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13743300000012

第12章 被神化了的脉诊(1)

谈谈如何正确地看待脉诊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中考我的成绩非常好,可是父亲说:“高中别读了,大学的梦也别做了。读中专吧,早点解决饭碗。学中医不错,中医三个指头能断人生死。”于是,我就走上了岐黄之途。

我的父亲和中国大部分的老百姓一样,对中医的脉诊充满了崇拜。可以说,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医的脉诊已经被神化,认为高明的中医勿需开口,通过脉诊就可以知百病,处方用药,救人性命。

一直到毕业后的好多年,我都在追求这种高深的中医境界,脉诊之书只要能弄到手,无不细研。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脉诊的看法。

一、四诊合参为切脉知病的前提

真的能仅凭脉诊明确患者的病情吗?你见过仅凭脉诊就能说出患者症结所在的高明中医吗?我见过,可是他改变了我初衷的追求,却不再只重视脉诊的学习,更注重四诊合参了。

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幸运地能跟随皖南地方名医陈衍棋老先生侍诊,常常见其手把患者的脉,如数家珍般地一五一十说出患者的病情,就诊的患者头就象小鸡啄米般地点个不停,当时啊,我对这老先生是崇拜得五体投地,留心观察,希望能学其一二,但侍诊数年,未窥其奥妙。

10余年后我调离那家单位,临行前,我向老先生谢辞,感谢他多年对我的指教。顺便把心中的疑问向他提出他是如何做到诊脉知病的?

老先生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辗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更有一脉主多病,多病可见同一脉,岂可仅凭脉以诊病?切脉知病只是面上的现象,真正的功夫并不在此。《内经》不是说了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为医者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诊病需要了解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地理位置不同,六气所胜有差异,尚需了解不同年龄人心理状态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因素,然后整合望、闻、切得来的信息,可得其半矣。还有一半就是从问中来,有经验的中医提问,并不会让患者感到是在问,而是感到在说出患者的病情。这功夫并非一时能够练就,需要很长的临床实践才能达到。

接着他给我举了个实例,说你看我看经病一般都能说得很准,怎么看得准呢?

注意了没有,一般20岁左右的女性多由其母或其婆婆陪着来诊。我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闺女出嫁了吗?”,这句话就像和患者扯谈聊天一样,其实这句话很重要,如果答案是没出嫁,那一般多是经病,没出嫁的女孩极少有带下病,更不会有胎产病,接下来我就在切脉后说“闺女的月经不对吧?”,这话很活,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痛经、闭经等都是行经不正常,患者不懂啊,就以为我会看准了,下面的不要我说她就会说出来。如果出嫁了,一般的是问怀孕没有或者是不孕,为什么?儿媳经停了,老人盼早日抱孙,多陪媳妇来就诊,希望早得个喜讯,一般的老人眼中会有企盼的神情,我就会问月经有段时间没来吧,当然多能说中,接下来的患者就会自动地说出种种早孕的反应来。要是不孕啊,患者面有忧愁,也是能看出的。问诊的技巧很重要,就是在无形中让患者泄露“天机”。

但更多的时候,高明的问诊并非是这种技巧的问话,而是需要以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为基础的,有一次我看一个下肢特发性水肿2年的患者,这位患者伸出腿让我观看,患者的水肿局限于双下肢的胫前内侧,上不到膝,下不过踝。然后,我诊其脉,六脉濡细,结合这水肿的部位系脾经循行之处,曾服用健脾祛湿、温肾化气、淡渗利湿中药无效,断定为脾气亏虚,清气不升,湿浊下趋。遂问“嗜睡吗?”,答曰:“嗜睡。”“休息可缓解吧?”,答曰“若休息2日可全消。”遂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获效。

“望而知之谓之神”,危重之症首当先观其神,即观眼神最为重要。张介宾说:

“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以断其预后。一般患者入诊室,当留意其面色、表情、形态、言语。大凡一病有一病态,大部分的疾病通过望诊便可识得,如喘、水肿、膨胀等,每一个患者进入诊室,无论你在诊脉还是在开方,都要留意一下患者的形体病态。如感风寒之人头痛,常喜以巾扎头以防风,多伴有畏寒、流涕;腰腿痛的患者多行走不便,腹痛的患者喜以手按腹……等等,综合闻气味、听声音、察舌苔,基本上可以确定患者的大致情况。当然,这望、闻的功夫需在临床上慢慢地积累,病看多了,对很多常见的病态就能了如指掌了,结合中医舌诊、脉诊便可基本弄清患者的寒、热、虚、实了。

陈老先生是毫无保留地把切脉知病的手法破解了,由此我改变了初衷,不再只在脉学上下功夫,更注重于四诊的合参了。

在古籍中有大量关于局部望诊诊法的记载,在学习中要注意加以记忆,有些描述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不知大家记得否?在《灵枢·厥病》中有这么一段话: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手足青至节”5字对心肌梗死很有价值。有这样一件事,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一次我的导师在坐门诊,有一70余岁的老人由两位子女送来看病。患者只是感到近2天疲倦得很,并无其他不适,导师在切脉后开出个心电图申请单要患者去做,患者的子女不同意,为什么?下岗了,口袋里没多少钱啊,做了心电图,可能中药就抓不了,只是要求我的导师开几剂中药就回。我的导师思索良久,站起来把患者送到心电图室,跟那儿的医师说了声:“熟人,免个单吧。”

患者等待做心电图,导师回到诊室,对学生们说,这患者可能是个心梗患者。

说完就接着看下面的患者了。很快这患者回到诊室,一看心电图,真就是个大面积的前间壁心肌梗死,急诊收入心内科,抢救无效当晚死亡了。

当时学生们感到很困惑,也很惊讶,以为这老师的切脉神了,能通过切脉诊出心梗这样的大病来,问他是怎么通过切脉断定的。他就说了这句话,“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况患者脉结代。并告诉学生们心梗在临床上并非个个都有心痛,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患者五指发青,说明血液循环不好,老祖宗积累下来的经验不可小看。

倘若没有这手部的望诊,我的导师说,这患者可能会漏诊,开剂益气药就让患者回了,后果就可怕了,医疗官司也就打定了。

闻诊也是诊治疾病必须掌握好的,我刚上临床的时候,有一次和前面所说的陈老先生一起去出诊,还未进患者的家门,老先生就说待诊的患者可能是个中风,一看果然是。我就问老先生为什么?老先生说患者家属求诊时说老人病了,中风的患者啊,很多发病后都是鼾声如雷,而且有鼾声的预后都不好。《内经》有这么句话:“心主噫”,不知大家记得否?可就是这句话在临床上极为重要,大凡是心肌梗死的患者要是出现了呃逆不止多半预后不好,这话大家记好,在临床上去印证。

闻不仅包括听,而且包括嗅,在中医诊法中有详论。

二、把握病因,正确地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情,是切脉知病的第二秘诀要做到切脉知病,不仅要有好的望、闻、问、切的基本功,同时要善于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去推测患者的症状,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医理论有较深入透彻的理解。

有年大概3月份我回老家看望慈母,看了这么个患者。这个患者是我小学同学的父亲,当时60余岁,我们住在同一个村里。到家的当晚,我的同学便搀着他那用一根木棍探路的父亲来到我家,那同学眼含着泪对我说,她的父亲20天前突然看不见了,让我给想想办法。

这可是给我出了个难题,我不是学眼科的,对于眼科疾病可以说是一窍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