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
13743200000039

第39章 宫颈因素

宫颈功能不全

宫颈功能不全主要是以无痛性宫颈管开大,患者多无自觉症状而发生早产、中孕期流产为特征,多见于经产妇,初孕妇也并非罕见。分先天性、后天性和生理性。

主要是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和后天损伤引起,是早产、中孕期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宫颈功能不全引起的流产约占晚期习惯性流产的10%。有关文献报道,宫颈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占妊娠妇女的0.1%~0.8%。本病属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1.肾气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或久病,或房事不节,尤其是孕后房事不节等耗伤肾气,肾虚而冲任不固,不能固摄胎元,胎失所系,发为本病。

2.气血亏虚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化源不足,或久病,或孕后恶心呕吐过重,伤于脾胃等以致气少血亏,气虚不摄,血虚冲任失养,胎气不固。

3.瘀血内阻 情志刺激,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因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冲任血少,胎失所养,胎元不固。

二、辨证论治

1.肾气不足

主症 怀孕后期,腰酸腹坠,阴道流血,色淡红或淡暗,或见破膜而无腹痛,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小便清长,或曾屡次堕胎、小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

治法 补肾安胎,益气养血。

方药 菟丝寿胎汤(自拟)。桑寄生、续断、菟丝子、杜仲、阿胶、人参、白术、山药、白芍、炙甘草。

2.气血亏虚

主症 怀孕后期,小腹下坠明显,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见破膜而无腹痛,面色微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无力。

治法 益气养血,补肾安胎。

方药 参胶固胎汤(自拟)。熟地黄、白芍、阿胶、人参、白术、黄芪、山药、桑寄生、菟丝子、炙甘草、黄芩。

3.瘀血内阻

主症 怀孕后期,阴道出血色暗,或夹有少量血块,少腹隐痛或刺痛,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

治法 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方药 三七安胎汤(自拟)。三七、牡丹皮、赤芍、当归、生地黄、川芎、续断、菟丝子。

宫颈炎

宫颈炎是子宫颈的急慢性炎症病变,包括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宫颈管黏膜炎症。

急性宫颈炎多发于产褥感染、感染性流产和宫颈损伤,或与尿道炎、膀胱炎、阴道炎、宫内膜炎并存。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期转变而来,或因经期、性生活不洁引起。

临床主要表现为带下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改变。中医古籍无本病病名记载,本病属中医“带下病”范畴。

一、病因病机

1.湿热(毒)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如摄生不洁,或因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邪乘虚而入,蕴而化热,伤及任、带二脉,发为带下。若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蒸损伤血络,可致带下赤白。

2.脾虚 饮食不节,或劳倦、思虑郁结过度等伤脾,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邪下注,伤及任、带二脉,发为带下。

3.肾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及肾,或多产等损伤肾气,致封藏失职,失其固摄之力,阴液滑脱而下。

二、辨证论治

1.湿热

主症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兼,质稠味臭,或伴少腹、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但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 清利安宫汤(自拟)。赤芍、牡丹皮、忍冬藤、红藤、败酱草、栀子、车前子、薏苡仁、大黄、枳壳。

2.湿毒

主症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稠,或夹血色,或浑浊如米泔,臭秽味大,小腹胀痛,腰骶酸楚,溲赤尿灼,或阴部灼痛、瘙痒,宫颈重度糜烂,或有息肉,触及出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热泄毒,燥湿止带。

方药 萆薢定道汤(自拟)。萆薢、茯苓、猪苓、车前子、茵陈、黄柏、栀子、蛇床子、白鲜皮、百部。

3.脾虚

主症 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味,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腹胀足肿,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 白术理带汤(自拟)。白术、苍术、人参、黄芪、山药、陈皮、柴胡、荆芥穗、车前子、乌贼骨。

4.肾阴虚

主症 带下赤白,质稍黏无臭,阴部灼热,头昏目眩,或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尿黄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 鳖黄定道汤(自拟)。鳖甲、生地黄、阿胶、地骨皮、黄柏、栀子、甘草、白鲜皮、鹤虱。

5.肾阳虚

主症 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感冷,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 鹿茸理带汤(自拟)。鹿茸、紫石英、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山茱萸、黄芪、潼蒺藜、桑螵蛸、牡蛎。

宫颈黏液异常

正常的宫颈黏液为精子的生存和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宫颈黏液异常,则影响精子的存活和顺利穿行颈管,从而导致不孕。导致本病的主要相关因素有慢性炎症、局部免疫、卵巢激素水平紊乱等。由于宫颈黏液异常而致不孕者占不孕患者总数的5%~10%。临床诊断须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及体征,更重要的是依赖相关辅助检查。其鉴别诊断,主要应与慢性宫颈炎、阴道炎等慢性生殖道炎症相鉴别。但同时应注意它们可以合并存在。此外,本病与免疫异常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时存在。本病属中医“带下”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1.肾气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或后天房劳多产、久病失养及肾等导致肾气亏虚,冲任不足,胞宫失于温煦荣养,则宫颈黏液减少,阴道干涩等。

2.肝肾阴虚 房劳多产,失血伤津,精血两亏,或素体性躁多火,嗜食辛辣,暗耗阴血等导致肝肾不足,冲任失滋,胞宫干涩,或因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血海内热则荣血枯少而致子宫颈分泌物更加黏稠、量少。

3.脾胃虚弱 饮食不节,或忧思过度,或情志刺激,情志抑郁,肝气乘脾等损伤脾气,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反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为带下。

4.湿热内蕴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如摄生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手术损伤等以致湿邪乘虚而入,蕴久化热,伤及任、带,发为带下。

5.肝气郁结 情志刺激,郁结伤肝,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疏泄失常,气血不和,任带失固,发为带下。

二、辨证论治

1.肾气不足

主症 婚久不孕,在月经周期中,经净后到排卵期无宫颈黏液的黏度逐渐减少,而拉力逐渐增加,排卵后无黏度逐渐增加,拉力迅速减少的规律。排卵期无蛋清样带下。阴道分泌物或质稀如水或量少。宫颈黏液辅助检查异常。月经不调或停经,经量或多或少,色黯;腰膝酸软,精神疲倦,头晕耳鸣,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

治法 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方药 肾癸续嗣丹(自拟)。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炙甘草、菟丝子、巴戟天、鹿茸、紫石英。

2.肝肾阴虚

主症 在月经周期中,经净后到排卵期无宫颈黏液的黏度逐渐减少,而拉力逐渐增加,排卵后无黏度逐渐增加,拉力迅速减少的规律。排卵期无蛋清样带下。

阴道分泌物量少或无。宫颈黏液辅助检查异常。月经量少,或渐至闭经,五心烦热,潮热汗出,两颧潮红,口干,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凉血理带。

方药 左归螽斯丹(自拟)。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茱萸、龟甲、鳖甲、紫河车、肉苁蓉、菟丝子、牡丹皮。

3.脾胃虚弱

主症 在月经周期中,经净后到排卵期无宫颈黏液的黏度逐渐减少,而拉力逐渐增加,排卵后无黏度逐渐增加,拉力迅速减少的规律。排卵期无蛋清样带下。

阴道分泌物或质稀如水或量少。宫颈黏液辅助检查异常。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纳差,口淡无味,腰酸,大便溏,月经多错后,经色淡,经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和胃,调冲理带。

方药 白术理带汤(自拟)。白术、苍术、人参、黄芪、山药、陈皮、柴胡、荆芥穗、车前子、乌贼骨。

4.湿热内蕴

主症 在月经周期中,经净后到排卵期无宫颈黏液的黏度逐渐减少,而拉力逐渐增加,排卵后无黏度逐渐增加,拉力迅速减少的规律。排卵期无蛋清样带下。

阴道分泌物黏稠如脓,量多,或赤白相兼,其气秽臭。宫颈黏液辅助检查异常。胸闷纳呆,口苦,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而不爽,或秘结,小便黄赤,外阴瘙痒灼热,舌红,苔黄干或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调冲理带。

方药 清利安宫汤(自拟)。赤芍、牡丹皮、忍冬藤、红藤、败酱草、栀子、车前子、薏苡仁、大黄、枳壳。

5.肝气郁结

主症 在月经周期中,经净后到排卵期无宫颈黏液的黏度逐渐减少,而拉力逐渐增加,排卵后无黏度逐渐增加,拉力迅速减少的规律。排卵期无蛋清样带下。

阴道分泌物或黏稠如脓或质稀如水或量少。宫颈黏液辅助检查异常。婚久不孕,月经或先或后,经量时多时少,或经来腹痛;或经前烦躁易怒,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善太息;舌黯红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

治法 疏肝解郁,理血调带。

方药 开郁毓麟丹(自拟)。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牡丹皮、香附、川楝子、王不留行、瓜蒌、牛膝。