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45

第45章 石淋

【病例1】

宋某,女,45岁。排尿不畅,少腹微痛,尿中夹有砂石,有时排尿突然中断,已3月余。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气化不利。

治则:温阳化气,利水排石。

处方:桂枝10g,茯苓25g,白术30g,泽泻15g,猪苓20g,蒲黄15g(包煎),牛膝20g,桃仁10g,黄芪50g,熟地黄30g,石韦15g,7剂,水煎服。二诊:好转。舌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7剂,水煎服。

三诊:又不适,乏力。处方:上方减猪苓,加金钱草30g,海金沙30g(包煎)。

【按语】

淋之病名始出《内经》,称为“淋溲”。《诸病源候论》把淋证分为石、劳、气、血、膏、热、寒七种,而以“诸淋”统之。《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外台秘要》具体指明五淋内容:“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本例为石淋,石淋的临床表现为尿中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本病例患者有石淋病史,现以排尿不畅为主症,方药以五苓散为主,以温阳化气利水,加蒲黄、桃仁以化淤利水,熟地黄、牛膝补肾,黄芪益气以助膀胱气化,石韦擅治石淋,入血分凉血止血。二诊时减猪苓,加金钱草30g、海金沙30g(包煎)以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海金沙尤善入血分,善止尿中涩痛。石淋的发生,临床多以饮水少为主要原因,在病机上属肾中积聚,肾阳不足也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基础,阳不化气,津气不展也是导致该类人群不欲饮水的主要原因,故治与补肾化气利水散结为基本,至于瘀阻夹邪则多有湿热为标,所以化瘀清热为治标之法,病之本为结石,病之标为症状,本病在治疗中为易愈者,症状缓解快,故大部分病人不能完成全程的治疗,或无症状者亦不求医。

【病例2】

张某,男,34岁。1998年患左肾结石,行碎石。2003年左肾结石4cm,2006年冬患“膀胱炎、前列腺炎”,碎石减轻,双肾结石3cm以上,右肾小结石多发伴积水。时腰痛,尿频。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肾虚瘀结。

治则:补肾化瘀利水。

处方:熟地黄30g,山药20g,山茱萸15g,牡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桃仁15g,莪术25g,白茅根25g,皂角刺15g,牛膝25g,金钱草30g,桂枝5g,7剂,水煎服。

二诊: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处方:上方加海金沙30g(包煎),7剂,水煎服。三诊: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处方:上方加黄芪50g,7剂,水煎服。

四诊:舌暗红苔白,因劳累下肢沉重感,脉弦细。处方:上方加杜仲20g,土鳖虫5g,7剂,水煎服。

五诊:好转。处方:上方加积雪草30g,7剂,水煎服。

六诊:舌暗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减海金沙,加生白芍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病例属患病日久肾虚为本,气化不利为标,方药以肾气丸为主方及牛膝以补肾滋阴;因久病入络,久病必结,故加入莪术、皂角刺等破结散积之品,及桃仁通经活血,金钱草、白茅根以清热利尿。二诊加海金沙30g(包煎)利尿通淋。三诊加黄芪50g,补气以助气化。四诊加杜仲20g,补肾壮腰膝,土鳖虫5g,化瘀散结。五诊加积雪草30g,清热。六诊减海金沙,以防久用伤阳,加生白芍和血利水,又顾护阴气,本例为难治之证,需长久用药治疗,临床上患者难于坚持。

(张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