血压病史20余年。尿检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0~1/HP,舌暗苔白,脉弦滑数。

辨证:风眩肾伤,邪伏下焦,急发。治则:凉血利尿,兼利血脉。

处方:罗布麻25g,甘草20g,石韦20g,小蓟30g,茅根30g,狗脊30g,生姜15g,牛膝40g,杜仲30g,7剂,水煎服。

二诊尿中红细胞20~30,尿隐血(+++),尿蛋白(+)无不适,舌暗红苔白,脉弦滑。上方加血余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病人久患风眩,又加肾劳此系久病,下焦伏邪在尿道,2周前尿血,必有感而发,是为新旧同病,当先治其血淋,以凉血清热利尿为主,兼以利血脉,补肾法。

【病例3】

李某,女,20岁。昨日血尿而淋,受寒而生,血清胆红素>40μmol/L,多年全面检查未明原因,多方治疗不显。排便难,焦虑,梦多,口渴。舌淡红苔薄,脉细。

辨证:脾虚邪恋,寒入下焦,化热伤血。治则:健脾祛伏邪,凉血利尿止淋。

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40g,知母20g,山药30g,陈皮15g,远志20g,小蓟50g,蒲公英50g,瞿麦30g,7剂,水煎服。

二诊:淋止,血清胆红素32μmol/L,便行,乏力,手足寒,舌红苔薄白。处方:上方减小蓟、蒲公英,加花椒5g,黄芪20g,当归20g,7剂,水煎服。

三诊:能寐,梦多,易醒,舌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减花椒,加桂枝5g,柏子仁25g,7剂,水煎服。

四诊: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黄芪30g,桂枝15g,生白芍40g,知母20g,山药30g,远志20g,柏子仁30g,桃仁10g,百合50g,7剂,水煎服。

五诊:总胆红素29.8μmol/L,白细胞5.6×109/L,手足寒,多汗,口略干,排便难,舌红苔少。处方:上方加海金沙30g(包煎),鸡内金30g,7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处于青春期,长期焦虑多思而致脾阴阳兩伤,且因梦多,口渴,排便难,舌淡红苔薄,脉细,判断以伤脾阴为主,长期黄疸,虽未查明原因,愿治不发,但依其脉证,必有伏邪在脾之血分,当和阴血,振奋脾阳,散伏邪。方用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三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方中桂枝振奋脾气,倍芍药以求阴中求气,黄芪、知母、山药代替饴糖,全方共奏振奋脾气,建立中气,调补阴阳以祛伏邪退黄疸,加入陈皮理气化痰,远志安神,蒲公英、瞿麦、小蓟、以清热解毒,凉血止淋。本例重点治脾,亦属新旧病同治之法,脾为生化源,脾胃因多思而伤致气血生化无源,故气血阴阳大损,而致全身正气不足,故邪气易犯而结于膀胱,导致血淋。二诊加花椒温经散寒,黄芪、当归养血温经。三诊淋止寒现,减花椒之宣散,加桂枝温通阳气,柏子仁养心安神。四诊再加百合养心阴和心气。五诊便难,口干,内有热结,故加二金汤之干寒以除结热。

【病例4】

李某,女,72岁尿频、尿急、尿痛时作,甚尿血30余年,近1年加重,素畏寒。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

辨证:邪留膀胱,耗伤阳气,结于血分。治则:补肾清热,化瘀利尿。

处方:败酱草30g,茯苓50g,蒲黄15g(包煎),地锦草20g,猫须草20g,滑石15g(包煎),熟地黄30g,桑寄生30g,杜仲20g,血余15g,乌药15g,黄芪50g,7剂,水煎服。

二诊:痛稍轻,舌红苔薄黄,脉沉滑。处方:上方加连翘30g,7剂,水煎服。

三诊:好转,时反复,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减乌药,14剂,水煎服。四诊: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细辛3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老年女性,长期反复尿路感染,甚致发生血淋。多系寒邪伏留,日久化热与血水相结。病程历经30年,虽有邪实,确致虚损,膀胱为肾之腑,故以熟地黄、桑寄生、杜仲、黄芪补之,乌药暖胞散寒,败酱草、土苓、地锦草、猫须草、滑石清热利尿,又解苦寒,蒲黄、血余化瘀利水止血;二诊好转,苔仍黄,加连翘清热散结;三诊减乌药之温;四诊加细辛散下焦陈寒而不助热,用药均慎。

【病例5】

黄某,女,9岁。7个月前尿频急痛,其母予服三金片好转,反复,尿蛋白(++)~(+++),尿隐血(+++)。红细胞变形率>50%。舌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伏邪留恋。

治则:补肾清热,凉血利尿。

处方:小蓟30g,白茅根30g,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茯苓10g,莪术15g,黄精25g,黄芪30g,金银花20g,连翘2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证轻,舌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竹叶15g,7剂,水煎服。

三诊:仍尿频,尿后痛,较前轻,尿蛋白(+),尿隐血(++),舌红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败酱草30g,瞿麦30g,10剂,水煎服。

四诊:化验同上。上方加黄芩15g,10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为儿童,虽为小儿本应以邪实为主,但因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化验尿蛋白(++)~(+++),尿隐血(+++),红细胞变形率>50%,故判断病变已经传肾,因舌红苔薄白,不是黄腻苔,而无湿热之象,故而用六味地黄丸去泽泻以补肾填精,辅以黄精补脾肾填精,《本草纲目》:“补诸虚,……填精髓。”黄芪补气助膀胱气化,小蓟、白茅根、金银花清热利尿通淋止痛,连翘清热解毒散结,莪术化瘀破气散结,全方攻补兼施。二诊加竹叶以增清热利尿。三诊加败酱草、瞿麦入血分,清热化瘀、利尿通淋。四诊加黄芩15g。清热解毒散结。此病人为腑病传脏,故以治腑为主,以减其传变,虽传肾,但未肿,故先防再传为重。

【病例6】

吴某,男,56岁。末段尿血,尿痛,得寒而发,反复4年。舌暗红苔厚腻,脉沉细。

辨证:湿郁气分,热结血分。治则:清热利湿,凉血利尿。

处方:杏仁15g,豆蔻10g,桔梗10g,通草15g,生薏苡仁30g,半夏15g,厚朴20g,莪术25g,蒲公英50g,小蓟30g,白茅根30g,石见穿20g,15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患者舌暗红苔厚腻,且血淋得寒而发,判断该患素体有湿,湿郁气分,且膀胱素有伏邪,每因寒时、湿郁加重,故伏邪引发,发为血淋,方用三仁汤加减化裁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加蒲公英、鸡血藤、白茅根、小蓟以清热利尿通淋凉血,佐以莪术、石见穿破气化瘀散结,毕竟久病,易多结滞,桔梗升提气机,与三仁汤共同疏利气机。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